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市公園旨在給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室外活動場地,同時也代表了整座城市的精神文化風貌與生態環境水平,是現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綠肺”。對城市公園設計的各項原則進行深入探討,明確了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園設計中的重要地位,將人文特色通過景觀的表現賦予新的美學價值和實用意義。以西安灃東新城漢溪湖公園的案例設計為例,說明在城市公園設計過程中融入生態設計、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關鍵詞:景觀設計;生態設計;地域文化;城市文脈
一、城市生態公園概述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時,對于居住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區政府在20世紀末開始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城市公園建設成為城市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所謂城市生態公園,即以生態文化為指導思想,利用城市近郊天然的濕地、水源、地形地貌,經過人工雕琢所形成的具有調節和改善周邊氣候的生態人工景觀。此外,城市生態公園還具備一定的歷史文化、休閑娛樂、教育、健身等功能。
漢溪湖公園景觀規劃設計項目位于西安灃東新城內,地處關中渭河沖積平原,北臨渭河、南靠秦嶺,公園內河道并非天然水系,而是為了給北邊的昆明池引水的人工河道,南高北低。由于人工引水存在著各種問題,水體不如天然水系,極易腐臭影響周邊環境,沿著該河道人為設計出一條與環境相適應的生態系統,具有現實可行的積極意義。
二、公共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水體污染
漢溪湖不是天然水系,在整體規劃設計的時候難免帶來一些引水方面的困擾。由于是城鎮內部的人工引水,難以形成自身水體的循環,湖中的水體又難以得到凈化,極易腐臭,給公園整體環境帶來一些不良影響(圖1)。
(二)塵土揚塵
西北城市常年干旱,干燥的天氣條件下,地面灰塵與可吸入微粒過多,這時由于地面上的塵土被風力、人為帶動及其他帶動飛揚而進入大氣形成了所謂的揚塵。同時,規劃基地內由于人們將部分建筑垃圾倒入干涸的水溝中,使得周邊環境變得越來越臟亂,對大氣也造成了污染。裸土地面是城市的主要污染塬,也是城市在進行規劃時,所要重視的主要綠化對象。因為裸土地面的存在才會產生大面積揚塵污染(圖2),所以只有減少城市裸土面積,增加綠化,才能改變霧霾天氣,消減揚塵污染,才能真正地改善城市的環境。
(三)植被不足
規劃用地另一個大問題是生態植物種植量過少,由于缺少大型喬木,鳥類飛禽慢慢變得稀少,周邊的小河道也變得干涸,最終形成了雜草叢生的干涸地溝,原本的河道也因常年地下水資源短缺而變得干涸。這種情況下,慢慢導致生態系統退化。植被的破壞或減少,使得降水量減少,在降水時又容易發生洪災和水土流失,使土地日益貧瘠退化,這片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也隨之下降。
因此,在增加綠地的同時,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對雨水進行收集規劃形成雨水公園,改善整個規劃片區甚至延伸到整個生態循環系統,使周邊的自然水脈恢復以往的生命力,使整個片區改善自然生態環境。
三、生態公園恢復措施
(一)生態恢復概念
人居住在環境中,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條件。全球經濟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如森林減少、水土流失、氣候變暖等。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如何治理和恢復遭到破壞的環境,是我們未來長期要研究的問題。
生態恢復是研究生態整合性的恢復和管理過程的科學。生態恢復是指停止人工干擾的破壞,減輕生態負荷壓力,依靠自然界的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的過程;或者是以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為主,以人工措施為輔,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恢復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圖3)。
(二)修復措施
1.污染治理
河流污染問題是漢溪湖公園目前生態恢復最難處理的問題,自然方法只能在污染較輕的情況下自行修復。由于該河道屬于人工引水河流,不具備自然河道的自動排污功能,因此需要人為干預。首先要控制污染源。在河流上游和中游階段污染物質的排放,主要是居民生產生活排污,因此可以利用化學排污法凈化水中的有害物質。其次,需要沿河道多栽植樹木,保持水土。最后,改善后需要加強周邊居民的環保意識。
2.基質改良
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是生態恢復與重建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對土壤進行改良。針對西北地區干旱的自然條件,裸土揚沙是空氣的重要污染源,必須對其進行植被覆蓋,需要對土壤進行改良或者重新覆土。改良土壤的材料有化學肥料、有機廢棄物等。可以利用河道中的污水污泥,周圍的生活垃圾等,采取“以廢治廢”的方法,既能提高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又能及時清理廢物,達到環保和社會效益同步進行的效果。
3.植被恢復
針對地表及植被環境較差等問題,漢溪湖公園整體的植被系統受到損害。想要在短期內恢復植被,首先需要進行土壤基質的改良,其次,就是進行合理的植被配置。植被覆蓋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減少自然災害,形成水源、土壤、植被、大氣的生態循環,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但是,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修復至少需要五十年時間才能恢復成為滿意的植被覆蓋地帶。
