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玉梅
新學期如期而至,不一樣的是與教育相關的所有人的人生詞典中多了一個共同的詞語,那就是“雙減”。“雙減”涉及的層面之高、人員之廣,不難看出國家對此次教育改革的決心。而作為一線教師,無疑變成了這場變革勝敗的重要因素。
“雙減”的目的和意義在于提高教育質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效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面臨新的形勢,每個角色都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作為學生,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充分合理利用自己的時間,發揮自己的特長,最大限度提升自律意識;作為家長,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校內教師不提供學生成績、排名和作業內容等信息,校外不提供課外輔導的情況下去了解、監控孩子的學情;作為教師,面臨的最大問題則是如何做到“減負提質”。在我看來,減負提質無非兩條路:一是打造高效課堂,二是精準對焦課后服務。
一、全力打造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是教師追求的永恒主題,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教師如果能把每一節課都能上成優質課,每一節課都打造成精品課,那么一定能達到“減負提質”的效果。有的教師會說:“這怎么可能呢?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的確,教師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團隊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它可以發揮出無限的能量,創造無限的可能。所以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可以精心準備一部分,然后資源共享。
(一)恰當取舍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中的教學建議明確指出:要關注主題意義,制定指向核心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單元是承載主題意義的基本單位,單元教學目標是總體教學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教師在選取教學內容時,要學會舍得,即“有舍才有得”。當然,這還需要教師先熟悉教材內容,了解本節課在本單元中的地位、本節課與其他課之間的內在聯系、單元的主題意義是什么、如何圍繞主題意義展開單元教學等。在此之后學會舍棄與本節課主題無關或意義不大的內容,舍棄對學生成長影響不大的內容,要抓住主旨,突出主題以幫助學生“減負”。
以北師大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學期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所涉及的話題是“現在和過去”“社區、學校生活、情感和情緒”,關系到人與自然、人與自我和人與社會三大主題。這個話題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但有些內容學生可能以往沒有關注過,所以需要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引發學生的關注。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還能學習一般過去時的意義及用法,并能用這種句式談論過去發生的事情及自己當時的感受。
下面是針對每節課之間的聯系做出的單元教學背景分析。第13課是一段祖孫之間展開的關于“Linda媽媽故鄉的今昔對比”的對話,學習此課是為了引導學生關注并正確看待自己家鄉的變化,珍惜現在,產生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第14課是關于“Ben和媽媽分別回憶Ben第一天上學”情形的兩個小故事,由此讓學生感受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被人幫助的美好回憶,并引發學生對類似美好往事的回憶,心生感恩之情。第15課是一篇對陳成的采訪,他敘述了自己與自己最喜歡的初中語文唐老師之間的難忘回憶,這樣可以喚起學生回憶自己與教師之間的美好故事,引發學生的感懷之情。最后一課是作者回顧自己學習英語的一段經歷,寫作的思路是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從分析中教師可以看出,三節主課文及Communication Workshop分別引發了學生對過往的美好回憶,感恩給自己帶來美好回憶的人和事,同時珍惜現在的生活,憧憬未來美好生活。
從語法的角度分析,13課是含有be動詞的一般過去時,14課是規則行為動詞的一般過去時的肯定句和否定句,15課是不規則行為動詞的一般過去時。
下面是對這個單元整體分析后制定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這樣分析后有利于教師進行取舍。
(1)提取Linda媽媽故鄉今昔變化的具體信息,分析祖孫對話隱含的意義,從而正確看待家鄉的變化,更加熱愛珍惜現在的生活;能用be動詞與形容詞描述過去情景;談論自己家鄉的變化,談論昨天所在地點。
(2)在語境中體會、發現和歸納一般過去時的語用功能和結構。用一般過去時的陳述句、否定句和疑問句描述過去發生的事情,表達自己的感受。
(3)梳理出Ben上學第一天遇到的人和物、發生的事情及當時的心情,感受美好回憶,分析出美好回憶中人物的作用,同時引發學生對相似經歷的回憶并予以描述,從而心生感恩之情。
(4)通過聽對話,梳理出陳成在遇到自己喜歡的教師之前和之后的變化過程,感受美好回憶,分析出美好回憶中人物的作用,同時引發對自己相似經歷的回憶并予以描述,從而心生感恩之心。
(5)談論自己學習英語的經歷:如過去的狀態和遇到的困難、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將來會怎樣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6)小組合作設計并完成21世紀英語報征集的以Now And Then為主題的版面內容。
通過分析整合,一個單元的學習就會一脈相承,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如果教師沒有這樣精心梳理,而是把教材中的東西全盤托出。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了過多的內容,就會影響對重點內容的講解和鞏固。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在非重要的東西上花費了太多的經歷,勢必影響他們對主要內容的識別和掌握,結果就是學生累得暈頭轉向,但學習效果不佳。
(二)精簡輔助手段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電教手段輔助教學已經成為常態。教師可以選擇最基礎的演示文稿去創設一些情境,展示一些重點內容,突破難點知識等;教師可以使用白板來增強互動效果,記錄學生思考和知識生成的過程;條件允許的話,教師可以使用PAD進行教學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及時依據大數據來幫助教師科學分析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把手機搖身一變成為很好的投屏工具,及時分享學生課上的練習、作業等。這么多的設備可供教師選擇,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方式和手段,不要因為一味追求高科技使課堂顯現“虛假繁榮”。過于繁雜的手段不但不會提質反而會影響學生注意力。再有,教師在使用課件時還要注意內容的精簡,幻燈片上可以顯示一些提綱挈領的、板書不容易實現的,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幻燈片與板書或書上的內容盡量不要重復,不要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負擔,造成選擇上的困難,從而影響課堂吸收。