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武
國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具有較高的育人價值,開展國學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基于小學語文教育視角,對國學教育展開了全面的分析,探討了幾點滲透策略。
一、國學文化滲透的意義
(一)有助于優秀文化的傳承
將國學經典融入語文課程中,可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接觸和學習國學文化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同時為學生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樹立民族精神奠定基礎。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同時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特點。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民族文化出現了相互交融的特點,實際上,從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我國在新時代發展中,民族文化自信較為缺失,很多人對于我國的一些國學作品并不了解,尤其在青年人群中,還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崇洋媚外現象。因此,我國教育領域開啟了國學教育之路,并重點針對小學語文學科進行了滲透,使得學生從小受到國學文化的熏陶,增強其主動學習和傳承國學文化的意識。
(二)有助于小學生的道德重塑
國學中含有很多德育元素,具有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價值。國學經典中包含著禮儀、人格、品行等內容,對于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具有明確的要求。小學階段的愛國道德教育更側重于宏觀的感悟和微觀的思考,不會強調學理性內容。如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宏觀角度下,教師會指導學生對國家、社會、美好生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微觀角度下,教師會通過英雄、模范、國學誦讀活動等實際事跡讓學生在意識層面受到感悟和熏陶。因此,通過宏觀和微觀的共同作用,小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傳統道德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內容都會有一個重新的理解和認識,并在意識的淺層和深層都會產生正確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指導學生在行為方式上發揮深層次的改變。對于小學教學而言,國學經典誦讀的內容需要精心選擇,保證內容與學生的年齡段相匹配。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過于注重智育,忽視了對學生人格塑造、道德品質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良性發展。在語文課堂上融入國學教育,可有效推動語文課程的調整,為語文教學課堂增添新的教學元素,進一步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目標。
(三)有助于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
小學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及認知能力,還有一項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學生將來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而通過學習國學經典,學生可以從中領悟到更多的道理,促進學生自發地在實際生活中受到優秀思想理念的指導,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例如,《弟子規》中有這樣一句話:“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簡明的話語為學生的日常行為提供了指導。國學經典中蘊含著非常多的人生哲理,需要教師為學生做出正確的指導,在保證學生掌握好國學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深入了解國學文化中的寶貴哲理,擴大學生的認識層面,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促使學生有意識地利用國學中的優秀思想規范自身行為。
(四)有助于豐富課堂主題
語文課程的包容性很強,與國學具有很多的共通性,因此,語文教師在滲透國學教育時,要遵循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結合語文內容合理地進行滲透,保證國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有機結合,轉變以往語文課堂中單調的教學模式,為語文課堂提供豐富的課堂主題,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二、當前國學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國學教育師資匱乏
師資力量對國學教育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要想實現語文教學中國學教育的實效性,首先就要提升師資力量。從目前來看,小學語文教學的國學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無法滿足教育要求。一方面,一些教師對國學教育認識不足,缺乏培養學生國學文化的意識;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在開展國學教育時忽視了語文知識以及學生的特點,單純地將語文知識進行生搬硬套,導致教學模式過于死板,學生難以接受,教育效果沒有明顯提升。
(二)忽略了學生對傳統美德的理解
部分教師覺得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偏小,對中華傳統文化只有初步的認知,只需要背誦一些簡單的、易理解的古詩就可以,其實這種看法有些偏差。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還有部分教師不重視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實際教學過程中沒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往往采用單一的機械記憶方式要求學生背誦古詩,忽略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三)語文教學內容中國學融合較少
目前,在小學語文中開展國學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對語文知識進行延伸,另外,由于語文教學課時有限,國學教育的時間也會受到限制,缺乏完整的教學體系。一般情況下,教師在選擇國學知識時,會單一地挑選一些詩詞,然后讓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無論是在學習內容還是在學習方式上都比較單調和落后,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難被激發。
(四)部分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不高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洋文化”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國學和傳統美德。在如今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過早地接觸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又熱衷于通過信息技術了解國外文化,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卻不高。
三、語文教學中國學的滲透策略
(一)在古詩詞中滲透國學
國學經典朗讀的實踐方法應符合小學生對此類知識的認知習慣,應具備較好的可操作性,這樣才能實施具體的古詩詞、國學經典誦讀的教學措施,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此類教育教學活動中。首先,教師需要合理選擇國學經典誦讀內容,并從內容特點的角度,靈活變化國學經典誦讀的節奏;其次,教師要重點表現國學經典在情感表達方面的實際形式,并將這種形式融入國學經典誦讀的語氣語調中,引導學生從此方面感受其中情感的變化特點;再次,教師應主動為學生講解此類內容中包含的與傳統美德相關的內容,并借助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將此類內容代入到具體的情境中,從而豐富情境教學的具體內容。
同時,語文教學中具有幾種典型的知識類型,其中古詩詞是重點內容之一,其本身就是國學經典中的一部分,教師可充分利用古詩詞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掌握詩詞含義的基礎上,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品味詩詞中蘊含的優秀哲理,在賞析古詩的過程中感受古代詩人的才華,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及文化素養。
