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瓷藝術是我國重要的民間造物藝術,而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本文基于宋代陶瓷藝術的時代背景,從釉色、造型、紋飾三個方面分析宋瓷的審美特征和設計理念,希望能為現代陶瓷藝術發展作參考。
關鍵詞:宋代陶瓷;民間造物藝術;設計觀;莊子美學
中國傳統造物藝術,起源于新石器時代,人類有意識地制造了石斧、石刀、石錛等工具,把石頭打磨、鉆孔做成裝飾品來使用,是藝術之源,也是人“造”物思想的萌芽。歷經幾千年的發展與傳承,蘊含了深厚的物質、文化、技術、思想等歷史文化背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造物文明。
中國傳統造物藝術的發展涉及日常生活各領域,巧妙運用多種材料,積極發展了各類造物工藝,形成了豐富全面的造物理論與思想,其中包含了許多經久不衰的設計理念。在傳統造物領域中,原始時期的彩陶,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漢代漆器,唐代金銀器,宋代瓷器,明代家具,清代園林等都是優秀的典范。相關理論著作層出不窮,如記述百工與工藝的《考工記》,關于建筑設計的《營造法式》,記錄古代漆藝的《髹飾錄》,刺繡工藝的《繡譜》等皆是前人造物藝術的智慧精粹,為后世傳承與發展造物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工藝參考與文化資源。
在我國傳統民間造物藝術發展的歷史中,陶瓷具有物質和文化的雙重屬性特征,是一種特殊而典型的造物形態,值得研究者們深入挖掘其內涵與外延。不難發現,具有美的典范性的陶瓷史,同時是一部審美的發展史,飽含豐富而深刻的設計理念,尤其是宋代陶瓷在整個陶瓷史中占據著獨特的地位,擁有值得深入研究的藝術造型,獨具魅力。
宋代制瓷工藝為陶瓷美學開辟了新的境界,這是宋瓷在我國陶瓷史上最大的貢獻。進一步來講,宋瓷所創造的新的美學境界,主要在于宋瓷不僅追求釉色美,而且關注釉的質地美。這是由于宋代政治、經濟、哲學、文化和審美思想等時代因素造成的:政治上重文抑武,經濟上市民文化的崛起和發展,文化上宋代統治者推崇道教,哲學上程朱理學占據主流地位。這種對精神和哲學的追求,在陶瓷上表現為造型上的簡潔優雅、釉色的清新含蓄。[1]
在宋代陶瓷的設計理念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莊子美學思想的深刻內涵:如君子般高潔凝練的造型美,自然淡雅的釉色美和返璞歸真的質地美。[2]
一、宋瓷造型美:簡練自然
宋代瓷器繁多,而各類器物又形態各異,豐富多樣。宋瓷極為重視器物的外部輪廓線,通過各不相同的造型線組合搭配,如粗細、橫直、長短、彎曲的對比線,來構成各類獨特的形體。宋瓷器物造型線多采用弧度較小的曲線,較為緩和的轉折,較少裝飾性附件,整體造型十分簡練勁挺,自然生動,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
宋代器物以瓶和壺為典型樣式:
宋代瓷瓶大多都是生活用品,樣式豐富,有玉壺春瓶、梅瓶、直頸瓶、瓜棱瓶、橄欖瓶、扁腹瓶、多管瓶等。瓷瓶器型變化主要的表現位置有口、頸與腹部,這幾個部分適于進行造型的塑造與裝飾。瓶體形狀主要分為兩類,一類修長優雅,此類較多,另一類則瓶身短碩,穩重敦厚。[3]
宋代瓷壺多為酒具,南北瓷窯均有燒制。宋瓷壺器型眾多,典型的有瓜棱壺、獸流壺、提梁壺、葫蘆式壺等。
宋代陶瓷是莊子美學思想的重要載體之一,其造型具有鮮明的時代審美特征。
(一)仿生意蘊美
仿生指對生活中的動物或植物的造型進行模仿。
仿生意蘊美蘊含著老子美學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傳統造物藝術發源于農耕文明,自古便有崇尚自然、順應自然的觀念。老子認為萬物皆因“道”而生,“道”是宇宙本原,而產生萬物的“道”則是從自然而來,于是便產生了“道法自然”的觀念,創造萬物也應該從自然而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對中國傳統造物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仿生意蘊美便是由此而來。
在傳統造物藝術中一直有采用自然界的動植物造型結合器物進行創造的手法。[4]仿生造型在宋代之前就已得到很好的發展,成為備受工匠們喜愛的造型方式,在宋代達到頂峰。從原始社會起模仿描繪動植物形象的造物就已存在,經歷朝歷代發展演變后,在宋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宋瓷的仿生并非寫實,而是提取動植物形象中最生動、最優美的部分,并進行高度抽象化概括,取得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統一。如宋瓷中的典型器物葫蘆瓶、鈞窯海棠盆等,都是宋瓷造型中仿生意蘊美的典型作品。
