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理想信念的培育是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決定著祖國的未來與發展。新時代青年在成為有理想、有信念、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思想的影響,因而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并將其與青年理想信念的實現相結合是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本文簡要論述了馬克思人本思想蘊含著青年理想信念的理論價值,探討和研究了多元文化沖擊下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的現狀,嘗試提出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馬克思人本思想;人本主義;青年;理想信念
[作者簡介]馮林葉,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新疆喀什 844000。
[中圖分類號] D6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2)08-0051-03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我們面臨的新時代,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代,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關鍵時代。廣大青年既擁有廣闊發展空間,也承載著偉大時代使命。”理想信念的樹立對于青年一代的人生方向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指導作用。針對新時代青年的多樣化需求,應該加強對其的理想信念教育,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青年。
一、馬克思人本思想蘊含著青年理想信念的理論價值
(一)正確認識職業選擇的重要性,為人類的幸福和完美而奮斗。理性選擇職業,創造出彩人生。馬克思在他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已經說明:“人只有為同時代的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這也表明了他的擇業的目的是為別人的幸福而工作。唯物主義表明人與動物不同,從出生時就被賦予很高的期望,作為有目的有計劃的人在一開始就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時期的金錢觀,認為勞苦大眾是資本家賺錢的機器,他們脫離了本體與自己相異化一切事物都以經濟利益來衡量,這個時候金錢至上,人們的職業選擇向金錢看齊,因此當他中學畢業時有不少同學希望以后成為大資本家,將舒適享樂作為自己的理想目標。但馬克思認為職業選擇是非常嚴肅并將影響自己一生的事情,他否定那些因一時的興趣、渺小的激情和個人虛榮心所決定的職業,認為人們在選擇職業時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正確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尤其對青年來說要多接觸實際的社會生活,過多地從事抽象理論的職業對于理想信念搖擺的青年是有害的。馬克思希望青年在選擇職業時多從社會需求、個人能力、職業要求等方面考慮,但就現實來看,現代青年在擇業時大多會受社會環境、惡劣風氣的影響。在網絡直播興盛的今天,很多青年將網紅、主播作為自己的職業選擇,盲目跟風,缺乏對自己理想追求的認識,以追名逐利為目標,把享受生活作為自己的理想,甚至做出一些違背道德、法律的事情,這與馬克思所倡導的擇業觀完全相反,與黨中央對新時代青年所要求的品格背道而馳。
(二)辯證看待人的主觀能動性,追求有界限的自由。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自由底線。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認為“絕對精神”不能凌駕于物質存在之上,反對將人的主觀能動性夸大為世界的源泉,同樣也反對絕對化的自由。自由是相對的,無論是人身自由還是精神自由,經濟自由還是文化自由,都是在一定范圍之內的,受到法的限制,超出了這個范圍就發生了質變,走向了自由的對立面。馬克思曾反對書報檢查制度,認為當時的書報檢查違反了人的自由本質,這一觀點似乎與當今社會的現實相違背,但深入研究就會發現其本質都是為了追求有界限的自由。1841年普魯士國王頒布了新的書報檢查令,以自由主義的名義推行文化專制主義,這時的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認為自由是全部精神的類本質,理性主義和自由主義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書報檢查令限制了人的自由違背了人的理性,所以應該被廢除。馬克思反對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推翻封建專制制度的統治,反對封建的等級制度,希望通過報刊、書籍等形式解放人們的思想,與宗教封建制度進行思想及現實中的革命,找尋真正的平等與自由。但自由的本質不是隨意沒有限制的,真正的自由是符合社會發展的,順應人民群眾意愿的,與現在一些青年所認為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相反,他們曲解自由的含義,隨意發揮自己的“主觀”意識,在一些公共平臺大肆宣揚錯誤的觀點,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危害到社會公眾的安全,這與馬克思所倡導的自由是完全相反的。因此,青年所追求的自由必須是在法律規定之內、道德所容之處,有界限的自由才是真實的自由。
(三)以實際情況為基礎,理性區分理想與現實。理想和現實既對立又統一,青年理想的實現要以現實為基礎。馬克思主義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實踐性,馬克思、恩格斯所得出的“兩個必然”的理論結果并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從實踐中得來的。與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不同,馬克思、恩格斯始終依托于現實社會,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積極參與并思考有關于社會勞苦大眾的問題。隨著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馬克思領導下,于1864年創立了第一國際工人組織,領導工人進行革命運動,在一系列的社會實踐中科學分析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原因。而空想社會主義不能揭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和發展規律,不懂得階級斗爭,僅僅將希望寄托于對未來理想社會的天才設想,沒能從根本上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只能成為“烏托邦”式的幻想。現代很多青年有目標有理想并堅信自己可以實現,但其理想目標與現實條件相差甚遠,沒有與之理想相呼應的社會環境與經濟實力,他們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現實情況,在沒有實踐準備的條件下感性地將現實和理想混淆在一起,錯誤地估計了自己的實力,最后只能以失敗告終。毛澤東曾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因此,青年在樹立理想信念時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特征,以實際情況為基礎,理性區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避免無效的失敗嘗試,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二、多元文化沖擊下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的現狀
