摘 要:還鄉源于對尋根的需要,是為了安慰人們漂泊無依的情感。從文學概念、哲學維度、建筑設計等方面闡述還鄉意愿在人們精神生活中存在的客觀性和必要性。還鄉并不是真正意義的回歸故里,而是精神意義的回歸。還鄉更是一種處境意識,以理智的情感在過去和現在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表達對傳統的留戀,以對抗和傳統完全割裂的城市化過程。
關鍵詞:還鄉;建筑設計;安全感;歸屬感;生活世界
對還鄉問題的思考基于隨著當代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帶著各種美好的愿望,背井離鄉來到城市,當城市變為家鄉,漂泊的不僅是腳步還有靈魂。故鄉越來越遠,心也隨之動蕩不安,思鄉之情也越來越濃,于是人們開始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思鄉還鄉。那么,何為還鄉?
一、文學維度:還鄉是中外文學最重要的母題之一
還鄉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有著古老的淵源。無論是《國風·邶風·式微》中的“式微,式微,胡不歸”的親人暌違,還是《九章·涉江》中“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的信仰,抑或是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中“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的無奈和傷悲,無不流露著人世之歸的世俗情懷和思鄉盼家的心理律動,也凸顯了生命回歸的不可抗拒性。文學作品所描述的還鄉這種豐富的心理體驗,對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戰亂災荒、求仕游學,還是文化的斷裂與轉型,懷念和回歸故土都是中國文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反復吟唱的主題。還鄉是中國人情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還鄉在現代文學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像托馬斯·哈代《還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都有濃厚的鄉土意識和還鄉情結,可以說整個文學書寫史就是許多類似于“還鄉”的母題原型的傳衍與嬗變史。在文學作品中,還鄉是漂泊的驛站,也是漂泊的終結。還鄉是古今中外文學史上不朽的詩篇。
二、哲學維度:哲學活動的本質是精神還鄉
德國神秘派詩人諾瓦利斯說:“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沖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活動。”針對越來越多的人歸心似箭卻無家可歸,返回故里也不見家園,海德格爾把這種還鄉情結闡釋為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有個關于洞穴的深刻闡述,郁喆雋教授認為:這也是一個人的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囚徒階段,人被囚禁在洞穴里面。第二個階段是肉身的解放,人開始走出洞穴。第三個階段被柏拉圖稱為靈魂的解放,人又返回到洞穴里面去。這里的洞穴并不是物理意義上的洞穴,而是意味著個體在生命的開始和早年遇見的那一片鄉土。熟悉的場所、人以及物體賦予人類的是穩定和信心,而這種和生命來源密切相關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提供了人們生活的概貌,也是人生的起點與終點。無論如何,選擇回到母體洞穴,意味著平穩安定的生活以及已經安放的未知和恐懼;而離開母體,意味著顛沛流離,時刻戰斗,甚至面對死亡。因此,每個人都有一個不愿離開的洞穴,而返回洞穴也成為離鄉之人的歸途和宿命。尋找家園、回歸原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命沖動。生命的本能促使人們在強烈的生命意識掙扎中去克服這種與家園的分離,來尋找殘缺的生命之彌合。通過在還鄉之路的不斷回眸,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和探索,人們重新對生命來源懷以感恩。因此,還鄉對人們的生活和生命有著重要的意義。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返回洞穴。正如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所言:“回歸古典可能是現代人的唯一出路,然而人能兩次返回同一洞穴嗎?”
