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視《清明云詩會》以移動直播的方式傳播詩詞文化,該節目打通詩詞直播渠道壁壘,選擇時下熱播劇演員與文化嘉賓共同品讀詩詞,達到有效引流的目的。《清明云詩會》以新穎獨特的內容表達、沉浸式的用戶體驗,增強詩詞文化傳播的趣味性和用戶黏性,為新媒體時代的詩詞文化傳播提供了策略支撐。央視《清明云詩會》通過傳播學視角與方法,探索移動直播視域下詩詞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為新媒體時代運用移動直播傳遞蘊含豐富的詩詞文化尋找方向。
[關鍵詞]詩詞文化傳播;移動直播;《清明云詩會》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整合自身優勢資源,傳播經典文化,推出的文化類節目如同百花齊放,引人矚目。比如,其在2021年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國》立足于凝聚前人心血和智慧的典籍,以獨特的表達方式、強烈的思想穿透力和藝術感染力,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帶領觀眾見證悠遠絢爛的中華文明。自2016年至今,《中國詩詞大會》已創辦到第七季,其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通過詩詞知識比拼和賞析,帶動全民溫習古詩詞,讓觀眾從古詩詞中獲得精神力量,為觀眾所關注和喜愛。而正在熱播的《經典永流傳》第五季,節目運用3D技術將音樂、詩詞、繪畫、舞美相結合,給觀眾帶來深刻的文化熏陶和享受。央視以移動直播的方式創辦了《清明云詩會》節目,給觀眾帶來一場美文、美景、美食的盛宴,讓觀眾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運用移動直播來傳播詩詞文化的方式,是新媒體時代詩詞文化傳播的變革實踐。
一、移動直播:詩詞文化傳播之“帆”
移動直播是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通過錄屏工具或手機在互聯網平臺上對表演、展示、互動等行為進行實時呈現的新興在線娛樂或服務方式。移動直播特有的優勢突破了傳統的詩詞文化傳播的模式,提升了詩詞文化傳播的速度,拓寬了廣度,優化了觀眾對詩詞文化的接受體驗。
(一)傳播與接受的實時性
在傳統傳播時代,詩詞文化傳播的方式主要有口頭傳播、文字印刷傳播和電子傳播??陬^傳播有文人口頭吟詩、誦讀等形式;文字印刷傳播主要是書冊形式;電子傳播主要是廣播電視形式。例如,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懂得音律,且常常為教坊作曲,柳永的詞深得其推崇,“每對酒,必使侍從歌之再三”[1]。宋詞中有很多作品生動地體現了宋朝歌舞燕樂的情況:“處處笙歌,不負治世良辰”“有十里笙歌,萬家羅綺,身世疑在仙鄉”[2]。在詩詞誦讀方面,宋朝人喜歡吟誦他人佳作,張舜民的《賣花聲》二首深得他人喜誦;南宋趙鼎的詞婉約綺麗,其著作《滿江紅·丁未九月南渡泊舟儀真江口作》深得世人喜愛。這些傳播方式促進了詩詞文化的歷代傳承,但是此時的詩詞文化傳播受限于時間和空間,其保存時間短、傳播范圍較窄。另外,詩詞文化傳播還會出現誤傳與失傳的現象[3]。誤傳包括傳播者傳遞錯誤信息、篡改著作權、信息偽造以及傳抄刊字句有誤。失傳指作品創作出來以后,因傳播渠道不暢通,或保存不善,或受傳播方式的影響導致作品湮沒無存。
移動直播打破了詩詞文化傳播的時空限制。傳播者與受傳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詩詞文化傳播與接受。同時,傳播者可直接面向受傳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詩詞文化誤傳、失傳的發生。另外,移動直播平臺龐大的數據庫和超越時空范圍的優勢,使詩詞文化得以長久保存,廣泛傳遞。
(二)傳播與接受的交互性
在傳統傳播模式中,傳播者與受傳者處于詩詞文化傳播活動的兩端,屬于單向傳播模式。傳播者按照自己的主觀價值判斷和審美傾向,對詩詞進行過濾、篩選、注評,受傳者只能被動品讀、理解詩詞,傳受雙方之間的反饋、互動有限。比如,歷代有關詩詞的選本和點評本基本上由編撰人員篩選、點評,所選詩詞會帶有這些編撰人員的個人主觀意識和審美傾向,這使得受傳者不能平等地接受詩詞、傳播詩詞、分享詩詞。
在移動直播視域下,傳播者與受傳者的關系從單向性變成同一性。每個人既是受傳者,也是傳播者,傳播者與受傳者處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受傳者可以通過實時評論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詩詞文化的看法,闡述自己的觀點,與傳播者進行交流。同時,傳播者可以針對受傳者的反饋實時回復,以調整傳播策略,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4]。