(一)片面追逐經濟效益,忽視道德理想的主動養成。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時也暴露出物質利益帶來的弊端,尤其是社會道德底線的降低與青年理想信念的喪失。改革開放之后進一步放開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西方自由主義思想也乘機而入,自由主義往往將西方社會比作美好天堂,尤其是把美國作為資本主義的標本之國,許多青年學生盲目追隨和崇拜西方價值觀念,將他們的政黨制、代議制、權力制衡等奉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還有青年錯誤地將“私有”作為追求幸福的標準,普遍追求經濟效益,集體主義、奉獻精神慢慢被淡化,很多青年的理想信念日益物質化,直至與社會理想信念脫節,僅著眼于個人的眼前利益,功利主義傾向嚴重,成為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青年學生因待遇低環境差不愿意到基層偏僻地區工作;有的青年入黨動機不純,將自身理想信念定位與其金錢、權力、社會地位直接掛鉤,而不以社會需要為由樹立理想信念。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不一致時,一部分青年仍然傾向于選擇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結果,這就導致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時代使命感淡化。除此之外,有的人無法將社會實踐與道德認識統一起來,即便內心原本已確立了美好的道德理想信念,亦無法將其落實于工作生活的實踐中,只是功利性地維護和踐行對自身有利或不損害自身利益的理想信念,道德滑坡現象較嚴重。
(二)西方部分意識形態的滲透,混淆正確三觀的確立。經濟全球化不僅將各個國家的經濟利益結合在一起,而且也使得政治交流、文化借鑒等各種西方意識形態的東西傳入中國,通過電影、習俗、衣食住行等方式對廣大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滲透,一些青年受西方多元化價值觀影響與不良社會思潮的沖擊,在確立自身理想信念和目標時出現迷茫和困惑,精神萎靡不振,貪圖享樂,對社會理想信念漠然視之,缺乏遠大的理想,政治信仰模糊。還有一些高等學府的人才精英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出賣國家機密,竊取信息、制造謠言為西方敵對勢力服務。很大一部分青年將“讀書就業”作為出人頭地的基本出路,認為讀大學只是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不與社會理想信念“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有機結合,不把報效祖國、服務社會作為自身發展的基本責任,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另外,還有一些青年并不了解社會理想信念,認為其離自身太遙遠,忽略其對個人理想信念的方向指導作用。這些青年錯誤的想法和動機正是源于他們不能正確地理解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不能辯證看待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之間的關系,因而也無法樹立正確的三觀。
(三)過度追求民主,權利與義務相脫節。多元化的思想使青年更加重視個人的民主意識,強化自身所具有的民主權利和義務,從而更加積極有序地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去,在各個領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對政治建設建言獻策有利于政府更好地推動民主文化建設。但同時,如果過于追求個人的民主,就容易使青年的民主意識極端化,只承認自己的權利,忽視、淡化自己的義務,在參與民主文化建設中過于關注自我,導致個人的行為過于功利。尤其是對一些青年干部、青年黨員來說,他們身為國家干部、中共黨員的一份子,更應該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為青年群體樹立榜樣,激發他們的奉獻意識。如果部分青年黨員干部在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下專注自我利益,不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動搖了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青年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認同感,對社會集體產生不利影響。
三、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的實現路徑
(一)堅持理論指導,抵制錯誤思潮。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是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到步入新時代發展階段經過無數實踐得出來的,是正確的科學的,新時代青年更應該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實現自己的理想信念,習近平曾說:“共產黨人要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對于青年學生來說更是如此,青年學生的理論基礎較為淺薄,極易受到不良影響,有可能在西方敵對勢力的蓄意操縱下對自己國家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青年學生不僅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更要學習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歷史,中國共產黨黨史,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堅決抵制西方錯誤思潮的侵蝕。由此可見,堅持正確的思想理論是樹立個人理想信念的前提,是實現理想目標的奠基石。
(二)理論聯系實際,注重腳踏實地。“實干才能夢想成真”,“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勇于實踐、艱苦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重要途徑。青年學生作為有理想有抱負的一代新人必須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立足于祖國大地上,充分發揮個人的創新精神,堅持學習先進勞動模范的奉獻精神,強化個人的時代使命和責任意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身體力行地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意識。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涌現出了一大批甘于奉獻,無畏犧牲的青年干部、醫生、志愿者、軍人等,這些青年人肩負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響應國家的號召,在不同的崗位上展現了青年一代的擔當和奉獻,這也是青年人實現自己理想目標的最好方式。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培養“四有新人”的精神支柱,堅持腳踏實地是實現自我理想的最優路徑,只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將理想目標轉換為現實,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上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也只有實現社會價值才能真正地實現人生價值。
(三)健全社會機制,提高社會包容。青年理想的實現離不開黨、國家、社會等各階層的支持,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高校畢業生每年都在劇增,如何使青年學生順利擇業成為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國家和社會的各項政策支持下青年創新創業精神不斷發展,創業項目的數量不斷增加,在帶動創新活力、經濟振興的同時也為解決大量待業青年提供了就業機會。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青年實現理想的必然要求,為此必須提高社會對青年人的包容和理解,增加他們在實踐中鍛煉的機會,使之成為真正有益于社會的優秀青年。
壓迫奴役勞苦大眾的時代造就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將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共產主義事業,最終實現人類自我解放的社會是馬克思最崇高的信仰與理想,也是中國共產黨最終要實現的目標。“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需要一代代青年人的努力與奮斗,為此,青年一代必須要堅定理想信念,守住初心,肩負使命,勇于在中國復興征程上砥礪奮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計效宇.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問題及其教育對策探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20,30(06):18-21+79.
[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