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明
玉璧在古代玉器中出現較早并延續至今,其發展軌跡是整個玉器發展的縮影。秦墓出土的玉璧是重要的考古學研究資料,文章通過介紹其特征,結合墓葬中包含的信息,考察和分析秦朝的喪葬文化,進一步了解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為研究秦代歷史提供有力的實物資料。
駐馬店泌陽縣官莊秦墓出土,現藏駐馬店市博物館的這塊玉璧,內直徑5厘米,外直徑15厘米,厚0.6厘米,重180克。青色,間有白色不規則紋理, 整體玉質精良。取材碩大,保存完好。雕刻精美,兩面拋光,正面雕刻谷紋,平緩疏朗,排列整齊有序;背面光素無紋,內緣外緣分別陰線雕刻弦紋一周。這件玉璧由青玉制成,體呈扁平圓形,中間透穿圓孔,兩面紋飾不同,出土于確切紀年的泌陽官莊秦墓,十分難得。
整個玉器發展過程中,戰國和漢代是兩個高峰期,秦是中間的過渡階段。由于秦統一僅有短短的14年,玉器風格沒有得到系統完善的發展,與戰國晚期和西漢初期的玉器在風格、工藝方面極為相似,因此秦代玉器很難辨認和斷代。
每一件玉器, 即使是同一質地、同一類型、同一工藝, 也不會完全相同。因為在玉質、色澤、尺寸、重量、技法等方面都會存在差別。正是由于這種差別的多樣性, 才形成了玉器史上的時代風格和區域特色, 也是今天我們進行鑒定、斷代、分析和研究的基本線索。
石器時代的遠古先民喜愛、崇拜玉器的品格,并賦予玉器文化內涵,玉器是美的、玉器是神圣的、玉器是高尚的,這也是玉器成為身份地位象征的原因、成為重要歷史見證之物的原因、成為構成整套玉文化體系的原因。
玉璧,通俗而形象的定義是整體扁平狀中間有穿孔,且穿孔直徑相對較小的圓形玉器?!稜栄拧め屍鳌方忉屧唬骸叭獗逗弥^之璧?!睂W者邢禹疏道:“肉是指四周邊的寬度,好是指中間圓孔的直徑,邊大于孔的定名為璧?!本唧w形象的表述就是四周邊寬大于孔徑就是璧。《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惫湃艘罁袷念伾屯庑危Y合陰陽五行理論,產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禮器。玉璧居“六瑞”之首,作為“禮天”的祭祀器物,圓形體現“天圓地方”的思想,象征“完美天和”的追求;感恩自然賜予食物,祈求上天免除災禍,使其在整個玉器發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玉璧是中間孔小邊緣大的環狀器物,外形上大同小異,但紋飾、材質和工藝的不同,就會導致功能的不同。玉璧的用途:一是祭祀禮器,用作祭神、禮天等。二是身份的象征,《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記載:“子執谷璧,男執蒲璧。”三是葬玉,《周禮》記述:“駔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斂尸。”古人認為玉可以避邪和防腐。玉璧是死者靈魂升天的吉物,靈魂通過璧孔由地下得以升天,其利用價值也達到了頂峰階段。四是信物,《荀子·大略》載:“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惫湃擞糜耔祦肀磉_人與人之間的相見之禮,國與國之間的憑信之物。五是佩飾,神秘色彩減弱,庶民風格增強,佩戴玉璧流行起來,滿足審美的同時表達君子的美好品德,是身份高貴才能擁有的物品, 也是墓主人聲名顯赫的象征性器物。“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
從器物外形上分析,玉璧是對眼睛的仿生,用玉示目,用璧仿眼。玉璧四周為眼球,中空像瞳孔。古人特別重視“目”竅器官,所以造出了玉璧“眼睛”,甲骨文中“目”字很形象直接地展現出?!鹅`樞·大惑論》記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薄秹凼纻髡妗吩唬骸澳磕松窀[?!笔鲿r代工具不發達,生產生活更多地依靠自身的觀察力、反應力和行動力。在原始的采集、漁獵勞動中,眼睛要善于發現。在防御侵襲確保安全中,更要做到眼疾反應快。可以說眼睛在生產生存中起決定作用。
從紋飾方面分析,正面僅是單一隱約凸起的谷紋,但是從其飽滿渾圓的谷粒、整齊細密的排列仍能展現出制作工藝的精細。谷紋就是在璧面上雕刻出成排的小乳釘,漩渦狀如同谷物發芽,取自谷物可以養生之意,谷紋具有幫助死者靈魂升天的功用。
谷紋來源于青銅器上的乳釘紋,因為墓葬中隨葬的玉璧,其本質的神性是“鬼神食”,就是供奉給鬼神的食物,使用可以養生的谷物紋樣,最能突出其作為食物所應具有的特質。再就是隨著生產力提高經濟進步,社會風貌百家爭鳴,文化豐富開放,方方面面都促進了人們對美的更高追求,玉器的造型和紋飾更加來源于生活和貼近生活。谷紋玉璧依據本身質地,造型規整,簡潔大方,不顯繁縟,正是秦代社會審美的最好體現。谷紋玉璧成為主流紋飾,是社會經濟、社會風貌、文化以及玉器自身發展需求的多重作用下共同形成的。
戰國時期河南分屬于韓、趙、魏等列國,南部屬于楚國,軍事地理位置重要,是秦國統一東部各國必經之地。駐馬店因歷史上常有過路的信使或官吏在此地駐驛歇馬而得名,是秦軍東擴路線上的交通要道,秦軍事擴張之下的遷徙移民,統一后的政治、文化管理,都是導致駐馬店地區大量遺留秦人墓葬的原因,秦墓是秦文化遺存的重要部分。