(三)傳播平臺的交融性
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平臺具有交融性。在古代社會,傳統的口頭傳播、文字印刷傳播等傳播渠道之間各有壁壘,互相分隔。而現今,移動直播平臺可以與社交化傳播平臺、短視頻平臺實現聯通,這打通詩詞文化傳播壁壘,擴大詩詞文化傳播范圍,增強詩詞文化傳播效果,實現詩詞文化傳播渠道多樣化。比如,傳播者在移動直播平臺進行詩詞文化傳播,自身或受傳者可以將有關內容轉發分享至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打通多媒體平臺傳播渠道。而社交媒體平臺之間可各自交互跳轉,這又可以形成新的傳播鏈,使詩詞文化實現裂變式傳播,讓更多的用戶接收到詩詞文化信息。
(四)傳播者與受傳者范圍擴大
在古代社會,詩詞的選本和點評本的作者或傳播者多是上層人士,詩詞傳播范圍局限在少數精英群體中,普通百姓缺乏接收、評論詩詞的條件。而在移動直播視域下,人人皆是傳播者和受傳者,這使得詩詞文化的傳播者與受傳者范圍擴大。移動直播打破了詩詞傳播的空間限制,詩詞的接受者覆蓋范圍廣,任何喜愛詩詞的人都可以通過直播接受詩詞文化的熏陶,或者傳播、點評、欣賞詩詞。
二、《清明云詩會》:詩詞文化傳播之“舵”
央視推出的《清明云詩會》以“大美中國,詩話清明”為主題,通過央視頻App進行長達3個小時的移動直播?!肚迕髟圃姇啡缤膶W之船的“舵手”,為移動直播視域下的詩詞文化傳播提供了方向和路徑。
(一)傳播者:文化嘉賓攜手熒幕演員
《清明云詩會》以文化嘉賓攜手熱播劇熒幕演員、表演藝術家表演的方式,接力品讀寄托思念、歌詠美景的經典詩作。比如,2022年初熱播劇《人世間》的部分演員通過朗誦的方式與觀眾共賞美好詩文。周秉昆的扮演者雷佳音朗誦了孟郊的《登科后》;周蓉的扮演者宋佳朗誦了白居易的《憶江南》;蔡曉光的扮演者王陽朗誦了杜甫的《絕句》;鄭娟的扮演者殷桃朗誦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在演員朗誦完后,文化嘉賓會對詩詞進行講解、評論。例如,關于杜甫的《絕句》,文化嘉賓認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黃和綠是最嬌艷的顏色,白和青是最干凈的顏色,黃、綠、白、青寫盡了杜甫眼中大唐的春天。
《清明云詩會》選擇熒幕演員和文化嘉賓作為詩詞的傳播者,發揮了他們意見領袖的作用。意見領袖指在一個群體中具有影響力的人,他們影響群體成員的選擇、判斷、態度。受廣大觀眾歡迎、喜愛的熱播劇熒幕演員的詩詞朗誦,擴大了《清明云詩會》的關注度和熱度,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粉絲或網絡用戶關注詩詞、學習詩詞、喜愛詩詞,并領略詩詞文化的魅力,提升了他們的審美和文化素養。而文化嘉賓以其知識的權威性、洞察性,對詩詞的深度講解促使觀眾理解詩詞的深厚內涵,體味詩美、文美和祖國河山美,強化觀眾對詩詞文化的探究意愿。
(二)傳播方式:多渠道連通設置議程
《清明云詩會》在正式直播之前,“CCTV電視劇”“CCTV記錄”微博賬號提前預熱,打造聲勢,兩個賬號分別發布“大美中國詩話清明”“央視清明云詩會”超話,均登上微博熱搜。兩個微博賬號通過議程設置,加強話題內容傳播的頻次、強度,引導網絡用戶關注《清明云詩會》[5]。基于微博傳播的連續性和開放性,關注《清明云詩會》的用戶通過轉發的方式,實現《清明云詩會》話題內容的“病毒式”傳播。除了在央視頻App直播,《清明云詩會》還在微博、抖音、快手同步進行直播,這種多渠道聯動的傳播方式在打破傳播壁壘的同時,滿足了用戶不同的信息接收習慣。這種多渠道連通、議程設置引導用戶關注對象和關注方向的方式擴大了《清明云詩會》的傳播范圍,為其移動直播帶來明顯流量。
(三)內容表達:美文、美景、美食相結合
《清明云詩會》詩詞文化的表達方式具有創新性,其表達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熒幕演員在朗誦詩詞時,也會對詩詞藝術特色、詩詞內容的文化內涵進行解讀。例如,雷佳音在朗誦孟郊的《登科后》時講道:“桃李爭妍,清明將近。我為您帶來一首明快暢達且別具情韻的唐詩。詩中描繪了詩人策馬奔騰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美好場景?!蓖蹶栐诶收b杜甫的《絕句》時說道:“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它表面看來一片生機,歡快明亮,其中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的失落,以及重有希望時的糾結情緒?!睙赡谎輪T對詩詞的解讀及感思有利于觀眾更深層次地了解詩詞。
