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莉
在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嘗試新的教育教學模式的今天,筆者所在的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在高二年級組建了一個美術特長班,目的是給學生多提供一種愛好選擇和生涯規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21世紀教育發展的報告要求培養創新型的人才,所謂創新人才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在當下,有很多學生選擇學習美術,并以此作為大學學習專業,如何讓美術特長班的學生愛上美術,在起步晚、基礎差、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變得有競爭力,成為創新人才,是一位啟蒙老師應該考慮的。所以美術特長班的專業課教學的立足點就是不斷嘗試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因材施教,讓學生自己主動學,在保護每個學生個性的同時加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美術專業課為抓手,推動學生整體素質提升。在一年的教學中,筆者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不同的評價標準,對美術特長班“教”與“學”的關系做了以下四點探索和實踐。
學生們在高中階段每天都要學習八九門不同的課,美術課在他們和家長的觀念中早已成為一種沒有“利”的學科,有些學生甚至認為因為自己不夠優秀才學習美術,這個觀點是亟須改變的,否則會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和價值觀,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不愿自主學習。在和學生們的溝通中首先要讓學生們建立這樣一種觀念:美術也是一種文化,和語文、哲學等一樣是文化,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沒有高低、主次之分,大家把美術定為大學的專業方向,那么美術就是主課,和現在所學的語數外一樣重要。大家現階段學習的只是一個基本功,是前人的經驗,是一個必經的階段。但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訓練,而應把它視為一種文化的學習。這將有助于學生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立志成為一個“大家”,而不僅是當一個匠者。當在學生們的觀念中,美術這個專業不是低人一等而是很有深度和高度的時候,他們對于這個學科的求知欲會增強。
經過一年的學習,學生們現在不再認為自己所學的美術專業比其他文化課差,有的學生談道:“我可能某科文化課比其他班的同學差一些,但說起美術專業,從技巧到理論,其他班的同學絕對不及我,我有我的優點。”學生對自我的價值不再抱有消極想法。很多其他班的學生看到美術班學生的作品后都表現出驚奇和羨慕,其他學科老師們也很驚奇某些學生還有這方面的天賦。學生們對美術學科的觀念轉變也改變了他們對待事物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看法,并對美術專業顯現出更強的愛好,主動和老師探討專業問題。
在剛剛學習專業美術時,逐漸建立學科思維是很重要的,建立學科思維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學科知識,掌握學科能力和技術。不同的學科會有不同的思維,比如文科和理科,有些學生理科好但文科不好,因為學科的思維方式不一樣,他只建立了一種思維方式。美術這一學科也有學科思維,美術的思維其實是理性的,并且以理性思維基礎習慣為依托,發散式地進行思考和創作,這就是藝術家們的作品總會有一個靈感來源的原因。學畫者首先要建立對線條、形狀、結構、色彩和空間關系的敏感度。其次,要建立善于發現的習慣,美術史上之所以有那么多藝術流派出現,呈現出那么多種藝術形式,都是與此有關。再次,美術作品其實是表達的一種表現方式,學數學的人習慣用公式語言去表達見解和發現,學音樂的人習慣用旋律節奏等音樂語言表達情感和情緒,學習美術也要習慣美術的這種表達方式。當學生們的腦袋里有需要這種思維的意識并建立起正確的學科思維方向,以后再談專業課學習、高考形勢、高考專業試卷等問題時,學生們才會有自我判斷的能力去選擇自己的道路,在美術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而不會半路轉行,浪費時間。
