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



摘 要 糧食安全問題是關乎國家安全與發展的戰略性問題,湖南省作為我國的一個種糧大省,在應對糧食安全問題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糧食產量是衡量糧食安全的重要指標之一,以糧食產量為被解釋變量據此從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使用量、糧食播種面積等角度分析湖南省糧食安全的影響因素,依據《湖南省統計年鑒》1990—2020年的宏觀數據通過Stata軟件進行分析,并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 糧食安全;影響因素;建議;湖南省
中圖分類號:F76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5.004
糧食是國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國計民生之本;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就將糧食安全問題上升到戰略性地位。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堅持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湖南省作為我國的種糧大省,如何保障本省的糧食安全,確保糧食產量?需要從影響湖南省糧食產量的相關因素分析,根據其影響因素探尋發展建議以保證糧食產量的穩定增長。
近年來,糧食安全問題仍是國內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1)單一因素角度。麻坤等(2018年)以估計柯布道格拉斯和二項式函數形式的糧食生產函數著重指出化肥的施用量對糧食產量的貢獻規律[1]。廖開妍等(2020年)論證了農業技術的進步對于糧食產量的增長有著較強的正向影響,主要表現在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促進了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2]。2)多因素角度。胡慧芝等(2019年)從SEM空間回歸分析闡述了人口、農業化肥使用量和糧食播種面積是縣域糧食生產格局的重要影響因素[3]。3)整體影響因素角度。蔣和平等(2020年)指出在改革新時期的大背景下,糧食價格低與種糧成本高等原因大大挫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導致種糧面積銳減,出現了新時期糧食安全面臨的新問題:農村勞動力弱化、農業技術力量缺乏、糧食生產資源環境代價大等,表明我國糧食安全仍存在巨大隱患[4]。韓楊(2022年)站在國家宏觀整體的高度,梳理了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理論邏輯,追溯從20世紀到本世紀糧食安全的歷史邏輯與當今我國的實踐邏輯結合[5]。
學者們無論從單一的角度還是多元的角度,無論是從微觀角度還是宏觀角度,其大量理論與實證的研究都對本文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本文基于湖南省統計年鑒1990—2020年宏觀數據,通過Stata回歸分析影響糧食產量的相關因素及其對糧食產量的影響程度,并據此提出發展建議。
1 ?理論假設及分析
在湖南省1990—2020年糧食生產中,究竟哪些生產要素對于糧食產量有影響?這些因素對于糧食產量有怎樣的影響?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我們以實證的方法更加深入地探究影響糧食產量的相關因素。在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糧食播種面積等因素影響糧食產量,以上因素究竟對于糧食產量是呈現正影響還是負影響呢?我們做出假設H1、H2、H3。
H1:在湖南省1990—2020年中,農業機械總動力對于糧食產量具有正相關的顯著性影響。農業機械總動力在糧食生產過程中一方面能通過機械動力生產、技術進步大大縮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糧食產量;另一方面農業機械生產動力能替代傳統農民勞動力,促進集約化生產,增加糧食產量。湖南省十分重視農業機械化的普及,這對于增加糧食產量有一定的貢獻度。
H2:在湖南省1990—2020年中,化肥施用量對于糧食產量具有正相關的顯著性影響。學者研究表明,化肥施用量對于糧食產量的影響呈現倒“U”形變化趨勢,即化肥的施用量到達一定程度后對于糧食產量的增加影響較小,化肥的施用量存在著邊際報酬遞減的規律,但是只要將化肥施用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仍對糧食產量產生顯著的正影響。湖南省足夠重視環保問題,將化肥的使用控制在合理區間中,對于增加糧食產量有正相關的顯著性影響。
H3:在湖南省1990—2020年中,糧食播種面積對于糧食產量具有正相關的顯著性影響。糧食播種面積在單位產量、種糧面積等方面影響糧食產量,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現實情況中湖南地區在一定單位面積上的糧食產量是不斷提高的;而在種糧面積上,盡管近年來農民種糧意愿有所下降,但是湖南省嚴守耕地紅線,從總體上保證了種糧面積不變。綜合來看,湖南省糧食播種面積對于糧食安全仍然呈正相關。
