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海
當前,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們對教育的期盼值越來越高。新形勢下如何開展好思政課的教學教研工作非常重要。唯有解決“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的問題,才能實現教研、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統一,實現教學相長、相得益彰。
針對縣域內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師資薄弱、教育資源匱乏、教學方式單一的現狀,筆者通過調研,歸納出幾個特點: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大、中、小學一以貫之;學科名稱不固定,旁人很難說對、寫準;課程體系變化頻繁;教學內容年年有更新,教師永遠都是新手;各冊內容間相互獨立,猶如大雜燴;教師觀念陳舊、落伍等。唯有找準發力點,下好“先手棋”,打好“組合拳”,才能激活內驅力。筆者認為,正確處理好“課程思政化”和“思政課程化”的辯證關系,把思政學科、各類主題教育活動、社會實踐課程等整合、融合,才能推動思政課教學教研的提升。
一、頂層設計重實效,區域整體推進教育內涵發展
以《平遙縣教育局“四·三·一”教學綱要》為指導,在堅持“校本—校際—聯片—縣域”四級網絡教研體系的基礎上,實施“蹲校包片”計劃,進一步下沉學校、貼近課堂,發揮學科“浸入式教研”“場景化教研”的作用,宏觀協調、微觀服務,突出重點,強化弱項,推動全縣思政課程教研規范化、主題化、系列化發展。
一是突出聯片教研機制建設。聯片采取縣域內優勢學校與鄉鎮中心校結盟的形式,組成教學教研聯合體,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強帶弱、合作共贏的教研模式,聯合體組建遵循以下幾條原則:地緣相近原則,盡量組合鄰近學校,方便活動開展;均衡互助原則,全面考慮各學校的辦學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做到相對平均,實現優勢互補;動態調整原則,聯合體成員校實行動態調整。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交流,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達到一定層面后,成員校在聯合體間調整,形成新的聯合體,產生新的聯合效益。
二是突出三大教研體系建設。常規教研:圍繞“新課標、新教材研究學習;精品課堂、優秀作業、試題案例研磨;扶困提質、課后服務、學科教研”等項目組織,指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教研活動。專題教研:小學學段以《前置作業背景下各學科深度教學的實踐研究》等課題為抓手,形成系列“減負提質”改革成果,著力形成在課程目標引領下的備、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新格局和系列實踐創新成果。主題教研:圍繞“精品教案、精品作業、精品試題”“三精攻堅”,開展“校本、校際、聯片、縣域”四級展示觀摩,組織開展階段性質量監測分析,推廣教科研成果,充分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三是突出“五個一”工作清單建設。圍繞學期教研重點,在常規工作的基礎上,縣教研室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研員們要完成“五個一”工作項目,即:一周研磨一節精品課;一月研評一次作業、試題設計;一月一次示范課(學科主題講座);一學期組織兩次聯片教研活動;一學年提交一份縣域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質量分析報告。打破單一的聽評課形式,活動內容指向提高課堂質量的具體問題,通過專題講座、課例研習、多層結對、網絡交流等形式,促使不同學校的教師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四是突出教研實效。通過對蹲點校、包聯片的調查研究、理性研判、指導改進,著力解決思政學校教學教研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提高教研水平服務,為教育行政決策服務,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建立健全聯合思政教研工作的導向機制、激勵機制以及保障機制,加強管理與指導,建立校際、聯片間“理念共享、資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捆綁式考核機制,調動學校和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二、完善教研網絡四級體系,為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蹚新路
