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暉
煎紅藕粉,對于城里的小孩來說也許不知為何物,可能只有早前鄉下人家的孩子才有這份記憶和體會。紅藕粉是以山里人種植的“紅藕”加工而成,“紅藕”學名蕉芋,別稱蕉藕、旱藕等,為美人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3米。具塊狀根莖。莖紫色,直立,粗壯。
作為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山里人,童年是閉塞和物質匱乏的。初冬時節,紅藕成熟,從地里挖起來、洗凈,并用帶有“牙”的大陶盆磨擦成糊狀,經紗布洗粉、過濾、大木桶沉淀等多道工序,使其凝結成硬塊,再挖起來在太陽下自然曬干、制成粉狀即可儲存起來。
那時,媽媽往往會偶爾煎上一鍋紅藕粉給小孩們解解饞。先將粉用冷開水融散,再用有粥湯的冷粥(這個有點特別)攪拌均勻,撒上切成小段的蒜葉或蕎蔥尾再攪一攪,柴火大鐵鍋已經大熱,媽媽用煎匙(閩南話,即鍋鏟)角在灶臺角落的油缸里挖出一大塊豬油(山里溫度低,炸好的豬油凝結成奶酪狀)放入鍋中,這豬油的用量比平時煮菜多了一半以上,好奢侈!吱的一聲,豬油很快融化,香氣也飄了出來,媽媽就把那一大盆調好的紅藕粉“嘩”地倒入鍋里,頓時,豬油和紅藕粉、蒜葉的混和香味彌漫整個土房子,我們兄妹幾個圍在大鐵鍋房,只見媽媽熟練地用煎匙抹來抹去,藕粉沿著鐵鍋形成一大整塊,又翻轉幾次,最后變成“兩面赤”的煎藕粉,端上飯桌,熱氣騰騰,香氣撲鼻,Q中帶脆,我們小孩子便迫不及待地細細品嘗起來,生怕太快吃完。
注意,這藕粉得趁熱吃,冷了會變生硬,不好吃。另外,此粉以涼開水打散后再以開水沖攪成糊狀食用,還具有清涼退火之功效。
幾十年過去了,仍然十分惦記著這道美味。每有鄉下親戚送來紅藕粉,必要求媽媽不時地煎上一碟,下飯下酒,都很好吃。紅藕粉,媽媽的味道,吃的是回憶,吃的是鄉愁,那種回到從前的感覺真的是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