三、建筑維度:建筑設計的情感構筑
建筑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需要容納人的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相對于文學作品,建筑更需要滿足人們最基本的心理訴求和倫理需求。
(一)心理訴求
20世紀,人們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大環境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存在一定的矛盾。現代社會不僅意味著與先前歷史條件的決裂,它自身內部也存在著決裂與破碎的過程,一些人即便是對自己的過去,也毫無尊重之意,建筑界更是如此。王澍曾經這樣記錄:“這個國家數千年的城市文明在30年間已成廢墟,而作為其根基的鄉村,要么已成廢墟,要么正在荒蕪 。”傳統的建筑文化土崩瓦解,古老的城市肌理也不復存在,一座座國際化城市的興起,一個個異國風情小鎮的建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浮華,然而背后涌現的卻是普遍的無家可歸感:回不去的過去,看不見的未來。而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僅靠向前發展并不能夠帶來幸福感,于是開始反思過去,思考現代的生活方式及生命體驗。這樣一來,傳統開始被重視,古老的品格和智慧也被重新挖掘,還鄉的心理訴求越來越強烈,還鄉的心理土壤也日趨深厚。
建筑設計和其他藝術創作的心理土壤是一樣的:和傳統完全決裂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帶來的焦慮和無助,遠離家鄉帶來的生命的漂泊和靈魂的孤獨,充斥著現代人緊張而忙碌的生活。還鄉是為了緩解離鄉之后的焦慮,為身體和靈魂找到歸屬,這也是所有建筑設計創作不可忽視的部分。建筑作為一種存在方式,更應該為人們提供安全感、歸屬感和認同感,使其孤獨無依的心靈得以安頓。
(二)倫理需求
卡斯騰·哈里斯指出:“建筑不能只具有美學價值或技術價值,而應是對我們時代而言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詮釋。”真正的建筑必須能夠遮風避雨,使人獲得精神上的棲息,這也是建筑的倫理功能。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理想的房子,它常常在夢中縈繞,體現著真實的過去。夢想中的房子實際上反映的是人們內心深處對過去的回憶和留戀,人們渴望還鄉、回家,告別和現代生活不可分割的漂泊無依的感覺,期望一種和諧穩定的生活,即真正的安居。
海德格爾說道:“根據我們人類的經驗和歷史,至少就我所見來說,我知道,一切本質的和偉大的東西都源于這一事實:人有一個家并且扎根于一個傳統。”海德格爾認為在詩意的創作中包含著最初的還鄉。家不可能完全和過去割裂,生活不可能完全沒有傳統,傳統是根基,是歸屬感和安全感。當建筑完全背離傳統,意味著生活開始和傳統告別,精神開始漂泊流離。我們說的建筑中的還鄉,不是復古之路,而是一種情感、一份覺悟、一種處境意識,結合傳統回歸建筑的本源,在建筑設計創作中以“詩”或“思”的方式回顧過去,使之更加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歸屬與家園是具體的,蘊藏著每個生命對自身最初記憶的追尋,渴求的是和過去連接;也是抽象的,體現的是個體對生命意義的終極思考,尋求的是詩意的棲居。
四、建筑設計中的還鄉情結表達
榮格認為偉大的藝術作品之所以偉大,其根源就在于它喚起了人類共有的感覺和經驗,并在種種原型的再現中重新審視人類共同的原始經驗。在那些有重大影響的傳世之作中,往往可以看到作者懷著鄉愁去尋找精神家園。近些年來,很多優秀的建筑作品都展現了這樣的特質:通過將那些徜徉在空間中的情愫、纏綿悱惻的情感,化作一堵墻、一池水、一隅空間,啟動久存于腦海中的記憶,重現往昔遠去的歲月,喚起人們的初始記憶。偉大的建筑師通過對傳統建筑材料的運用、結構的演繹以及對空間意向的現代轉譯,來表現建筑中的還鄉情結,即對故土的思念、對褪色記憶的重現、對世俗還鄉情感的共鳴,從而實現建筑的情感構筑。
(一)路易斯·巴拉干的詩意建筑
巴拉干的住宅兼工作室是其最出色的代表作,路易斯·康說:“他的自宅不僅僅是一個住宅,它正是那個大家所需要的,每個人都能找到歸屬感的像家一樣的地方。住宅使用了傳統的建筑材料,但建筑所表達的性格是永恒。”巴拉干在講述自己的建筑靈感來源時,精確地描述了童年時在瓜達拉哈拉農場中的生活:石灰水刷白的圍墻,院落與果園的寧靜,色彩豐富的街道和建筑,寂靜而悠長的時光,巴拉干為之深深著迷,所以他窮盡筆墨來表達他的鄉愁。巴拉干飽含詩意地回憶自己的過去,并通過對傳統建筑元素進行轉譯,塑造了極具表現力的抽象空間,營造出寧靜平和令人愉悅的氣氛以及用來抵抗都市喧囂的歸屬感。巴拉干用詩意的建筑語言構筑了一頁充滿鄉愁的美麗詩篇,把自己的過去和現在的生活結合起來,實現了詩意的棲居。他以建筑為載體,以回憶為內容,精心撰寫了一部自己的自傳,充滿詩意地走在還鄉的路上,完成了建筑的情感構筑,以對抗這個“無家可歸”的時代。