建立美術思維需要一個過程,有些學生可能習慣于拿來主義,這是他們日常學習的思維習慣的一種延續,老師范畫怎么畫我就怎么畫,換個角度就會覺得沒教過,不會。美術的思維是理性的、發散性的,也就是說是需要思考的,我們面對的東西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美術學習最終目標是要學會創作,如果不會創作,畫得再好也只是個藝匠,這不是教課的初衷。日常教學中,筆者會有意地引導學生在學習美術時主動思考,不是依樣畫葫蘆,而是畫自己用心所看到的東西。在做范畫時,強調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只要掌握方法,可以表現任何想表現的東西,甚至是沒有用眼睛看到的。課上穿插讓學生們看大師的作品,并對其進行欣賞和分析,這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大師們有怎樣的敏感度、有什么創新觀點、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新的思維的建立需要不斷地打破腦子里原有的思維模式,引導學生學會借鑒,并不斷地在畫面中尋找新的表現點、新的視角,每個學生的畫面都要有與眾不同的東西,這個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是痛苦的,但一旦形成這樣的思維模式,他們就會對畫面表現覺得輕松,從無話可說到有話要說。
美術特長班是從高二第一學期正式開始組建的,班里的學生都沒有任何美術基礎,第一次測試時有些學生甚至連形都畫不出來。大部分學生在交流時說因為自己的成績太差了,對現在的學習提不起興趣,也學不好,但被灌輸的觀念就是應該上個大學,所以覺得參加美術高考可能是一條途徑,雖然對美術高考沒有任何概念,但至少不是學習書本,愿意一試。學生們或是順從家長的想法,或是為了輕松度過高中生活而共同在美術班里學習。交談中學生們大多是比較消極和無所謂的態度,對于前景沒有太多的想法和規劃,對于美術專業,說實在的,沒什么興趣。
作為班主任和專業課老師,面對這樣的情形,筆者深刻地感受到,除了傳授知識、承擔教學責任,更應承擔教育的責任。學生首先是一個社會人,是一個能獨立思考、有自己見解的人。讓這些文理不好的學生對美術、對學習感興趣,使他們多一種愛好選擇,從而對自己的人生規劃進行思考是應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在和學生們的交流中,筆者有意地引導學生們去思考生活為了什么、人生意義如何、現在做什么。很多學生從沒有認真思考過此問題,只是同齡人都在上學,自己也上學,學習為了什么也不太明白,日子一天一天過,沒有想過其他情況。在開始學習新的領域之前,為讓學生們在他們早應思考卻未思考的當下進行思考,也讓他們對于自己選擇進入美術班學習有個全新的態度,筆者嘗試使用了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行深入思考和生涯規劃。
組織開展觀摩學習 學生們剛剛進入美術特長班學習時,對于美術的概念僅僅停留在“美術就是畫畫”這個想法,對于以后要用美術專業做什么基本沒有考慮過,如果按照正常方式,學生坐在課堂上聽,老師站在課堂上講,可以講幾節課,學生能否接受和理解是不太確定的。藝術需要感知,需要思考,親身體驗對于學習藝術是一種比較快的方式。上課之前,筆者帶著學生們去了朝陽區一所美術特色校觀摩學習了一天,讓學生們用自己的眼睛去了解美術特長生是什么樣的學習方式、上課形式,通過和同齡的美術特長生交流去獲取初步的相關信息。因為在學校里這是第一個美術班,沒有前車之鑒,學生們也沒有其他途徑接觸與美術相關的東西,這種直觀地看、溝通、感受更能讓他們了解作為美術特長班的學生,今后學習的模式和內容大概是什么樣子,從心里初步地接受它。
靈活使用“感知—理解—創造”認知方式 “感知—理解—創造”,這是人們在接受新知識時最習慣的一種方式。以色彩的學習為例。在初次接觸色彩課時,冷暖色是其重要的一個概念。由于不同的人對色彩會有不同的感覺,筆者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感覺把自己面前顏料分成冷色和暖色兩個系列,結果產生了不同的分類結果。這樣,學生們在第一感知中會發現困惑,感性和理性有沖突時,理論講解會給學生們一個依據、建立一個架構。學生們在剛開始學習一個新的領域時,眼界是很重要的,定位在高考美術層級和定位在大師層級是完全不一樣的,也會影響學生以后能走多遠。當學生們對畫面中的冷暖色有進一步的認識后,結合塞尚、莫蘭迪等大師們的色彩作品做講解,學生們會了解現在的色彩體系從哪來、筆觸問題和形式美,理解什么樣的色彩作品是好的。最后對現在高考高分色彩作品進行分析,學生們對什么樣的色彩作品是好作品形成個人喜好和自我判斷力,并體現在畫面上。