四、設計理念
漢溪湖公園建設與規劃的核心內容不僅僅是生態恢復與重建,還需要兼顧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陜西西安在生態公園的建設中要立足于周、秦、漢豐富的傳統歷史文化,著重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將傳統元素充分運用到旅游、娛樂和休閑設施,林地、公共休閑空間以及野生動物保護區,多樣化種植業和一定的商業設施等。
同時,應在確保公園有足夠時間進行生態恢復與保養的基礎上,在有限的人類生產活動中始終保持不破壞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確定開發利用方式,如旅游觀光、科普教育等。禁止劇烈的改造開發項目,合理規劃土地用地,建立生態景觀,建設具有休閑娛樂、運動健身功能的城市公園,能起到研究和保護自然生態用地的作用,也能兼顧現代城市形象美學方面的要求。
(一)水體設計
在城市公園設計中,水體設計是重中之重。如景觀河道的設計,需要通過水體的形態特征,營造自然水系的生態感,水體與植物群種的搭配方法會影響到整個公園的形象以及后期維護治理,應首選鄉土植物與特色樹種相搭配,注意分層配置,利用植物的層次、色彩、季相、葉色、花色等分層搭配,分層配置不同花期的植物以延長觀賞期。營造景觀時注意針對不同的地形因地制宜,創造自然的景觀效果。文化對于景觀設計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不僅能體現景觀的美感,更能突出當地文化,賦予其靈魂。將景觀設計與歷史文化有機融合,并運用到設計中,提升整個設計的文化底蘊,并給人們帶來一種家鄉美的親切感與歸屬感(圖4)。
(二)文化設計
漢溪湖公園景觀設計項目從城市設計的視角進行景觀空間的構建,在設計中引入了一些新城市主義的理念,強調了公園的功能性,形成以景觀為核心,能夠展示灃東新城城市形象的城市復合式功能的公園景觀。公園整體由中心景觀區、生態采摘區、文化展覽區、兒童娛樂區、運動休閑區和休閑廣場區六大功能模塊組成(圖5),有效地利用了現有水系的資源優勢,展現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現代化景觀格局,并通過園林綠化設置景觀區及節點,打造出生動和諧、情趣盎然、豐富多彩的精品景觀。
漢溪湖公園的總體設計基于對灃東新城的整體判斷,通過對灃東新城地域周、秦、漢文脈的挖掘,探索并形成自己的文化定位,在公園中運用各種景觀手法來表達自身的文化特色,又結合公園的實際使用功能形成創新的文化主題,讓秦都雄風和古渡春秋在這座公園中得以展現,使得漢溪湖公園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
漢溪湖公園深入發掘灃東新城的歷史文化,在突出灃東新城和高新產業的基礎上,適當融入文化符號,突出千古帝都的文化底蘊,形成獨特的公園景觀空間。公園主要以秦漢文化元素設置座椅、路燈等公共設施,多采用青銅等材料設置小品雕塑,形成園內獨具特色的景觀構筑物。園區內規劃有多個文化節點,分別表現出不同的主題:“班超出使西域”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用群雕的形式呈現出班氏三兄弟的豐功偉績;“文王迎親”通過在渡口間設立一系列的婚慶消費空間,還原了周文王迎親的盛大場面,體現了我國傳統的婚慶文化,以商業渡口營運的方式展現了周、秦、漢的渡口文化。
(三)生態設計
在設計時需要考慮到季節和降水對場地的影響。降水密集月份,暴雨會使場地水量突然增大超出管道的承載能力,硬質鋪裝可以加快雨水排出,使雨水在滯留場地緩慢下滲,減緩雨水排出,從而避免水量過大對場地帶來的破壞。
植物的覆蓋首先可以減緩暴雨對地表土壤的沖刷,植物根系對污染物質有攔截和吸附的作用,有效分解雨水中的污染物,在根系周邊形成有氧區和缺氧區,使得好氧、缺氧、厭氧的微生物均能各得其所。
場地中設計了一系列的雨水收集和凈化裝置,維護場地及周邊的生態秩序。利用雨水花園和生態洼地對硬質空間進行生態化改造,豐富了場地的功能多樣性。生態浮島設置使水質指標也得到有效的改善,增加了水中生物多樣性。
隨著時間推移,生態化改造會使植被得到修復,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升,種類多樣性也豐富起來;生態浮島使得水質透明度得到很大提升,水中及兩岸的物種多樣性更加豐富。公園設計遵循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若干年后可形成生態有效循環。
五、結語
在城市生態公園的設計中,需要依據原有的地勢進行設計,遵循生態和工程學科相互協作的方式對景觀問題進行處理,達到循環利用和“變廢為寶”的良性效果。因地制宜不僅要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等,還要考慮到文化對城市公園的形象展示。歷史文化遺產代表了一個民族和城市的記憶,想要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園景觀,必須在保持它所在地域歷史原真性的基礎上,積極地融入地方的風土人情,適應當地的自然氣候及地理環境,認清我們傳統文化的特質,發揚地域文化的優勢,真正創造出適合本土條件的景觀環境。只有突出地域文化的特點,尋回城市的人文精神,并利用現代化的手段來豐富景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才能讓城市公園景觀真正地走入人們的心房,才能讓人們記住歷史,保留傳統,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陳姍姍.環境藝術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表現與應用[J].建筑建材裝飾期刊,2019(4):227.
[2]金洲.西北地區城市生態公園規劃設計研究[J].環境工程設計,2020(5):123-125.
[3]陳劍.西北地區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的城市公園設計研究:以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環形公園(3期)設計為例[J].中國園藝文摘,2016(11):126-127.
作者簡介:
王玉硯,碩士,西安翻譯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