(二)霍爾的建筑現象學
霍爾的馬撒蔓園住宅,吸收了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思想,位于海岸和荒原之間,其設計靈感來自以當地為背景的小說《白鯨》。根據小說中所描述的,印第安人用皮革和樹枝覆蓋在鯨魚的骨架上當作房子來住,所以霍爾汲取靈感,運用仿鯨魚形態的木龍骨作為骨架,通過外露框架結構,讓人聯想到海灘上的鯨魚棚屋,像擱淺在海岸上的船只或鯨魚。這是一種原始茅棚和鯨魚結合的原始意向。霍爾通過對空間意向和材料的轉譯,把小說中的意境和現實環境聯系到一起,還原人與世界原始的親密。以小說為背景,賦予建筑一個神秘的主題和靈魂,使建筑也擁有了別樣的生命力,同時喚醒人、建筑與生活世界之間深刻的、本質的聯系。來到這里的人,會情不自禁地和小說里的人物進行一次跨時空的對話和交流,感受當時的人文環境和社會狀況,自然而然地進入小說里的世界。霍爾在建筑與個人意識之間建立了直接聯系,幫助人們實現一次精神之旅,這也是精神上的還鄉。
(三)王澍的世界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周遭的環境逐漸惡化,人心浮躁疏離,針對這種現象,王澍秉持人文情懷,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抒發著濃郁的鄉愁。他帶著文人的悲憫之情,走在了還鄉的路上,表達著他對傳統文化消失的痛心和留戀。
王澍建筑中的還鄉情結是從一些不經意的細節開始的,他嘗試發掘能夠體現具有中國人傳統生活和審美特色的空間意向,通過對材料和空間的現代轉譯,在一連串的事件場景中,講述一個屬于此地的故事。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設計中,王澍想恢復帶有中國傳統書院氣息的大學校園,希望人們能夠體會到《千里江山圖》的舒展。而在寧波博物館的設計中,他試圖告訴人們這里曾經的生活是怎樣的,通過設計一座假山般的建筑,來喚起過往時代的生命力,從而賦予建筑生命。用廢舊的磚木等樸素的材料,給脫俗的建筑造型穿上了文化的外衣。那蘊藏在建筑中的還鄉情感,讓人們感受到了溫暖而又脆弱的寂靜。王澍用一個文人的筆墨,在細節與整體中表達著思鄉還鄉的情懷,完成了對建筑的情感構筑。誠如普利茲克獎的評委頒獎時所說:“王澍在為我們打開全新視野的同時,又引起了場景與回憶之間的共鳴。他的建筑獨具匠心,能夠喚起往昔,卻又不直接使用歷史元素。”
也許王澍一直在努力,試圖挽救城市化鐵蹄下的傳統文明,探索救世的可能性。也許事實一直不能完全如他所愿,畢竟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病,不是僅靠建筑師就可以力挽狂瀾的,但王澍在建筑上的還鄉情結,可以喚醒傳統的生活方式,讓匆匆趕路的人駐足留戀。
五、結語
目前,中國傳統建筑正面臨嚴峻挑戰,本土化的生活方式被徹底改變,經過一代又一代積累而來的厚重智慧及古老傳統正在逐漸消失。而優秀的建筑師通過對傳統要素的精心提煉,沉淀這個時代應該有的憂思,幫助人們實現精神還鄉,讓湮滅在歷史中的過往和今天發生關聯,并使其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還鄉是對現代化的補償與救贖,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沖突的必然結果,也是城市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探索和反思。
優秀的建筑通過對還鄉情結的表達,完成對建筑設計中的情感構筑。由于篇幅有限,囊括不盡建筑設計中的還鄉之路,也不能指出還鄉到底應該返回到哪里。但是無論如何,在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還鄉這件事情始終是值得探討和追問的。
參考文獻:
[1]王澍.我們需要一種重新進入自然的哲學[J].世界建筑,2012(5):20-21.
[2]金秋野.論王澍:兼論當代文人建筑師現象、傳統建筑語言的現代轉化及其他問題[J].建筑師,2013(1):6-14.
[3]郁結雋.洞穴隱喻中的人:從《危樓愚夫》談開去[J].書城,2017(6):16-25.
[4]王澍.剖面的視野[J].時代建筑,2010(2):81-87,80.
[5]哈里斯.建筑的倫理功能[M].申嘉,陳朝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6]呂小輝,楊豪中,何泉.詩意中探尋本質:斯蒂文·霍爾建筑現象學思想及創作研究[J].華中建筑,2006(2):27-30.
[7]何平.《詩經》《楚辭》“還鄉”母題原型及比較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13-118.
作者簡介:
王繼紅,碩士,鄭州西亞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