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 江夢瑤
指導:張華東
【摘 要】 原發性干燥綜合征是風濕免疫科的一種常見病,其起病隱匿,危害性大,給患者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張華東教授治療原發性干燥綜合征臨床經驗豐富,善用藥對,配伍精妙,療效顯著。在治療過程中,張華東教授重視養陰生津,強調升清降濁,力倡氣機調達,注重活血化瘀,并分別配以不同的藥對,以達其道。
【關鍵詞】 干燥綜合征;原發性;燥痹;藥對;臨床經驗;張華東
張華東教授為路志正、謝海洲教授學術經驗傳承人,并先后師從國醫大師朱良春、李濟仁以及全國名老中醫婁多峰、薛伯壽等,長期從事風濕病的臨床、科研工作,臨床經驗豐富。
原發性干燥綜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是一種以侵犯唾液腺、淚腺等外分泌腺體,并以淋巴細胞浸潤為特征的風濕免疫性疾病。本病多起病隱匿,臨床常表現為口眼干燥、腮腺反復或持續性腫大,并可累及皮膚、骨骼肌肉、肺部、腎臟、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和血液系統等[1]。目前,pSS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好發于30~60歲人群,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比例為1∶9~1∶10。在我國,pSS的患病率為0.29%~0.77%[2]。本病進展緩慢,病程較長,目前尚無根治辦法,臨床治療主要以緩解癥狀、控制病情為目的。中醫古籍文獻中并無干燥綜合征相對應的病名,20世紀80年代,路志正教授首創“燥痹”病名,并將pSS歸納在其內[3]。路志正教授認為,pSS的病因多與六淫、疫情、飲食、情志、瘀血、痰濁、濕熱、素體虧虛等相關,病機主要是陰血虧虛,津枯液涸,治療上應以益氣養陰、潤燥生津為主[4]。筆者有幸跟隨張華東教授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其治療pSS運用藥對的經驗總結如下。
1 天冬、麥冬藥對養陰清熱、潤燥生津
燥痹的發生多責之于陰津虧虛,與肺胃肝腎心等臟腑陰液不足相關?!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撈吩唬骸霸飫賱t干?!痹镄白钜缀膫梭w津液,造成陰津虧虛的病變。陰液虧虛,陽氣偏亢而致虛熱內生,熱灼津液,使陰津更傷。《雜病源流犀燭·諸汗源流》曰:“唾為腎液,而腎為胃關,故腎家之唾為病,必見于胃也?!蹦I在液為唾,唾為口之液,腎陰虧虛,唾液分泌不足,口腔失于滋潤而出現口干。胃陰不足,津液不能上承,也可造成口舌干燥。肝藏血,開竅于目,津血同源,肝陰不足,陰虧則血少,雙目失其所養,而見眼干。燥易傷肺,使肺陰虧虛,肺津不足則鼻燥咽干。腎陰虧虛,不能上濟心火,心火亢進于上,致心陰暗耗,津液不足,面部失潤,可見面部皮膚干燥。張華東教授臨床上多用天冬、麥冬藥對養陰清熱,潤燥生津。天冬性寒,味甘,微苦,甘補質潤,苦泄能降,性寒能清,入肺、腎、胃經,為清潤之藥,具有清肺火、滋腎陰、生津止渴的功效,多用于熱病傷陰而致口舌干燥等病癥[5],《本草綱目》言其能“潤燥滋陰,清金降火”?!端貑枴つ嬲{論篇》云:“腎者,水臟,主津液。”腎對機體的水液代謝發揮著關鍵作用,天冬苦寒之性較甚,能入腎經,補腎陰,潤腎燥,五臟之陰皆根于腎,肝腎同源,腎陰得補,肝陰得滋,五臟之陰得充,臟腑得潤,燥痹得解。麥冬性微寒,味甘,微苦,甘潤能補,味苦微寒能清泄,入肺、心、胃經,為滋養清潤之藥,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止咳、益胃的功效,多用于胃陰不足,舌干口渴之癥[5]。其滋膩之性較小,能入肺經,養肺陰,潤肺燥;入胃經,養胃陰,生胃津;入心經,養心陰,增津液。兩者功效相近,性味相似,均為苦寒之品,相須為用,養陰生津效果顯著。兩者一個救上,一個滋下,肺腎同滋,金水相生;肺胃同補,子母并養;肝腎同療,滋水涵木;心腎同治,上下既濟,并補肺胃肝腎心,使肺津得以輸布、胃津得以上承、心陰得以滋養、肝陰得以涵養、腎陰得以培補,使燥熱得清、陰津得生。
2 白術、茯苓藥對升清降濁、暢運中焦
國醫大師路志正提出治療燥痹“持中央”的學術思想,認為脾胃運化功能失常以及氣機升降失調在燥痹的發生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6]。中土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脾氣以升為健,胃氣以降為和,只有清升濁降,氣機調暢,方能氣化正常,使津液輸布如常,以滋潤濡養全身。《素問·經脈別論篇》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睆娬{中焦脾胃對津液的生化輸布作用。脾胃為“氣血水谷之?!?,脾的運化功能是以升清為主。脾氣虛弱,升清功能失常,運化不利,使濕濁阻滯中焦。脾陽不升,濁陰不降,中焦氣機不暢,脾胃升降失職,水谷運化失能,氣血生化乏源,津液輸布失司,機體失去滋潤濡養,燥痹乃生。張華東教授臨床上多用白術、茯苓藥對以升清降濁,暢運中焦。白術性微溫,味苦、甘,甘補而苦燥,歸脾、胃兩經,為補氣健脾之要藥[5],能健脾胃、運精微、升清氣,以滋氣血津液之源,治津枯液涸之根,解口眼干燥之困。若濕阻中焦,氣機不暢,津液運行受阻,白術還能燥濕化濁,以通氣血津液運行之道,使其旁達,而使四肢百骸、肌膚孔竅得其所養。茯苓味甘、淡,性平,甘能補脾,淡能滲泄,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為利水消腫之要藥,李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5]。兩藥相須為用,白術能升能降,茯苓善降,一升一降,一補一滲,相反相成,既能助陽健脾以運化水濕,又能淡利水濕,以趨下行,使濕邪自有出路,共奏健脾和胃、升清降濁、暢運中焦之功。