泌陽縣屬駐馬店市,因位于泌水之陽而得名。春秋時泌陽屬楚,戰國時屬韓。泌陽處于楚、韓兩國交界地段,連年戰爭不息。公元前273年,泌陽屬南陽郡轄得以穩定,成為一座重要的城邑,是保護南陽郡的東邊屏障。至公元前207年秦國滅亡,屬秦60余年,泌陽是發現秦墓較多的地區之一。官莊四座秦墓出土器物類別豐富,器銘中紀年方式與秦相同。隨葬品以青銅器居多,表明墓葬等級高于隨葬陶器的平民墓葬,這類墓葬體現出多樣復雜的文化因素。
泌陽官莊秦墓是秦人深入楚地受楚文化影響的典型墓葬,木槨的周圍填塞木炭和青膏泥并經夯實是楚墓的傳統特色做法,隨葬品中甑、銅蒜頭壺、鈁等為秦式,具有秦的特色。秦國兼并楚土,為鞏固其統治,強有力地推行秦文化。泌陽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楚國的轄域,楚文化歷史悠久、成就輝煌、積淀深厚,秦依靠政治和軍事加強統治,文化方面在楚地的傳播推行是有限的,沒有取代生命力強、傳承久遠的楚文化。因此,泌陽官莊秦墓中既有楚文化的隨葬品,又有秦文化的典型秦器,真實反映出秦文化與當地楚文化、中原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泌陽官莊秦墓是秦文化遺存的一部分,是秦國與其他諸侯國之間交往的物證,無論是戰爭被迫使然,還是和平友好往來,都是中華民族統一及文化融合發展進程中重要的部分。
秦興起于西北地區,秦襄公時受周分封始列為諸侯,春秋時位列五霸, 戰國時七雄之一,進而統一全國, 諸侯混戰割據的局面結束,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國建立,中國歷史進入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時代。
秦人在立國之前,過著游牧的生活,信奉原始的多神教,立國后繼承了周人敬事鬼神的傳統。《封禪書》《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了大量秦人祭祀、封神、立祠的事件。秦統一時間短暫,玉璧這種禮制化、觀念化很強的器物,清晰地反映出秦代文化的特征。秦人的文化根源是“雜處戎狄之間”,在掃平六合過程中政治上貶儒術、興刑名,經濟上獎勵耕戰、強國策略。
秦人用玉,講求實用,做工簡單,崇尚質樸。以質為美、以少為貴、以素為貴,選用質地精美之玉,以其“精氣”來與神靈溝通?!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鼻厝顺缟泻谏庩栁逍欣碚撜J為北方屬水,色為黑。秦人以青色、黑色玉為貴,視為珍品,用作祭祀禮器,表達敬重之情。秦玉璧實用性強,紋飾簡單,這與秦人的務實之風及長期對外軍事擴張有關。玉璧符合歷史文獻中的記載,是秦人玉器文化和祭祀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真實反映出當時用最高等級來表達對神靈的敬畏之心,為我們研究秦代玉器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墓葬是將生前的現實生活場景縮小于墓坑之中,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再現,是社會的縮影,真實地反映了經濟形態和意識形態。秦墓是最能體現秦文化本色的物證,在隨葬器物的類型和組合上,秦墓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日用器皿多,也是識別秦墓的重要物證。
秦人在廣闊的地域內和各地人民相處,彼此互相接觸、潛移默化,生活習俗的變革逐漸地滲透到葬俗領域。所以說,喪葬習俗揭示了秦人和中原人民融合的歷史過程,是思想意識和民風民俗的反映, 依據葬俗可以探知民族的來龍去脈。墓葬習俗、埋葬方式具有民族認同感,是遷徙外地之人緬懷家鄉的一種表達方式。隨著秦疆域的不斷東擴以及相應的徙民政策,使秦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等各民族文化之間在空間區域內得以廣泛交流、融合與發展。
秦一統天下,完成了從分封列國到統一帝國、政治上由血緣向地緣的轉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秦文化伴隨著秦族人的產生而產生,在其成長過程中以自身文化為基礎不斷吸收周邊其他文化來豐富和穩固自身,最終形成具有本民族自身特點的秦文化;戰爭是各族文化產生碰撞與交流的重要原因,秦文化在其東擴過程中也逐漸受當地文化影響,而諸侯六國文化在保持原有文化的基礎上亦受到秦文化的滲透。在整個歷史進程中,秦上承商、周,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時期,下啟漢、唐,是文化由多元走向一體的階段,秦文化起的是“中承”作用,因此探討秦文化性質、面貌、演變和融合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作為葬玉的玉璧, 它是歷史的見證和載體,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玉璧從神秘尊貴的祭祀品到作為美化生活的佩飾品, 融合禮制、品德、倫理,是宗教的崇拜,是財富的象征。玉璧的發展歷程是玉器文化演變的見證,直接而真實地展現了古代玉器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谷紋璧是秦代玉璧的主流造型。因此,要了解秦的社會狀況,對谷紋玉璧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