例如,在教學《長歌行》這首詩時,為了使學生獲取更深的感悟,教師可以圍繞“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這句詩進行深入講解,不斷啟發學生,讓學生認識到少年時光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奮發圖強的精神。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反思,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創建一個生活情境,拉近知識與生活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感觸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以優秀的國學思想為指導”的意識。
(二)在寫作中滲透國學文化
寫作與其他教學內容不同。寫作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情感體驗,是學生自身思想情感的一種表達。在實際語文教學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的寫作效率和質量都很低,他們在面對寫作任務時總是一籌莫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知識以及素材積累太少,缺乏對優秀文章的閱讀。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向學生推薦一些國學經典文章,供學生閱讀,并且加以適當的指導,讓學生從中獲取更多的感悟,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國學文章進行寫作,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國學文化的理解,又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例如,教師在講授《論語十則》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挑選感悟最深的一些話進行寫作,進一步幫助學生打好基礎,鍛煉其寫作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多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讀一些國學作品。為了保證學生課下閱讀的效率,教師可以推薦一些適合小學生的國學作品,讓學生在學習國學知識的同時積累寫作素材。
(三)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國學
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生活化的講解,將國學的內容與生活實際相互聯系,有助于學生理解國學經典,促進其思想和行為的轉變。比如,在講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的時候,教師可以與學生熟悉的內容相互聯系:“你們都是好孩子,但是大家所處的環境有所不同,因此行為習慣也不同,如果受到不良行為的影響,善良的本性可能會消失。”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思想觀念,意識到教師和家長對其的管束是為了讓其更好成長,有助于其提升自我。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文學常識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比如,在誦讀《論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國學知識與孔子進行聯系,可以引申到文廟。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文廟參觀,有助于其感受儒家經典,在古代氣息的熏陶下,有助于其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孔子行教圖,進行隔空對話,有助于學生提升文學素養。
(四)在經典故事中滲透國學
在開展國學教育時,不能一味地關注國學作品的實用性,還應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和興趣,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一些國學知識,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基于此,教師可以選擇經典的國學故事,向學生講解,創建一個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當學生在聽講的時候注意力更加集中,其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升。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認識能力較差,教師應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選擇一些正面教材,多向學生傳播一些正能量。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名著《三國演義》中的內容,向學生講解“三顧茅廬”的故事,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加深學生的理解和印象,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劉備求賢若渴、鍥而不舍的精神,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傳承這種精神,發揚良好品質。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布置任務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搜集一些有趣的國學故事,并寫下閱讀之后的感受和獲得的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五)在情景創設中滲透國學
一方面,應重視國學的宣傳,在學校開展傳統文化專欄,創設國學經典著作圖書角。語文教師要有效利用班級的墻壁和走廊,設計并制作宣傳條幅,通過這種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具有傳統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另一方面,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國學經典誦讀教學,如利用晨讀時間,引導學生誦讀《三字經》《論語》等國學著作,有利于調動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誦讀興趣,使學生的思想處于活躍狀態,使其耳濡目染,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提升其品格修養。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制訂誦讀目標。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以《三字經》為主;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以學習《詩經》為主;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以學《古文觀止》為主。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等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傳統節日或傳統文化習俗等具有積極意義的視頻,圖文并茂的形式更適合小學生,能夠使學生在國學經典誦讀之前了解文化背景,感受民族文化的智慧。
(六)在實際活動中滲透國學文化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純向學生講授知識,應適當地融入一些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感受國學文化,從多個角度教育學生。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保證活動的有效性,避免出現形式主義。
例如,教師可以舉辦一個朗誦比賽,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自由尋找國學經典作品,然后再進行自由排練,學生可以融入自己的創意想法設置朗誦活動形式,比賽獲勝的一組可以獲得獎勵。在小組成員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幫助下,學生的自主參與性提升,其責任意識也會隨之提升。另外,在比賽制度的激勵下,學生的好勝心增強,在準備期間會更加有動力,會積極深入地探究本組準備的國學作品,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融入國學經典,可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開闊視野,并在優秀文化的熏陶下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開展國學教育,結合語文知識,設置合理的授課方案,創新教學手段,實現國學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提升小學語文教育的實效性,從而為學生提供豐富優質的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