3 牡丹皮、赤芍藥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金匱要略》曰:“病患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提出了瘀血致燥的臨床表現。瘀血為患,三焦水道不通,津液運行受阻,機體失于滋潤濡養;津液虧虛,血脈失充,脈道澀滯,而形成瘀血,兩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瘀血不去,脈絡受阻,血行不暢,臟腑失養,脾胃虧虛,運化失職,新血不生,血虧津乏,燥痹乃成。張華東教授臨床上多將牡丹皮和赤芍配伍使用,以消瘀血。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透發陰分伏熱。其味辛,辛則發散,可以調氣而行血;其味苦,苦則降泄,可以下氣而攝血;其性寒,寒則凝滯,可使行血而不動血[5]。赤芍味酸、苦,性微寒,歸肝、心、脾經,入血分,斂降而微散,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5]。兩者合用,牡丹皮善除血中之伏熱,赤芍善行血中之瘀滯,協同增效,共奏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并有活血而不動血、涼血而不留瘀之妙。
4 柴胡、五味子藥對調肝理肺、順暢氣機
《素問·刺禁論篇》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腎治于里,脾之為使,胃之為市……?!备尉佑陔跸?,生于左,其氣主升主動,肝主疏泄以調暢氣機;肺居于膈上,藏于右,其氣以肅降為順,肺主一身之氣,具有調節全身氣機的作用。肝升肺降以調節人體氣機的升降運動。氣能行津,氣能攝津,津液的輸布代謝有賴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肝失疏泄,氣的升發功能失司,而使氣機不暢,從而影響津液的輸布代謝。肺失清肅,燥熱之邪無以消散,影響肝腎之陰,淚液、唾液分泌不足,造成口眼干燥。張華東教授在選擇用藥上,常將向上升散的辛味藥和向下收斂的酸味藥配伍使用,取其調和氣機升降、平和陰陽之意[7],常用柴胡與五味子的藥對組合。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膽、肝、肺經,具有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的功效[5]。五味子味酸、甘,性溫,歸肺、心、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的功效[5]。兩者配伍,斂散結合。柴胡味辛,善發散,以升舉陽氣,疏通三焦;五味子味酸,善收斂,以收斂肺氣,并能酸甘化陰以生津。兩藥合用,發散中可防肺氣耗傷,酸收中可避邪氣郁閉,共奏調肝理肺、順暢氣機之功。
5 小 結
張華東教授認為,燥痹的發生多責之于陰津虧虛,與臟腑陰液不足相關,臨證多以天冬、麥冬合用,以清熱養陰、潤燥生津,天冬、麥冬分入五臟,以滋五液,使臟腑得潤、燥痹得解。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脾胃氣機升降失司,津液輸布失職是燥痹發病的關鍵病機之一。四時皆以養胃氣為本,在臨床上用補脾的藥物多輔以和胃的藥物,用升提的藥物多佐以降氣的藥物,用白術配伍茯苓能益氣健脾,和胃降濁,暢運中焦。白術能升能降,茯苓善降,一升一降,一補一滲,相反相成,使津液得以輸布,機體得以滋潤。肝肺氣機升降失調引起氣血津液輸布失能,在燥痹的發生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張華東教授認為,調肝理肺、暢運氣機應貫穿治療的全過程。柴胡善疏肝氣,五味子能斂肺氣,常用柴胡聯合五味子以達其效。燥痹病情遷延,病程纏綿。本病到了后期,燥瘀搏結,脈絡痹阻,治療需兼顧內生邪氣。張華東教授在養陰潤燥的同時兼顧內生瘀血,常用牡丹皮、赤芍藥對可使瘀熱得清,病則易除。張華東教授在臨床上治療pSS經驗豐富,辨證靈活,善用藥對,屢有良效,值得深入探析。
參考文獻
[1] 菲爾斯坦.凱利風濕病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5:1285-1286.
[2] 葛均波,徐用健.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829-830.
[3] 張華東,趙瑞英,李晶,等.路氏潤燥湯聯合針刺療法治療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眼干癥狀106例增效研究[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6,5(6):8-10,14.
[4] 姜泉,張華東,陳祎,等.路志正治療干燥綜合征經驗[J ].中醫雜志,2016,57(6):463-465.
[5] 張廷模.中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8-156.
[6] 張華東,杜輝,于志謀,等.“持中央、調升降”療痹機制探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1):97-98.
[7] 桑永兵,劉穎,魯構峰,等.張華東教授從中央脾胃論治干燥綜合征經驗[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5,4(11):35-37.
收稿日期:2022-02-06;修回日期: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