統籌縣域各級各類思政教師資源,對標教育改革發展對教科研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校(園)本—校(園)際—聯片—縣域”四級教研網絡體系的奠基作用和多重功能,在管理、研究、指導、服務方面再提質,在學段銜接、學科主題教研、線上線下融合、“互聯網+”等方面再增值,為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蹚出一條創新之路。
一是強化團隊建設。以縣整體統籌,將思政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骨干教師等本土優質教師資源納入四級教研工作體系,壯大學科核心教研組陣容,要大力發揮優質教師資源的示范引領作用以及輻射帶動作用,優化教研內容,創新教研形式,集中優勢攻關,著力破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提高教學質量。
二是建立學科教研基地校。全縣以學段分學科培育一批學科力量強、教研氛圍好、教師熱情高、學校(幼兒園)重視度高的教研基地校,培養一批會學習、善思考、勤實踐的學科教師,積極帶領更多的教師參與教研、實踐教研、創新教研,促進縣域思政教科研水平的整體提質。
三是拓展研究領域。以“五育并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思政一體化、學段銜接、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勞動和實踐教育、班主任工作、家校協同教育、課后服務育人、“創意創新創造創業”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信息技術、教育技術、學校管理等內容納入教科研范疇,加強精品課堂、優秀作業、試題案例、主題教研、項目學習、評價機制等內容的研究,形成全面育人綜合研究長效機制。
三、構建幼小、小初、初高思政教研一體發展新格局
樹立全縣思政教研一盤棋思想,構建幼小、小初、初高一體發展格局,打通學段、融合內容、創新形式、強化協作,全面提升思政教育教科研協同攻關能力。
一是常規工作。指導學校(幼兒園)和教師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方案,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精準把握課程標準、《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和教材目標及體系,準確理解編者意圖,有效開展思政校本教研,提升教研水平,深入開展課堂實踐研究,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積極探索開發評價標準和工具,注重過程評價和增值評價,積極探索基于發展學生(幼兒)學科(領域)思政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探索開展全程評價研究,探索制定評價學生發展過程的各類評價方案和評價標準,提煉評價要素,描述評價形式,劃分權重及等次,研發思政教育評價量規。
二是重點工作。堅持以夯實課堂教學、促進教研提質、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整體性、游戲化、整合觀”為重點、在義務教育及高中學段開展“以精品課、優秀作業、試題案例”為重點的“三精攻堅”行動,堅持全科覆蓋、人人參與、集體攻關、優中選優原則,引導教師轉變思政教育思想,革新思政教學理念,創新思政教研方式,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積極探索和學生素養養成能夠匹配的作業設計以及命題改革方面的研究,以命題改革促進思政教育評價改革。
三是主題工作。以幼兒、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思政教育改革項目為抓手,以各級思政課題研究為中心,推出一批優秀教育教學研究成果,擴大成果影響力和輻射力,提升教科研水平。學前教育階段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背景下幼小銜接理念及行為研究等課題為抓手,持續提高保教質量,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幼小銜接策略。小學階段以《“雙減”背景下思政學科深度教學的實踐研究》等課題為抓手,形成更多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系列減負提質改革成果。初中階段以學科主題教研及《指向核心素養的項目學習區域整體思政教育改革實踐研究》課題為抓手,區域整體推進語文、物理、化學、地理、生物五門學科的思政教育學習實驗。高中階段以《基于深度學習的思政學科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為抓手,形成在課程目標引領下的備、教、學、評一體化的思政教學新格局和系列理論實踐新成果。
全縣教研體系實行整體統籌、學段負責制,在縣域教研工作上涉及學段學科核心教研組成員的管理、考核、動態調整,由學段學科教研員具體負責;確立的思政學科工作室和思政學科基地校要對縣教研室直接負責。
一是助力名師成長。平遙縣教育局積極搭建各種平臺,創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的思政教師專業成長路徑,縣級學科組成員優先參加各級組織的課堂展示、學科培訓和專業提升學習等活動,各校也應該為此類教師開展相關的教科研工作創造一定的條件,并納入學校教學工作量。
