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友
1996年我大學畢業,在東北師大附中的第一次崗前培訓時東北師大附中首任校長陳元暉說:“附中教師不做教書匠,要當教育家。”教師肩負著“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師不應該僅僅止步于教學,應該更富情感和價值的感召。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說:“教師的教學和育人,不是一個純技術的問題,教師在育人時,要帶著理想、情懷和責任擔當。”
我是一名高中數學教師,從成為教師的那一天起我便深入思考:我要做一名什么樣的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師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只有師生相互欣賞、相互啟迪,才能實現師生的自覺成長。對于一名教師而言,要做一個懂得欣賞學生的教師,更要做一個值得學生欣賞的教師。
作為一名教師,我主張師生相互欣賞,就是尊重學生,甚至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的優點,把學生當親人,用真心愛護學生,用真情感染學生,用數學人特有的細膩樸實情感熱愛數學教師這個職業。與其說我熱愛數學、喜愛學生,不如說我一直在努力做一個懂得欣賞學生的教師。
尊重學生 尊重學生,不僅在思想認識上尊重學生的人格、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而且要在行動上凸顯出來,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和不成熟的建議,堅持下來,就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1996年12月,當時我帶的高二(10)班,在元旦聯歡會時,班里不知道誰在黑板上寫了“相親相愛”四個大字,對于上班才半年的我,一心只想把班級帶好,哪里知道師生間要坦誠、真心交流,再說接受太多正統教育的我,哪里容得下學生在聯歡會上“相親相愛”這樣的字眼,于是我馬上讓班長考慮能否換個主題,但是學生到最后也沒有更換,只是在“相親相愛”四個字后面又加上了另外四個字,還在班級門上貼了一副對聯,我氣得跑回了辦公室,校長到我們班級給學生拜完新年后,看到我直夸我們班學生狀態好,把班級當家了,有過年的熱烈喜慶氛圍。其實,面對聯歡會主題“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和門框上的醒目對聯,我心里正慶幸著呢,差點磨滅了學生的創意。經過這件事,我懂得了只有尊重學生,你才能走進學生心里,欣賞到學生的優秀素養、開闊眼界和博大胸懷。
全程陪伴 都說陪伴是家庭最好的教育,其實教師的教育工作又何嘗不是呢?當然教師的陪伴不是父母式的陪伴,不是保姆式的陪伴,而是精神支柱式陪伴,是心靈陪伴。記得2001年7月高考時,我放棄研究生的期末考試,陪學生一起高考,當年的王冠同學考了全省第5名,普通班同學取得如此優異成績,在當年的附中歷史上也不多見。如今,這種陪考的形式,在每年高考時北京朝陽都有我們東北師大附中朝陽學校身穿“紅對勾”的送考靚麗隊伍。不僅大型考試時要陪伴,而且每天的學習要陪伴、周末培訓要陪伴、寒暑假的選拔考試要陪伴,這是每位數學競賽教練員的工作寫照。一句話,欣賞學生離不開全程陪伴。
積極評價 欣賞學生,欣賞學生什么?其實,我們應欣賞學生可貴的意志品質、思維品質、習慣品質和綜合潛質,對學生有一個客觀、公正、準確的積極評價,是教師對學生欣賞的外在表現。基于對學生積極評價的欣賞,下面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1999年5月1日,高一(3)班學生在我結婚慶典上這樣發言:“在這燦爛的季節,同時也迎來了唐老師人生中的今天,作為您的學生,我們衷心地祝愿您的生活,在[5月1日,永遠)這個右半開區間里,像正方形一樣完美,像圓形一樣圓滿,像曲線一樣浪漫,像旋轉體一樣充滿詩意, 像三角形一樣穩定,像函數一樣永恒!我們堅信:過兩點有一條直線,且只有一條直線,相信以愛情和忠誠伴侶的同心圓,會使恩師與師母牽手即為永恒!最后祝愿老師和師母永結百年之好!謝謝!”這段精彩講話內容來自我的數學科代表——王同學,他對數學很癡迷,我觀察了兩個星期才確定他當數學科代表。這就是我對學生潛質的欣賞。
我主張“師生相互欣賞”,另一層涵義就是教師要潛心研究,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更優秀,讓學生更加喜歡自己,讓學生們在學習中把“親其師,信其道”的至理名言變為現實。值得學生欣賞,是教育的自覺。要培養學術性的學生,就要通過自身學術研究影響、引領學生轉變。為此,我有以下四方面的體驗和感悟。
明確教育使命,崇尚責任自覺 東北師大附中朝陽學校的理念是“自覺教育”,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一名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明確教育使命,崇尚責任自覺。20多年來,我曾主動申請當班主任,主動申報、競聘數學組組長和學校競賽部主任。經過多年歷練,從入門教師到勝任教師,從成熟型教師到骨干教師、專家教師,不斷追求,為了提升自己的數學素養,我積極參加學校數學競賽指導工作,努力占領學科教學高地,參與課程建設,開設數學競賽校本課程,獲長春市校本課程建設特等獎。
明晰育人目標,更新教育觀念 落實立德樹人,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首要問題,就是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過去我的教學觀就是要把數學問題講明白,講求師生降低思維落差,現在是要轉變觀念,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課堂環境。由追求學習結果轉向追求學習過程,真正把學生當成獲取知識發展自我的主人。教師教學觀的轉變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教師教學觀的轉變,要求教師準確定位自身角色。新課程強調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同時,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發揮教學主人翁的主導作用,做學生教學活動的研究者和設計者。
第二,教師教學觀的轉變,要求教師改變教學行為。知識的學習不是將知識簡單搬進學生頭腦的過程,而是學習主體在認識過程中與客體交互作用的結果。教學就是有意義的主體活動建構過程。在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核心行為理念是“導”,而不是“教”。主要行為要素是“問題呈現”“對話交流”“科學指導”“問題訓練”“問題評價”。
第三,教師教學觀的轉變,要求教師重塑上課課型。東北師大附中朝陽學校多年來進行的“學本優效課堂”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的課型上大膽改革和嘗試,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學本優效課堂”倡導“先學后導、問題導學、群智合作、及時反饋”。對問題發現評價課、問題解決展示課、 問題綜合解決課的課型環節和特點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第四,教師教學觀的轉變,體現在數學課堂上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包括:立足核心素養,準確分析教學內容;立足核心素養,確定課堂教學目標;立足核心素養,優化課堂教學流程。我們在課堂上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在快樂有趣的氣氛中學習,讓學生既掌握文化知識,又學到了思想方法,既提高探究能力,又增強了合作意識,既領悟性質探究過程,又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實現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凸顯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聚焦問題,改進教學方式 在新高考、新課改的大潮中,教師要想成為值得學生欣賞的老師,就要聚焦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改進教學方式,要特別注重以下三方面的改變:
第一,注重問題的結構化。波利亞強調學生解決問題有“熟悉問題情境”“深入理解題目”“尋求有用的思路”“執行方案”“解決問題回顧”五個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和層級。有人說,學習,就是自我發問。只有當個體進入了提問步驟,他才會試圖去理解;只有當學習者超越了僅僅記住觀察結果的階段時,他才開始學習。其實,學生的學習就是一個不斷解構與建構的過程。解構是針對教材或相關素材而言,教師可進行結構化備課,學生可以進行結構化預習;建構是針對數學學習的內化過程而言的,學生要進行知識梳理、建構解決問題的思路、策略等。
第二,注重教學過程的活動化。教師在教學實施中既是設計者,更是參與者,不再是教學過程中的指揮者,要與學生平等對話,時時點撥。現在教學中更多的是強調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注重生生、師生互動。教師在設計學習活動時,應根據素養水平劃分,將問題化學習設計融入師生學習活動,讓教學活動圍繞教學目標開展,體現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劃分的層次性和整體性,把學習知識和素養的培養“問題串”轉化為真實的、有思考、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學習經驗,收獲學習的獲得感、成功感和幸福感。
第三,注重學生的深度學習。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學習將理論轉化為恰當、有效的行為,學習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要綜合運用學生的知識、經驗、思維能力、問題表征、問題解決策略和元認知水平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深度學習。教師在學生深度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激勵學生思考,注重學生思維上的深度碰撞,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強調高階思維能力包括問題求解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決策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高階思維教學策略有提問策略、問題解決策略、決策策略、產生想法的策略和創造性思維策略。因此,注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是深度學習中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關鍵能力的重要教學策略。
旨向學科本質,提升課堂質量 教師能獲得學生欣賞,一定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抓住學科本質,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培養、獲得發展,教師要讓自己的課堂做到“四有”特點:
第一,有旨向素養化的學習目標。教師的學科課堂教學承載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終極目標。例如,數學學科的素養化學習目標: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課堂教學目標要求準確,呈現方式講求雙融合:過程與結果的融合;隱性與顯性的融合。單元教學目標強調的是整體性。素養化的學習目標,強調教學評一致性,強調在學習目標的引領下,進行逆向教學設計,設計出為學習目標達成的學習活動。
第二,有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學習情境。教師要領悟出教與學的情境是思維發生處、知識形成處、能力提升處、情感涵養處,教學情境有生活情境、思維情境和科學情境,這些情境可分為熟悉的情境、關聯的情境和綜合的情境。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可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提升課堂效益。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設計出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學習情境。
第三,有促進學習目標達成的實施程序。教師設計出的課堂教學方式一定要有促進學習目標達成的實施程序,能夠做到啟發學生思考、理解學科本質、形成學科素養。具體步驟包括:預設情境、分析思考、操作實踐、交流討論、評價提升等,教師設計的一系列步驟、環節就是幫助學生建立思維的支架,強化深度思考,經過實踐操作,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
第四,有促進學生內化提升的反思活動。好的學習課堂,總是在落實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要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或與他人交流,最終自己“悟”出來,并逐漸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想方法。反思環節的預留、反思內容的確定、反思方式的逐步調整等。總之,教師設計出有意義的反思活動是加強學生內化提升的重要策略,也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我在培養學生的一代一代的接力跑中,努力創造教師和學生美的雙方,在師生快樂成長的同時,讓師生生命得以關聯,讓教育者和學習者的理想、情懷和價值得以充分體現。一方面,我會把學生成長當成藝術作品,并努力加工、雕琢、呵護這些精品,20多年來,我的學生已遍布國內大江南北、世界各地。有100多名同學獲得國際數學競賽、中國數學競賽、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和女子數學競賽的金牌、銀牌和銅牌;有1000多名同學升入自己理想大學,現今工作在教育、金融、公安、醫療、科學研究等領域,學生們收獲了全新的自我。作為老師,做著能影響學生一生的文化教育事業,我感到無比驕傲、無比踏實,幾乎每天都收獲著小小的幸福。另一方面,我本人的成長和收獲,主要體現在教學觀念的改變,對課堂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和對數學學科教學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對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落地、數學問題的解決以及數學能力題目的命制等方面有了很真切的體驗和提升。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人的一生,都是沿著時光的痕跡,梳理著歲月的脈絡,向前行走著。縱然只是天地間一粒微小的塵埃,卻依然做著天真和執著的追求。欣賞教育就是教師追求學術自覺,欣賞學生,做學生欣賞的老師,就能成就師生的美好未來。我將盡我所能,鉆堅仰高,自覺成長,在追求教育夢想的路上爭取為祖國的基礎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