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要時刻記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上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給學生充足的活動時間和思考空間,通過設計多樣的有趣的課堂活動,讓學生的肢體和大腦同時動起來。學生只有被吸引過來,樂于參與,才能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因此,教師要開動腦筋讓課堂充滿活力。比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等等。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體現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活動、提問、布置作業等方面分層考慮,把較難的目標拆解成小目標,形成小循環,幫學生內化實踐,從而掌握新的知識。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機械重復的活動來滿足基礎較弱的學生;設計一些高階思維的問題來保證優生能“吃好”,也可以讓他們組成互助組,相互取長補短。
二、精準對焦課后服務
只有高效課堂,沒有查漏補缺這個環節也不能達到教師想要的“減負提質”的效果。課后精準對焦服務應有兩層含義:一是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后作業,二是要及時補救作業中存在的問題、疑惑或遺漏。
(一)精心設計作業形式
1.作業形式多樣化
“雙減”政策中對每科作業都有嚴格的規定,再像以前那樣讓學生去做整套題或整頁練習冊是不合理的。因此,作業選擇什么內容、以什么形式呈現、要求學生完成到什么程度、如何分層,這些都成了教師不能回避的問題。就英語學科而言,教師可以分為基礎作業、提升作業、拓展作業。以詞匯為例,基礎作業教師會布置一些精挑細選的詞匯的抄寫和背誦;提升作業則是在會認讀、拼寫這些詞的基礎上會用。如用所給詞填空、補全譯句等;拓展作業則是用所給詞造句、編寫文段等,如教師在學完一節課或者一個單元后,可以引導學生用本節課或者本單元的單詞串成一個小故事然后分享給大家,其他同學可以提出修改意見或者續寫故事。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更有創意的作業,如圖文匹配、看圖寫話、錄制小視頻等,這樣既避免了重復單一作業的無趣,又滿足了不同層次同學的需求,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教師還可以留一些體現學生個性特征或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作業,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興趣,又能避免學生抄襲,如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作業,如閱讀一篇課文。如果像以前一樣只留一些與考試形式吻合的問題,學生很容易應付了事甚至是拿來就抄。而如果教師布置一些改寫、續寫或者繪制思維導圖的作業,情況就大不同。比如繪制思維導圖的作業,通過查閱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能清晰了解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正確與否以及對課文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這樣的作業能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對于圖文并茂的作業,學生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很好地展示,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2.作業選擇彈性化
這里所說的彈性化可以是完成的時間和空間,完成的方式,內容的選擇等。之前,教師留的作業基本上是一刀切,要求所有同學按照統一規定、統一模式在統一時間上交給教師,這樣的作業對能力不強的同學來說無疑是有困難的,所以,他們為了能按時上交作業,只能采取非常手段來應付了事。對于能力較強的同學來說,這些內容已經掌握了就沒必要再浪費時間。如果教師想得到更好的收效,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知識掌握的程度選擇作業內容、完成的形式,甚至上交的時間。比如給學生留個作文,同樣是關于寫周末的,可以讓他選擇寫my weekend or his/her weekend,可以寫my happy weekend,也可以寫my busy weekend等等。
3.作業單元系統化
教師在新授課留作業時,還要考慮到單元主題意義、每一節課作業之間的聯系,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還以北師大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學期第五單元為例,教師在講解單元第一節課時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21世紀報刊要以Now and Then為題征稿,要求學生學完整個單元后能小組合作完成這個任務。所以作業就分解到了每個課時中,在Lesson 13的第一課時中布置的是采訪你的父母或者祖父母,獲取通州區近些年的變化并記錄下你的感受,另外觀看微課“一般過去時”,記筆記。這樣就為完成海報中的Changes板塊打下了基礎,學完第二課時學生就能順利完成該板塊。以此類推,每節課的作業既是為了鞏固本節課知識,又是為下節課的學習做準備,還是為完成本單元的終極任務做積累,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及時了解學情,精準查漏補缺
1.全批、全改知學情
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及時認真地批改作業,并針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在全批、全改的基礎上掌握一手材料,利用課上時間統一講解共性問題,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分別解決個別問題。
2.問題分類更聚焦
學生的問題可能比較集中,可能五花八門,這就需要教師歸納,將學生在作業和課上練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類。簡單的問題課下單獨處理,相對集中的問題可以在課后服務時間分類、分層處理,從而達到精準對焦的目的。
3.大數據助力更精準
當今時代,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領域,教師可以通過某些平臺獲取準確信息,然后再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學生的需求進行指導,在課上推送相關練習。
4.利用評語巧溝通
“雙減”改革中一項重要的決策就是要求教師給每個學生寫評語。教師不要把這個當成負擔,相反,教師可以利用評語架起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教師可以利用批語評價學生的作業,指出作業中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自己的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在下次批改作業時進行解答。這種方式尤其適合不愛當面問教師問題的同學以及課下沒來得及問,或者做作業過程中遇到問題的同學。這樣就避免了學生留下更多的疑問,久而久之不知道從何問起。學生的問題積攢的多了,學習進度跟不上了,接踵而來的就是厭學,此時教師的提質又向誰要呢?
總之,“雙減”是一線教師面臨的一個新的不可回避的課題,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思考、實踐、修正,曲折前行。相信大家一定能用自己的智慧辟出一條通往成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