熒幕演員朗誦詩詞的聲音作為畫外音與和詩詞內容相應的景觀一同出現,并配以音樂,美文與美景相交融,豐富了觀眾的視聽體驗。加拿大傳播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認為媒介具有機體性質,是人體的延伸,文字是人的視覺的延伸,廣播是人的聽覺的延伸,電視是人的視覺、聽覺的綜合延伸。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體部分向外的延伸,更重要的是人體的任何一部分延伸都會影響人的整個心靈和社會。該理論雖然夸大了媒介技術的作用,但是也揭示了不同媒介技術對人的感官反應的不同影響[6]。《清明云詩會》通過熒幕演員聲情并茂的朗誦,配以景觀圖片和悠然清新的音樂,讓觀眾的腦海中浮現詩詞里的美麗畫卷,切身體會詩人的情感思想。
另外,文化嘉賓在點評、解讀詩詞時,會針對詩詞的創作背景、內容以及作者自身經歷進行深度分析?!肚迕髟圃姇窊瞬迦肱c詩詞相關的美食的介紹視頻。例如,在雷佳音朗誦孟郊《登科后》的部分內容后,由于此詩的內容涉及長安(今“西安”),《清明云詩會》即根據西安的美食特色推出“子推饃饃”,文化嘉賓簡要介紹“子推饃饃”的歷史故事,視頻則介紹“子推饃饃”的來歷和做法。此外,在央視App的移動直播中還有“飛花令”的游戲環節,給詩詞文化直播增添了游戲的趣味性?!帮w花令”的游戲規則為,在主持人和多位嘉賓中,一個人做“令官”,其他成員“聽宣”,并按順序說出相關詩句。比如說出關于“花”字的詩句,第一個成員必須說出第一個字是“花”的詩句,第二個成員必須說出第二個字是“花”的詩句,以此類推。這種游戲環節豐富了詩詞文化直播的內容,同時向觀眾推廣了關于“詩詞”的游戲,創新了詩詞文化在生活中的傳播方式。
這種美文、美食、美景相結合的詩詞表達方式以及加入詩詞游戲的環節,增強了詩詞文化傳播的趣味性,緩解了用戶接受詩詞文化的乏味枯燥和疲勞感。
(四)用戶體驗:產生共鳴,增強存在感
移動直播為用戶創造了詩詞文化接受的沉浸式體驗,增強了用戶的自我存在感。在《清明云詩會》的直播過程中,用戶發布實時評論,表達自己對詩詞文化的感嘆、見解等。在直播中,主持人也會關注用戶的評論,并挑選閱讀部分言論,這無疑增強了用戶在詩詞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參與感。另外,文化嘉賓在解讀、點評詩詞時,其表達角度和用語會引起用戶的情感共鳴。比如談到杜甫時,文化嘉賓言之為“暖男”。他愛妻兒、愛百姓、愛大唐河山,擁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胸懷。文化嘉賓運用現代化的表達方式來解讀古代詩詞,增強了古代詩詞在當代的親切感,使用戶產生情感共鳴。
另外,《清明云詩會》還設置抽獎環節,由嘉賓提出問題,用戶回答,主持人通過手機截屏的方式來確定獲獎者。這是直播或者新媒體平臺娛樂服務的普遍方式,通過發放獎品福利來增強用戶黏性,同時使用戶在體會詩詞文化魅力的過程中產生快樂和愉悅感。
三、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對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來說,古詩詞似乎距離我們很遠,但它其實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在個人發展方面,還是在國家、社會建設方面,古詩詞文化都是深沉持久的推動力量。“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乘著文化傳承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東風”,詩詞文化傳播得以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不斷發展。央視的《清明云詩會》是以移動直播的方式來傳播中國古代詩詞文化的具有意義的實踐,其在傳播者、傳播方式、內容表達、用戶體驗方面所探索和創新的傳播策略為未來詩詞文化傳播與傳承提供了借鑒的經驗。傳播者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學習央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方面所開拓的道路,挖掘詩詞文化深厚的精華內容,使滋養人心的詩詞文化在當代生生不息,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譚新紅.宋詞傳播方式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4]彭蘭.新媒體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6]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仝林鴿(1994—),女,河南洛陽人,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