(二)形制典范美
所謂典范,必須可以代表當世和后世普遍比較認可的理念、形式和方法,代表該時期該造物藝術發展的最高水平。宋瓷在造型上就有這種典范特點,不僅在當時社會中廣受好評,銷往各地,而且成為后世各朝各代陶瓷造型進行創作研發的參考典范,至今仍有陶藝家模仿宋瓷的典型造型進行陶藝創作與創新。[5]如宋瓷中的梅瓶就具有形制典范之美,是一種極具代表性的典雅瓶型,經過歲月洗禮,仍然為人們所喜愛認可,在現代陶瓷設計中仍多有設計者以此為原型進行創新設計。
(三)自然典雅美
宋瓷的自然性與當時流行的道教文化、程朱理學有關。[6]這兩種思想促使宋瓷樹立了簡約、自然、典雅的審美特性。但這種對自然的追求并非沒有原則,更多體現的是對一定程式規范的滿足,通過恰當的方法和理念使作品返璞歸真,表現出材質、造型等自然質樸的美,呈現自然典雅之美。
(四)仿古質樸美
歷朝歷代都盛行過考古之風,在宋代尤其如此。當時人們對歷史上經典的作品都十分推崇,如鈞窯系經常模仿前代青銅器的造型,該類器物具有仿古質樸之美。
二、宋瓷釉色美:典雅幽靜
宋瓷的典雅釉色,集中國傳統色彩美學之大成,凝聚了一個時代最出色的審美和工藝。宋瓷的顏色里,浸潤著“雨過天晴云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的韻味,蘊藏著溫潤含蓄、內斂雅致的自然之美。宋瓷多青色,而青中各有不同:天青、粉青、梅子青等各有千秋。青釉之外,黑、白、彩等釉色亦不遜色,競相爭妍。
(一)青瓷頂峰:龍泉窯系
龍泉窯屬南方青瓷系統,在今浙江省龍泉市境內,創燒于北宋早期,龍泉窯的極盛期是宋晚期。在南宋中期龍泉窯逐漸形成自身的獨特風格,器型自然質樸,器底厚重,圈足寬闊而矮,風格穩重。
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著稱,常見的瓷器釉色有青灰、黃綠、磚紅、青白、豆青、草綠等,但其興盛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南宋晚期時,龍泉窯成功創燒粉青釉、梅子青釉器,成就了陶瓷史上青瓷釉色玉質美的黃金時期。[7]南宋趙彥衛所著的《云麓漫鈔》就有提道“今處之龍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這兩種經典的釉色都采用了石灰堿釉燒制,燒造過程中還會有多次上釉的工藝,因此而得到較厚的釉層,燒成后其釉色溫潤清麗,質感玉潤清瑩,正應了“冰肌玉骨”的名聲。
(二)釉色多變:鈞窯系
鈞窯始燒于北宋,在元代形成一個窯系,屬北方青瓷系統。
鈞釉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一種乳濁釉,釉色青中帶紅,是對于青瓷工藝的創造和突破。鈞瓷這種以青色為基調,在其釉色中泛出如彩霞般的紅紫色彩,即為窯變現象。明張應文所撰的《清秘藏》中就有對鈞瓷釉色的記載“均州窯,紅若臙脂者為最,青若蔥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
窯變釉的出現純屬意外,是古代工匠化拙為巧的典型代表。原本純凈的青釉多了其他色彩本是一種缺陷,但在渾然一體的青釉中泛出斑斑點點的紅紫光彩,倒也相映成趣。這是由于經高溫燒制后,瓷釉原料中含有的多種呈色元素相互作用,產生意外的化合和氧化反應,從而形成了偶然隨機的形態與色彩,古人不知其原理,便稱這種現象為窯變。隨著制瓷工匠的不斷嘗試與探索,到了宋代,陶瓷工匠已經成熟地掌握了這種原本偶然的釉面裝飾技法,可巧妙地運用其中的規律,嫻熟地操控銅呈色技藝,燒制出想要達到的釉色效果。
鈞窯工匠創造性地使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來燒制瓷器,在還原氣氛下燒制會呈現出綠或紅紫斑,即為銅紅釉。這使得傳統青釉的單一色調被打破,豐富了釉色,形成了對比鮮明、色彩綺麗的藝術風格。常見的有玫瑰紫、海棠紅、葡萄紫等彩色,擁有瑩潤優雅、光彩似錦的獨特美感。銅紅釉的成功創燒,填補了中國傳統陶瓷中顏色釉的工藝空白,同時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審美境界與創新方向,對后來的郎窯紅、桃花片等釉色燒造產生直接影響。
(三)多彩黑釉:建窯系