二是健全激勵機制。平遙縣教育局對在教科研工作中涌現出的優秀思政學科核心(團隊)教研組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命名一批思政學科工作室。在評選推薦各類綜合榮譽及學術稱號時,向長期堅持一線教科研工作、貢獻突出的思政學科核心教研組及個人傾斜。
三是強化督導考核。平遙縣教育局對思政學科核心教研組、思政學科工作室和思政學科基地校進行日常考核,對教研體系的領銜人和成員,因不服從組織管理,影響教研工作開展以及在任職期間違法違紀的,責令退出教研組織,取消教學教研榮譽稱號。
四是破解發展瓶頸。以破解瓶頸、補齊短板、優化提質,促進思政教師專業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為主要任務和目的,充分利用縣域思政教育資源,挖掘內在潛力,發揮教科研自身的支撐、引領以及推動作用,推動思政教育內涵、科學發展。
四、讓考核評價成為教師成長的動力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關鍵一環,能否上好思政課,教師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師的主場在學校,其專業能否獲得發展也取決于對教師的評價機制是否科學有效。
動態監測思政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及對其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造性等進行監測,為此,平遙縣教育局制定了《平遙縣中小學校(幼兒園)綜合評價體系》,圍繞考核細則要點,緊扣發展要素,堅持“發展導向、問題導向、過程導向、結果導向、質量導向”五大導向,全方位考評、動態化評估、常態化監測、立體化評價,突出體現為五個方面:
一是從評價體系上著力,堅持遵循“辦好一個點,發展一個片;抓好一個學科,建成一條線”的工作思路,通過多種評價模式,及時了解情況并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確保各級思政教科研活動的規范化、科學性和實效性。
二是從評價指標的具體維度上著力,既要考察家校社合力育人的情況,也要考察本學段與相鄰學段銜接工作的開展情況及實施效果;既要考察各學段思政課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的作用發揮,思政課的教師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隊伍的作用發揮,也要考察各學科課程及教職員工育人作用的發揮。
三是從評價方式上著力,既關注結果評價,更注重過程性評價。結果評價要通過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測評結果、評價主體(即教師)對自我育人工作的評價以及滿意度等的搜集,探索增值評價;過程評價通過對學校重要會議的討論的記錄、主要舉措、關鍵事件來判斷自己對思政一體化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推進力度。所有工作要有對呈現材料的評價,要有現場調研的評價,包括課程和活動觀摩、對不同評價主體的問卷和訪談等。
四是從評價的目的上發力,為了能夠起到更大的輻射作用,我們積極尋找問題并改進問題,及時總結推廣優秀做法及經驗。在構建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健全反饋機制及推廣機制,對其優點進行表彰的同時指出其不足之處,并給出改進意見。對于評價中的可以借鑒的經驗方法,召開經驗交流會,鼓勵相關人員撰寫思政一體化工作推進的先進案例,在工作交流平臺上推廣、發布,以便起到以點帶面、以面帶全的作用,以思政一體化評價、反饋、推廣聯動機制,有效推進教師專業成長。對于評價中的不足,加強教育專項督導,建立督導清單,同時推行問責機制。通過評價,讓教師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從評價中獲得激勵、自信和不斷前進的動力,從而促進其發展。
五是從評價的導向上發力,緊緊圍繞新時代教研轉型要求積極開展實踐探索及研究,堅持問題、目標及效果導向,做到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以研提質。教師要把思政教研工作重心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從“領域教學”轉向“領域教育”,把思政教學目標從“知識傳授”轉向“素養提升”,思政教研內容從關注“教”轉向“學”,思政教學改進從“基于經驗”轉向“基于實證”,從“基于教授”轉向“基于體驗”,思政教師研修從“專家報告”轉向“眾籌學習”,實現指導思想轉向、工作任務機制與方式轉型,提升全縣思政教科研發展水平,實現科研強教目標,真正讓評價成為促進教師發展的“發動機”,充分激發教師教書育人和變革創新的潛能。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思政教師,要緊緊跟隨時代改革的步伐,做到與時俱進,走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思想,才能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