舉辦專家講座 開拓更多校外教學資源,階段性地聘請大學教授、博士在讀生、碩士在讀生等來校為美術特長班學生舉辦講座,為學生提供多樣化資源,從而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從更多渠道獲取知識,學習到更多的表現方法,對藝術有更高的定位,看到現階段自我成長的空間還有多大,以及形成初步的自我判斷力,對于藝術有更深的思考和更廣的選擇。
幫助學生規劃未來 在學年結束前,特地安排了幾節課,就每一個學生近階段的規劃做了分析。每個學生都對自己感興趣的大學做了專業設置、教學條件、招生條件等相關信息的了解,并依照自己的專業成績、興趣愛好等因素劃定了三個等級的學校目標:自己理想中頂級的大學、現階段自己可以考得上的大學以及最差結果下可選擇的大學。學生們對未來開始有一些規劃,目標也逐漸地明晰。通過規劃,學生家長也反映學生變得懂事了,學習的動力更強,其他文化課的老師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覺得學生的學習狀態有了改變,有些學生的文化課甚至不參加美術高考也可以上個不錯的大學。
學生對美術有興趣,對自己未來有規劃,才會進一步思考美術文化的價值、應具備何種美術素養等問題,在美術專業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遠、更久。
個性的自由發展是創新能力成長與發展的前提。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關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審議報告指出:“創造性與個性有著密切的聯系。”雖然不能說個性自由發展的人就有創造性,但沒有個性的自由發展,創新能力就不可能形成。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美術特長班的學生在之前的高一學習中就表現出強烈的叛逆個性,這種個性應給予正確的引導,給予某種表達途徑。藝術需要有自由而鮮明的個性,藝術史上的每個藝術家的作品無不具有很鮮明的個性,學生們身上的個性也可以通過畫面語言很好地表達出來。每個學生在開始畫畫時作品中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這和每個人的性格有關的,但這種個性很需要保護,稍不注意學生的個性就會被老師的風格帶走。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會看到,一個畫室走出來的學生畫得都很相似,是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們的個性被老師的個性掩蓋掉了。在美術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們的個性自由發展,給予引導,但不予限制。在西方美術史上,可以說每一個新流派的出現都是對前人們觀念的一次革新和推翻,這種推翻是其個性自由發展,不受前人的束縛,最終迸發的結果。美術高考的優秀作品風格也在不斷地變化,作品的質量越來越高,學生的個性及思想在畫面上呈現的越來越多,學生們以后不管從事和美術相關的哪個方向,都需要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如果個人的個性被束縛,創新能力也會受到限制。
筆者曾在課堂上設置了一堂自畫像創作課,上課時,學生一開始不知除了對著鏡子里的自己畫以外還有什么別的形式,引導學生們了解創作,建立創作思考的思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但發現學生們總是會問這么畫好不好、對不對、行不行,而不是很自信地闡述“我表達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這么畫”,說明學生們缺乏對自我觀點的自信。因此,筆者鼓勵學生們大膽地表達,不要對筆下的每一個畫面都顧慮太多,草圖就是自由的表達,我們可以討論后再修改,但學生們似乎還是無從下手。隨后,筆者著重引導學生意識到創新不是依賴于知識的多少,而是感悟到多少,帶領學生從大師們的自畫像中借鑒,從生活的身邊獲取靈感并拍攝下來,獨立思考,尋找自我內心真實的自己。在與每一個學生一次次討論及修改草稿后,最后學生們對自己的第一幅創作作品都表現出以往沒有的自信,作品呈現也都非常棒,這樣一次創作磨煉后,學生在之后寫生中也開始主動思考,主動表達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畫面個性,努力尋找不同的視角和構圖,讓自己的畫面有更多的創新。當然這種創新能力和個性的發展還需要在今后的專業學習甚至大學專業學習中不斷地完善。
經過一年的美術專業教學,學生們的作品呈現已初具規模,學習興趣有所增長,自我認知不斷發展,自信心進一步增長。美術特長班的教學效果已基本達到預期的設計效果,后續會繼續探索,并以高考來檢驗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