建窯窯址在福建建陽區水吉鎮,從燒黑釉瓷聞名于世,小碗最多,即“建盞”。建窯出產的黑釉瓷極具迷人魅力,黑釉瓷又因其釉面中有似若星辰的斑點而得名“天目瓷”。黑色瓷釉原本并不是受歡迎的釉色,但因宋時斗茶之風盛行,茶色講究白色為佳品,而黑釉瓷是便于對比茶色的絕佳釉色,因此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8]
黑釉瓷是典型的結晶釉,黑底中形成各種美妙綺麗的褐色斑紋,這是因為在陶瓷燒造過程中,釉中含鐵成分和其他微量氧化物因燒制溫度不同、成分配比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晶現象和釉面效果。黑釉盞施釉較厚,釉面常有垂流現象,形成如兔毫、油滴、曜變、鷓鴣斑等窯變結晶。其窯變方式與鈞窯相似,也是因工匠在制釉實踐過程中嘗試加入適量的金屬原料,經過燒制后產生了金屬結晶現象,對光產生折射效果,成就了黑釉瓷巧奪天工、斑駁陸離的絢爛色彩。
三、宋瓷紋飾美:含蓄雋永
宋瓷紋飾題材豐富,花卉動物居多,經工匠妙手,用不同的技法表現出不同的神情意態,與器物形體巧妙地結合成完美和諧的整體。
(一)含蓄之美:定窯系
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還有山西四川等地。始燒于唐終于元,宋代時以燒造白瓷為主,白釉裝飾有印花、刻花與劃花,其中,印花瓷器在宋代印花白瓷中最具代表性。
經晚唐五代的發展,又吸收南北名窯的裝飾技法,定窯印花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逐漸形成自身的獨特風格。北宋早期,定窯瓷的印花圖案活潑,紋飾精致,配以潔白溫潤的釉色,堅薄細膩的胎質,具有文人雅士般的含蓄之美,成為宋代定窯印花裝飾發展的代表。
北宋中期也有逐步發展,印花技法越來越多使用介于隱和顯之間的線條表達,來替代精巧的紋飾,顯得更加生動自然,含蓄詩意。到北宋晚期,印花種類更加豐富,受當時日漸發展的刺繡、緙絲等其他工藝技術的影響,圖案裝飾愈加繁華秀麗,精美絕倫。
總的來說,定窯印花瓷器留給后世最典型的印象是介于隱和顯之間的含蓄之美,清新淡雅。
(二)雋永深刻:耀州窯系
耀州窯系是北方青瓷窯系,以今陜西銅市黃堡鎮為代表,創燒于唐。耀瓷紋飾以刻花印花裝飾為主,尤其以刻花裝飾的刀鋒犀利深刻,線條舒展流暢,畫面生動活潑,紋飾題材豐富多變,為宋代同類裝飾之杰出者,為后世稱贊流傳。
耀州窯刻花瓷器中有兩件經典的牡丹刻花碗:第一件是在碗的內部裝飾,一株絕美綻放的牡丹花采用刻花技法裝飾,布滿全器,花朵盛開,枝葉舒展,畫面簡潔卻極為生動自然;第二件則是采用刻花技法刻交枝牡丹紋,氣韻生動,富有情趣,碗心刻兩株牡丹相交,枝頭彎曲,好似綻放的牡丹花壓彎了枝頭。
與近乎隱近乎顯的定窯印花不同,耀州窯刻花刀法深刻,將圖案裝飾瀟灑流暢地表現出來,令人印象深刻,其器物的紋飾則有雋永深刻之美。
四、結語
宋瓷追求器形之外所存在的審美意蘊,從功能到外形再到意境,實現了器物的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的完美結合。宋瓷不僅注重實用功能,更體現了文人追求自然之美的格調,整體來說清新優雅,體現了我國傳統造物藝術的設計理念,是后世對陶瓷藝術乃至民間造物藝術進行傳承與研究的絕佳典范。
作者簡介:王馨(1995—),女,漢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藝術專業,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與交互設計。
參考文獻:
〔1〕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岑雪靜.論中國宋代陶瓷造型的審美內蘊[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7(8):73-75.
〔3〕姜霞.論中國傳統陶瓷造型的線形美[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2(12):283-285.
〔4〕徐源.宋代瓷器造型的演變與發展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學,2019.
〔5〕郭琪美.宋代陶瓷造型的美學特征初探[J].大舞臺,2014(6):27-28.
〔6〕齊美玲.文人趣味對宋代陶瓷裝飾的審美影響[J].陶瓷研究,2019,34(1):45-47.
〔7〕賀夏.南宋龍泉青瓷的造型與紋飾藝術[J].中國陶藝家,2006(3):71-73.
〔8〕楊遠,李君君.宋代陶瓷茶盞的造型及其設計思想[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1):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