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濤
萌城是211國道出寧夏的最后一個鎮子。國道穿鎮而過,街道兩側商鋪緊挨,大型貨車在路上往返不斷,路北的鐵路上不時有和諧號高鐵列車箭一般地飛馳而過。這里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戰火硝煙,取而代之的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的富足。在萌城村東南建造的“萌城戰斗紀念碑”高高俯視著這一切,見證著歷史的巨變。
——編者

萌城戰斗遺址位于鹽池縣惠安堡鎮萌城行政村沙坡子自然村西約2公里處,距鹽池縣城約135公里。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以后,依照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準備實施“寧夏戰役計劃”。后因戰場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寧夏戰役計劃”被迫終止,紅軍主力由同心一帶逐次向東轉移。為了遲滯敵人追擊,中央軍委指示,在有利地區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一至兩個師,阻斷敵人的進攻。
11月13日,為了繼續誘敵深入,尋機殲敵,紅軍第4軍(軍長陳再道)和第31軍(軍長肖克)奉命由同心的黃吉川、馬家塘、西王家團莊、段家溝一帶,再次向東轉移。國民黨軍認為紅軍敗退,其第1、第3軍立即向東猛追。
11月16日,紅軍已進至山城堡西北的萌城、甜水堡地區。當時,紅二、四方面軍克服艱難困苦,剛剛長征到達寧夏,已近5個月沒有得到休整,彈藥十分缺乏,指戰員的體質也非常虛弱。紅一方面軍雖先期到達陜北,但在西征迎接紅二、四方面軍的途中,由于連續作戰,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息。但紅軍三大主力的勝利會師,使廣大指戰員斗志更加旺盛,精神格外振奮。當時,蕭克任軍長、周純全任政委的紅軍第31軍和第4軍在萌城、甜水堡以西的沙坡子村附近設伏,布下“口袋陣”,準備“甕中捉鱉”。這里三面環山,一面開闊。紅軍第31軍第93師埋伏于石梁山,擔任正面阻擊;第91師、第92師埋伏于左側的魏家山;紅軍第4軍的4個團埋伏于右側的羊糞山。

11月17日上午11時許,國民黨軍胡宗南部第1師自豫旺堡經范家大坡、東家溝向萌城、甜水堡前進,其先頭部隊第2旅一個團前進至石梁山下。隱蔽在山頭上的紅軍第31軍第93師阻擊部隊突然發起攻擊,埋伏于魏家山的第91師,則向敵右側攻擊,形成南北夾擊之勢。這時,幾架敵機向紅軍埋伏之處俯沖,進行瘋狂的轟炸、 掃射,敵后續部隊密集前進,乘機向紅軍發起猛攻。關鍵時刻,第93師打退敵人的多次進攻。 面對敵機的狂轟濫炸,戰士們舉起步槍齊射,終于擊中1架敵機。紅軍部隊士氣大振,向敵軍發起猛烈反擊。敵軍見勢不妙,慌忙搶占其左側要點羊糞山,剛剛接近山頂,又遭激烈反擊。敵人在紅軍的三面打擊之下死傷累累,狼狽向草坪山潰逃。紅軍乘勝猛追,但敵后續部隊趕至,會合潰敵據守草坪山頑抗,戰斗遂轉為相持。由于紅軍已達到阻敵前進之目的,于是在黃昏撤出戰斗,繼續向山城堡進發。此戰總計斃傷敵600多人,繳獲百支步槍及大批彈藥和軍用物資,并用步槍擊落敵機1架。
萌城戰斗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在寧夏境內進行的最后一次激烈戰斗,是山城堡戰斗的序幕戰。這次戰斗給了胡宗南部第1師以痛擊,掩護了紅軍主力的安全轉移。紅軍第4軍、第31軍在這次戰斗中發揚了英勇頑強的戰斗傳統。當時部隊自甘孜北上以來,已近5個月未獲休整,彈藥也十分缺乏,許多步槍僅有3發子彈。指戰員們不顧疲勞,英勇戰斗、前仆后繼,以白刃戰與敵人頑強搏斗。第93師師長柴鴻儒、第10師政治部主任彭瑞珍等指戰員在戰斗中壯烈犧牲,英雄們的忠骨至今仍埋葬于石梁山下。
(文字源自寧夏黨史學習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