2 ?數據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湖南省統計年鑒》1990—2020年的相關指標的時間序列數據:因為在20世紀的農業政策的大背景下,七八十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及黨中央扶持農業政策的逐漸調整后,直至20世紀90年代才逐顯成效,糧食產量總體持續增長。因此,本文以1990年作為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選取1990年至今相關指標的具體數據。
2.2 ?變量與模型的選取
為測算湖南省糧食產量的影響因素,根據可獲得性、相關性、完整性等原則并依據綜述部分相關文獻和年代現實情況,選取糧食產量為被解釋變量Y;選取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糧食播種面積分別為解釋變量X1、X2、X3,選用一元回歸模型建立方程來探究以上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
Y=β0 +β1X1+β2X2+β3X3+u1 (1)
式(1)中,Y表示被解釋變量糧食產量,X1表示農業機械總動力,X2表示化肥施用量,X3表示糧食播種面積;β0為常數項,β1、β2、β3為待估計的系數;u1為隨機干擾項,包含其他未考慮到的控制變量。
2.3 ?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Stata 17.0軟件,進行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以及一元回歸模型進行估計,結果見表1、表2。
3 ?實證結果與分析
3.1 ?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
基于湖南省統計年鑒1990—2020年糧食產量、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糧食播種面積的時間序列數據為依據,通過Stata 17.0進行回歸、描述性統計分析。由表1可見,在關注湖南糧食安全問題上,最值得關注衡量指標是糧食產量,在1990—2020年糧食產量的最大值為3 094.2萬t,最小值為2 442.7萬t,產量的極差值為651.5萬t,在這三十年中湖南的糧食產量的增長量并不算太大。而我們看見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是6 588.95萬t與1 209.17萬t,極差較大,可見農業機械化普及速度快、總規模量大。化肥施用量的最大值為249.11萬t與126.09萬t,相差較小,其標準誤相對較小,方差較小波動不大,數據集中較穩定;化肥施用量極差不大主要是受環保政策的影響,嚴格控制化肥的施用量。在糧食播種面積的最大值536.57萬hm2與493.024 8萬hm2看出極差值差別不大,推測與湖南耕地面積總量、農民種糧意愿有關。
3.2 ?回歸結果分析
以1990—2020年糧食產量作為因變量Y1,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糧食播種面積分別為自變量X1、X2、X3。由表2可知,農業機械動力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在99%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拒絕原假設,且系數為0.072 4,顯著為正,說明農業機械對糧食產量有顯著的正相關影響,即在其他控制變量一定情況下農業機械總動力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投入量,糧食的產量將增加0.072 4個單位;推測原因在于機械化的大規模生產的推廣,農業機械技術的進步能增加糧食產量。化肥施用量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在99%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拒絕原假設,系數為1.895 3,說明化肥的施用量對糧食產量有更顯著的正相關影響,即在其他控制變量一定條件下化肥使用量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投入量,糧食的產量將增加1.895 3個單位;推測原因化肥施用量增多,復合肥高效施肥帶動糧食產量的增加。同理,糧食播種面積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在99%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拒絕原假設,在其他控制變量不變的條件下糧食播種面積越大,糧食產量越高。
結果顯示,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糧食播種面積對于糧食產量均有正相關的顯著性影響,與假設H1、H2、H3都相符合,從整體來看這個結果也是符合湖南省的現實情況的。湖南省大多以平原和丘陵為主,農業機械化生產適宜湖南省的地形地貌,所以農業機械化普及程度較高,湖南省越來越多地區實現機械化生產,所以說農業機械化總動力對于糧食的產量有一定的貢獻程度;但是同樣存在的問題是湖南各地由于經濟情況、自然環境等資源稟賦的不同,各種對于農業機械總動力的依賴程度不完全一樣,所以這就是總體顯著性影響較低的原因。而湖南的化肥施用量對于糧食產量增長的貢獻程度較高,這也證實了在新世紀湖南省總體的化肥施用量在合理的范圍內,仍未超過最優施用量,所以糧食產量的正向顯著性影響較大。在糧食播種面積上,從實證的結果來看對于糧食產量影響程度相對較小,湖南省的種糧技術改進使得種糧在種糧單產上是不斷增長的,政策也雖給予一定的扶持力度,但是現實情況為種糧相對于其他產業收入微薄,農村地區兼業化嚴重,農民種糧意愿大大降低,總體種糧面積仍呈現下降趨勢,對于總體增長的糧食產量的顯著性影響相對較小。
