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濤

主題班會課是聽障學生接受系統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聽障學生德育教育的成敗。如何切實有效提高聽障學生主題班會課的教學質量,是擺在所有從事特殊教育的班主任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筆者基于自身在開展誠實守信類主題班會課的所見所想,開展了如下研究。
主題班會課對于聽障學生的意義
溝通是聽障學生與他人交往的最大障礙。筆者對常德市特殊教育學校的50多名聽障學生進行調查,發現85%以上的聽障學生與自己的父母、親人基本處于零交流或者無效交流的狀態。另據調查顯示,在校期間是聽障學生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原因在于學校不存在交流障礙。即使是放假了,他們也更愿意和同伴在一起,待在家里對于他們來說通常是“無聊”的。因此,聽障學生的家庭教育是有部分“缺失”的,他們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學校。眾所周知,主題班會課是學校系統落實德育教育的載體,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渠道。因此,開展好主題班會課對于聽障學生有著重要意義。
特殊教育主題班會課的開展現狀
筆者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對常德市特殊教育學校班主課的開展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共分為教師卷和學生卷兩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設計。通過問卷的結果,我們分析出如下幾個結果:(1)目前常德市特殊教育學校的班主課是以主題的形式開展的。每周一個主題,主題都是圍繞學生的需要來制定的,比如“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心理教育”“勞動教育”等。大多數班主任采用生動形象的課件展示,圖文并茂真情講述,再加上詳細、具體的音頻視頻資料,使聽障學生在課堂中受到良好的教育。(2)學生對主題班會課的重視不足。80%的聽障學生認為班會課可有可無,對于班會課的內容不感興趣。(3)班主任對于主題班會課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不足。例如,筆者對2021學年的1408份班會記錄卡進行了整理分析,發現多數記錄卡存在應付了事、重合率高的情況。有的甚至直接在網上下載,全文一個字沒有改,直接復制粘貼。筆者又在知網上了解其他學校的主題班會課的開展情況。以“特殊教育+主題班會”為檢索詞,共檢索到13條相關的結果。以“聽障+主題班會”為檢索詞,共檢索到3條結果。以“誠信+聽障+主題班會”為檢索詞,共檢索到0條結果。筆者下載了這16篇文獻,其中和聽障主題班會相關的僅有1篇,還是2013年發表的青春期相關的研究。筆者又以“主題班會”為檢索詞,檢索到10348條。通過對比,說明一個問題,當前特殊教育的主題班會課仍未得到重視,相關研究明顯落后。
當前初中學生的誠信情況
筆者認為聽障學生的心理應該是健康的,品德應該是優良的。十多年的特殊教育工作經驗使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失信行為。經常可以聽到學生說“忘帶本子了”“忘寫作業了”“這個東西是我撿的”“這個是別人給我的”等,這種現象越到高年級越嚴重。
例如,班上有個胡同學,由姑姑照顧長大,經常以撒謊的方式博取姑姑的同情。剛開始姑姑并沒有重視這個問題,久而久之,家庭教育的缺失和溝通的障礙導致胡同學越來越肆無忌憚。表現為在小學階段總體還處于“可控”的程度,班主任問什么他也基本能夠如實回答,有時候也會說謊,但是被揭穿后立馬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承認。隨著年齡的增長,胡同學表現得越來越不受“控制”。有一天下雨,小胡發現二樓有個老師的房間門沒有鎖。從監控中看到他先后三次來到老師的房間。第一次是趴在門口沒有進去,第二次是進去了空著手出來,第三次背著書包進了老師的房間,又背著書包出來。當這個老師回去發現零食全都沒有了后,心生疑惑,在學生寢室一樓的門口垃圾箱里發現了吃完的包裝袋。據老師反映,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了,之前也有東西不見了。老師開始沒有說,這次在學生寢室外發現了“證據”,這位老師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筆者很慶幸那個老師如實告知情況。于是筆者開始調查,結果沒有一個學生承認是自己拿的。后來幾經折騰終于在監控中看到了事情的全部經過。筆者抱著給胡同學一次改過的機會,希望他能主動承認,但是結果很失望。胡同學先是否認,于是筆者帶著胡同學一起打開了他的書包,書包里還有沒有吃完的零食,筆者問他這些零食從哪里來的,他說自己買的。接著班上其他同學都開始向筆者反映他有一天突然拿來很多好吃的零食給大家分享,問他哪里的他說是姑姑買的。然后筆者播放了監控視頻給胡同學看,看完監控視頻你以為胡同學應該要承認了吧,結果他說他沒有偷老師的東西,只是進去看看,就出來了……這種打死不承認的態度,筆者只好把他的姑姑叫來了,胡同學仍然否認自己偷東西。通過這件事筆者意識到聽障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提高聽障學生主題班會課實效
提高主題班會課的地位,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只有學校重視德育教育,將主題班會課的地位提上來,才能引起教師的重視,改變已有的認知。當前聽障學生的主題班會課存在很多問題,形式主義傾向明顯。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師沒有從思想上意識到主題班會課對于聽障學生的意義和重要性。導致主題班會課缺乏自身特色,缺少創新性思維,最終流于形式。
善用互聯網手段,開展特色的主題班會課
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筆者發現聽障學生都喜歡畫面生動形象的視覺類素材,他們最不喜歡的就是老師一直說教。以《誠實守信》主題班會課為例。筆者借用了互聯網,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一同收集生動形象的宣揚誠信動畫片,如《狼來了》《曾子殺豬》等。通過情境設置,引入誠信主題,學生紛紛表示說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這樣既不尊重別人,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害人害己。在組織學生使用互聯網收集素材的時候,筆者意外發現學生還能夠對知識進行遷移。比如,有學生想到了《陳太丘與友期行》,于是筆者趁熱打鐵,組織學生進行了角色扮演。在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出現了都愿意扮演“陳太丘”和“元方”,無人愿意扮演“友人”的情況。筆者將計就計,讓學生拿出了手機,玩一次“穿越”。學生使用微信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并將自己的微信名修改為角色的名字。筆者組織學生每三個人一組,分別為“元方”“友人”“陳太丘”,并拉入同一討論組,在組里將《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故事進行了“真人”復述演繹。學生們都欣喜若狂,第一次看到他們在班會課這么興奮。這種能夠主動把知識由點到面地結合起來的能力,不就是我們現在倡導的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嗎?通過這次班會筆者發現,原來主題班課會課也可以這么有趣。學生收獲了樂趣,而教師收獲了寶貴的教學經驗。
探究成因,對癥下藥
在當前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每個人都受到了網絡的影響,而聽障學生聽不到,眼睛看到的就是他們認為的全部,因此聽障學生的行為習慣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筆者認為聽障學生的行為習慣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尤其是誠信。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既然生活中離不開互聯網,那么就要善于利用好互聯網的作用,盡可能地發揮互聯網對學生聽力受損的功能補償作用。當前,學生的誠信情況不容樂觀,各個學校的主題班會開展情況不一致,主題班會的地位還有待于提高,我們要時刻緊繃學生的德育教育,讓聽障學生在校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互聯網+環境下特殊教育學校主題班會課的實施策略研究”(HNETR2110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