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盛


歷史名人文化建筑遺產是一個城市重要的文化象征和文化積淀,隨著社會發展需求的轉變,歷史名人文化建筑也應該有一些創新性的更新。通過對泉州市施瑯故居的實地調研及方案設計,結合當前的科學技術手段和前沿的設計理念探討歷史名人文化建筑遺產的改造設計,可為歷史名人文化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策略參考。
歷史名人文化是一個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對外展示的文化窗口,而名人故居作為歷史名人生活過的場所,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背景、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對于當代社會來講也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和古建筑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不再像以前一樣盲目地追求新意,而是通過挖掘歷史建筑的文化內涵以及背后的價值意義來打造城市特色,由此,出現了各種翻修的古建筑、仿建的歷史古街以及基于古建筑一比一還原的建筑群。這種方式有一定的優點:一是能夠保持風格統一,快速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筑群;二是建造簡單易操作,只需要簡單地按照當地古建筑相應的樣式進行復原。但這種復原方式,會使得舊建筑的歷史痕跡很難體現出來,完全被翻新,建筑也沒有了時代的延續性,出現千城一面的問題。
研究內容和研究框架
研究內容
文章研究歷史名人文化建筑遺產的創新性改造設計,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產”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人類文化遺址。歷史建筑不僅是特定歷史時期產生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在使用功能和使用場景上也應該與時俱進,根據現代人的需求以及社會的發展進行創新發展。文章以施瑯故居的改造設計方案為例,在施瑯故居荒廢且破損嚴重,沒有進行修繕和保護,與周圍的環境脫節的背景下,筆者研究了如何在對現有的施瑯故居進行保護和修繕的基礎上融合現代元素;如何在保留其歷史文脈的過程中更好地宣揚施瑯將軍維護祖國領土統一的愛國精神;如何在不過度商業化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故居與周邊業態進行結合;如何進行活化利用,延續其空間功能性以及延續其精神文化內涵。
研究方法
通過前期相關的調研工作,包括實地考察多個歷史名人故居,如福建泉州的施瑯故居、鄭成功故居及李光地故居等,依據現場走訪、尺寸測繪、拍照錄像等方式收集后續對于研究有幫助的數據,并且從網上查閱大量中外文獻資料,進一步梳理研究內容,制定出研究的主要框架(圖1),結合實際的案例——泉州市施瑯故居概念改造設計,希望能通過方案設計來對歷史名人文化歷史建筑遺產創新性改造設計進行探討。
歷史名人文化建筑遺產保護現狀
政策現狀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歷史名人文化建筑遺產屬于不可移動的歷史文物,其保護和改造政策可參照相關歷史建筑保護條例,目前全國各省市都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護歷史建筑,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例,2021年11月出臺的《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為保護城市文脈、傳承世界文化遺產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撐,完善具有泉州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法規體系。
現狀問題
歷史名人文化建筑遺產現狀問題有如下幾點:1.歷史名人文化建筑遺產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很多建筑長期荒廢,遭受不可修復的破壞。2.目前對于歷史建筑遺產的修復和開發,以比較保守的原樣復原為主,修復完成以后,很難分辨出哪些是真正歷史遺留的,哪些是后期新建的,造成歷史痕跡不清晰的問題。3.以筆者現場調研的泉州市施瑯故居為例,對故居僅僅做了基礎加固保護,故居內的環境以及破損的建筑結構沒有得到修復,長此以往建筑墻體和墻內木結構會越來越殘破,到最后無法修復。4.大部分歷史建筑的修復都沒有跟現代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結合,與現代人的需求以及與現代社會脫節嚴重,缺乏創新性。