4 ?進一步檢驗
4.1 ?多重共線性檢驗
通過Stata 17.0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如表3,方差膨脹因子VIF小于10,說明選取變量之間不存在相關性,即不存在多重共線性,模型選取較好。
4.2 ?序列相關性檢驗
通過Stata 17.0進行LM檢驗,結果如表4,原假設H0為不存在序列相關性,Prob=0.101 0>0.1在90%置信水平上不拒絕原假設,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模型的隨機干擾項相互獨立或不相關,即模型選取較好,不存在序列相關性。
4.3 ?異方差檢驗
通過Stata 17.0進行懷特檢驗,結果如表5,原假設H0為同方差,備擇假設Ha為無限制的異方差,結果中Prob=0.254 9>0.1在90%置信水平下不拒絕同方差原假設,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模型不存在異方差性。
5 ?小結與建議
5.1 ?結論
本文基于湖南省統計年鑒1990—2020年時間序列數據通過Stata回歸分析影響糧食產量的相關因素,經以上實證檢驗分析及進一步檢驗后的結論如下: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糧食播種面積均對被解釋變量糧食產量有顯著的正相關影響,且回歸方程效果良好。
5.2 ?建議
5.2.1 ?在省內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產,普及農業機械服務
1)通過農業機械化改善傳統農民人力耕作高強度、低效率、規模小且不經濟的缺陷,彌補農村勞動力外流造成的勞動力不足等問題,以機械化勞動力來代替人工勞動力將機械化生產逐步普及,提高糧食生產效率。2)政府對于農業機械購置給予一定政策性補貼,提供更多補貼與優惠,加大普及力度;同時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相關機械化培訓、建立農機修理站等服務,讓農民能更加便利地使用農業機械。3)將農業技術進步朝著高質量發展,注重農業機械實際使用質量與使用年限,做到“質”與“量”的同步發展,兩方面都保證時,可投入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生產經營,最終提高總糧食產量。
5.2.2 ?在合理范圍內投入化肥的施用量,將化肥要素貢獻度發揮至最佳
1)從回歸分析結果我們不難看出,化肥施用量對糧食產量的影響較為顯著。遵循各地的環保政策,在合理的區間內最大程度地發揮化肥對糧食生產的正外部作用,防止盲目加大化肥的投入使用導致冗余而浪費。2)優化施肥結構。在當今環保政策下,湖南省應合理配置化肥,增加農家肥、有機肥的施用,合理施用復合肥,減少化肥使用對土壤的污染與破壞,提高化肥的施用效率。3)通過技術的進步做到精準施肥,如“測土配方技術”的推廣,即以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對土壤中的成分進行分析,在該片土地上種植適宜生長的農作物,并針對土壤的成分采取合理的施肥配方,避免了“肥料漫灌”實現了準確施肥。
5.2.3 ?保護農村耕地面積與種糧面積,引導農民種糧意愿
1)嚴格保證耕地面積總量。湖南省要堅持嚴守“耕地紅線”原則,規范農村用地,大力嚴懲私自非農化用地、拋荒等行為。2)通過技術進步、良種選育等措施增加種糧單產;推進湖南省糧食安全專業化、產業化建設,建立保障農民種糧利益體系。3)從政策層面保障小農戶生產利益與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結合,以合理的補貼引導農民增加種糧意愿,以農業社會服務化降低農戶種糧成本,以合理利用農村閑置勞動力、土地資源實現集約化生產,提高種糧面積和種糧效率,引導農民種糧朝職業化、高質量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 蔣和平,堯玨,蔣黎.新時期我國糧食安全保障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J].經濟學家,2020(1):110-118.
[2] ? 胡慧芝,王建力,王勇,等.1990~2015年長江流域縣域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時空格局演變及影響因素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28(2):359-367.
[3] ? 麻坤,刁鋼.化肥對中國糧食產量變化貢獻率的研究[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8,24(4):1113-1120.
[4] ? 廖開妍,楊錦秀,曾建霞.農業技術進步、糧食安全與農民收入——基于中國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分析[J].農村經濟,2020(4):60-67.
[5] ? 韓楊.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J].改革,2022(1):43-56.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