泉州市施瑯故居創新性改造設計
閩南古厝建筑形式
閩南古厝以“官式大厝”為主,故又名“皇宮起”。在不少地區,又名“紅磚厝”。它是中國古民居的典型,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紅磚白石墻體,硬山式屋頂和雙翹燕尾脊。閩南民居在建筑形式上沒有極其浮夸的類型化,但在磚石墻的裝飾和點綴上有更具體的表現。閩南古厝的內部布局:“光廳暗屋”為閩南古厝的布局特點。閩南古厝的開間:這種類型的四合院建筑通常被稱為三間房和五間房,根據進深尺寸又可分為“一進”“二進”“三進”“四進”“五進”五種。閩南古厝的櫸頭:正屋前面兩側有二廂房,俗稱“櫸頭”?!皺晤^”朝天井一面常敞開,使大房既能通風,又避免陽光逼射,有遮陰納涼作用,也是客人、隨從休憩之所。閩南古厝的埕: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設的戶外廣場稱“埕”,可以擺放小花盆,留出足夠的空間停放馬車和馬匹,也可以像花園一樣布置,擺放花草樹木和一個帶假山的小池塘。閩南古厝的天井及護厝:每落廳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證廳堂軒敞明亮、通風采光。木材被用作承重結構,屋頂主要采用硬板,有一個彎曲的屋脊和一個漂亮的燕尾形屋脊。
故居現狀
康熙年間,有收復臺灣之功的“靖海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瑯于泉州擇址而居,故居一直保存至今,位于泉州市釋雅山公園內。施瑯故居原建筑及建筑周邊范圍很大,分上下侯府﹑祠堂、小宗、冬園“松石山房”(現已廢,為泉州農校舊址)等,占地約17.4畝。現存建筑為上下侯府部分:大厝一座,二進五開間歇山頂建筑,大門開于東南側,護厝兩邊各設一門,內有天井、廂房等。南圍墻大門旁開,舊宅系官邸與民居融為一體的磚、石、木構造建筑,頗具特色。現場調研中發現施瑯故居主體結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損。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經歷百年,導致故居外圍色彩褪色,墻體結構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風化,榫卯結構下的木料構件也產生了一部分的形變,木料材料在潮濕的情況下產生了腐蝕,部分木料承重柱已經承擔不了承重的作用。故居在近現代的時期,整體沒有進行保護與修繕,周圍加蓋了幾棟現代建筑,一部分故居建筑由于破損替換了現代材料簡易使用,一部分由于得不到替換,屋架結構已不在,只剩部分墻體。故居內各種雜物堆積,故居外庭院雜草叢生,植物布置不合理,影響正常通行,缺少現代生活中所需要的必要使用功能。施瑯故居現狀整體沒有進行合理的保護與修繕,破舊不堪,雜草叢生,施瑯故居已經不夠穩定,整體成為危房(圖2)。
泉州市施瑯故居創新性改造策略
1.新舊共生設計融入歷史名人文化建筑遺產改造
本方案以舊建筑為基礎,為“舊”元素;采用現代工藝、材料構建新空間,提供舊建筑所不能滿足的功能需求,為“新”元素。“新”與“舊”之間融合,整體進行協調,視覺上不會顯得太過突兀,空間序列上連貫,整體功能上滿足游客的各類需求?!芭f”元素是指原有建筑不能改動,進行遺產保護,秉持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指導方針。“新”元素是針對舊建筑中部分損毀嚴重以及周邊區域,在改造時根據現在需求以及技術手法加入新的功能,這是對于歷史建筑的一個補充和延續。
2.空間功能創新融入歷史名人文化建筑遺產改造
通過前期調研發現,故居的主要參觀人群以青年人為主,老年人、小孩為輔。對于不同年齡的人來說,在公共空間中的活動需求也是不一樣的,必須要考慮到場地功能的多樣性與復合性。因此,在方案設計時要考慮到人們在這塊場地上發生的不同形式的活動和他們所需要的空間。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布局(休息區、閱讀區、展覽區),加入新功能(衛生間、儲藏室、茶室)以豐富其在周圍的業態。為拓展游客心理過渡空間建的回廊景觀,在加入新功能后融合新舊元素之間的關系,串聯起整個建筑空間外輪廓;對游客的參觀路徑進行合理規劃,在回廊、施瑯故居、新建筑三者之間進行空間的穿插,采用借景、對景等手法進行植物布景,豐富整體流線中的視線。
3.數字媒體技術融入歷史名人文化建筑遺產改造
泉州市施瑯故居是施瑯將軍在其升任水師提督時興建的,擁有著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現代數字媒體技術,重現《敕封天后志》中所描述的內容,康熙遣施瑯征臺的過程,還原施瑯將軍生平事跡等,可以更直觀地讓游客了解到施瑯,感受那段激蕩人心的海上歷史。
4.建筑材料的創新融入歷史名人文化建筑遺產保護
施瑯故居是閩南特色的歇山頂建筑,以紅磚、當地石頭組成墻體,大厝的主體框架、二進五開間的承重柱和屋頂框架以榫卯結構為主,中間有一對稱的天井,保留舊有建筑通道,打通各獨立空間的共同墻體形成公共通道,形成公共空間,在故居的左廂房側門左上區域新建建筑茶室,右廂房側門出門右邊新建衛生間、儲藏室,構造材料以工字鋼和白墻為主,新材料與舊建筑的材料形成了材料上的一個延續,能夠更加明顯區分出新舊歷史印跡。新建筑與老建筑之間用回廊進行銜接融合,回廊中設置交談空間和觀賞空間,回廊采用工字鋼為承重柱,藍色可透光磨砂玻璃,創造若隱若現的感覺,在回廊的節點設置白色可透光玻璃,設立對應植物,施瑯事跡景墻,利用對景、借景、對景的手法創造一步一景的視覺體驗。
5.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歷史名人文化建筑遺產改造
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和修復時,采用無人機測繪、3D建模以及AI識別的方式還原數據作為參照指導,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虛擬修建提高修復的效率以及準確性。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有助于提供多元的服務體驗,旅客可以通過虛擬漫游系統了解更多方面的信息,有助于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歷史名人文化建筑遺產中,推進文化與時俱進,使建筑煥發新的生命力。
功能布局分析
根據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多樣性、豐富性,考慮所需要的空間進行功能布局。故居的前大埕保留了下來,為了形成建筑的南北通透,把前大埕的中部打通布置成正大門,聯系回廊引導行人行走路線,進入故居首間布置成接待區,左邊三間房間布置成飲料休息區,右邊三間房布置成歷史閱讀區,接待區成為其中間的緩沖點,相互聯通。三個區域都可通過天井進入大厝,布置成核心區域展覽區,展覽施瑯將軍的生平、相關事物,大厝左邊可通過側門進入回廊通過菊蒲到達茶室,營造幽靜賞景的氛圍,在大厝右邊布置了衛生間和儲藏室,通過故居側門就可到達。圍繞回廊變成一個循環,整體構造一個公共開放的現代園林。現代科技及新技術的發展,為我們的設計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創新性,如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發展,使我們收集和掌握數據變得更加簡單和高效,數字新媒體的發展讓體驗更加多元化真實化。歷史名人文化建筑遺產的創新性改造設計要求在相關的改造保護過程中,不光要挖掘文化內涵,同時還要從文化多樣性角度出發活化文化,解決新的需求,讓人們能夠以更為新穎的方式體驗文化從而認同和傳承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文章通過對于施瑯故居的改造設計,從問題出發,提出了關于歷史名人建筑遺產創新性改造的方法策略,有力提升歷史建筑對大眾的吸引力,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莊樹淵.泉州古園林的造園藝術——以施瑯四大園林為例[J].中國園林,2014,30(09):121-124.
[2]王莉.名人故居的保護與文化價值的利用—以嘉興名人故居為例[C]//.中國博物館協會名人故居專業委員會2016年年會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16:125-132.
[3]胡慧,姚瑤.鄉村振興背景下名人故居的特色與價值再認識—以歙縣黃賓虹故居為例[J].設計藝術研究,2020,10(02):23-26+34.
[4]楊潔.近現代名人故居保護和利用—以南京為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5]李和平,肖競.城市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
[6]宋琳柯.試論虛擬現實技術在建筑遺產保護中的應用[J].中國建筑設施,2017(04):115-116.
[7]叢宇.我國城市歷史建筑的保護探析[J].建筑科學,2021,37(11):172.
[8]孫冰,田波,李軒.城市更新中的歷史建筑保護策略研究綜述[J].建筑與文化,2021(11):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