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史料文獻中記載的歷朝歷代女子發式可謂千姿百態。古代女子妝容十分講究,梳好的發髻要用寶鈿花釵來裝飾,為女性增添美感。這寶鈿花釵主要包括笄、簪、釵、鈿、搔頭、華盛和步搖等。其中,簪是常用發飾之一。發簪插在發髻中,只有簪頭露在外面,因此是發簪最精彩亮眼的部分,其雕刻題材范圍廣泛,涵蓋人物、動物、植物、幾何、器物、抽象等,造型千變萬化,精彩紛呈。簪分兩種類型。一類是實用簪,多用于固定發髻和頭冠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制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于發髻梳理后戴在明顯的位置上。本文選取的發飾為濟南市考古研究院發掘并收藏的清代人物發簪,造型或精美華貴或古樸典雅,體現了清朝的流行趨勢和滿漢融合的文化特點。
2021年度山東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課題:山東省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1WL(Z)01](階段性成果)
說起簪,就不得不先講一下笄。笄是我國出現時間最早的一種發飾。據考古發掘資料顯示,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開始用動物骨頭、蚌殼、玉石進行簡單打磨加工,這種用來固定頭發或帽子的器物就是笄,屬于實用器。當時的笄造型簡單,一般沒有紋飾,偶爾有些打制精美的笄也具有很強的裝飾性。除了日常的使用,《禮記·內則》中記載“女子十有五而笄”??梢?,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是女子成年的象征。此外,根據用途不同,笄的名稱也不相同,如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固定發髻的笄叫“鬠笄”。簪的形制與笄基本一致,由于其出現時代晚于笄,因此常被稱為笄的升級版,也是古人用來固定發髻或冠的長針。早在殷商時期,先人們就開始用簪了,當時以骨簪最為常見,那時的人們用簪一是為了固定盤好的發型,二是為了固定頭冠,以免偏移、滑落,壞了禮制。此外,簪還是聯絡君臣感情的媒介,君主在節日里賜給大臣的禮物通常是簪。由于發簪不論男女皆可佩戴,故古代發簪材質繁多,以金、銀、銅、骨、角、牙、玉等多見。只是男用發簪與女子的相比,稍顯樸素、簡單。
除了裝飾發髻,發飾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皇親貴胄、豪門貴族的女子可以插戴金銀珠寶,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只能別粗制荊釵。無論何種簪釵,都能給東方女子增添一份含蓄內斂之美,是古代女子最喜愛的一種佩飾。
濟南市考古研究院收藏的人物發簪均出自清代墓中,材質為白銀,設計新穎,工藝精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F描述如下:
清菩薩雕花銀簪(圖1、圖2):2001年,濟南歷下區法院清代墓出土。通長12.5厘米,寬1.8厘米,厚0.1厘米,重3.24克。女性發飾,銀質,表面原有鎏金,惜已脫落。簪首裝飾部分使用錘揲、鏨刻、鏤空、掐絲等工藝打造為菩薩形象。菩薩臉龐豐潤,五官立體,神態安詳,似笑非笑。由于銹蝕嚴重,部分紋飾已模糊不清。經過仔細分辨,可以看出,她頭戴花鬘冠,也像五佛冠,佩戴瓔珞并配有掐絲而成的絲帶飾品,端坐于盛開的蓮花座上,右臂殘斷,左手上舉,手持法器,邊緣有一圈掐絲鑲嵌。蓮花座分上下兩層,雕刻著仰覆蓮瓣,細致入微,花瓣外沿還焊接著一圈掐絲裝飾,更讓人稱奇的是,蓮座還能轉動,可見當時工匠的奇思妙想和精工巧做。蓮座底部與錐形簪體焊接在一起。
這件清代菩薩雕花銀簪是以佛教形象為題材設計的發飾,其主人是清代三品誥命夫人,而滿族的宗教信仰正是佛教。由此,筆者推斷墓主人可能是滿族貴族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清仙女挑宮燈銀簪(圖3、圖4):2009年,濟南章丘女郎山古墓群出土。通長10.9厘米,寬3.8厘米,重3.33克。女性發飾,銀質,通體氧化變黑。錐形簪腳。簪首裝飾部分使用錘揲、鏨刻、掐絲等工藝打造為仙女形象。仙女臉龐豐潤,由于銹蝕嚴重,五官已模糊不清。經過仔細分辨,可以看出,她頭戴花冠,服飾配有掐絲而成的絲帶飾品,立于盛開的蓮花座上,雙手挑一四角形宮燈,玲瓏剔透。蓮瓣邊沿皆以掐絲鑲嵌。燈桿呈細圓柱形,近前端挽成一個圓環,下墜一活環,活環中掛一鏤空宮燈。蓮座底部與錐形簪體焊接在一起。
這枚清代仙女挑宮燈銀簪造型別致,工藝精巧,尤其是宮女手中的宮燈,可以隨著腳步輕盈地擺動,若搭配華麗的服裝,莊重而不失靈動之感,具有典型的清代特征,宮廷感十足。
清代發飾流行鑲嵌元素。例如常見的髻壓、金鳳釵、簪、櫛等多鑲嵌瑪瑙、珊瑚、綠松石、琥珀、紫晶和天青石等半寶石;材質貴重的多鑲嵌羊脂白玉,盡顯奢華大氣。到了晚清,隨著翡翠的日益流行,發飾上也開始盛行鑲嵌翡翠。除了鑲嵌工藝,傳統的壓花、鏨刻、累絲等技巧不斷推陳出新,將金銀制作工藝推向一個新高度。清代發飾極盡精巧華麗,工藝繁復,無以復加,散發出濃郁的宮廷之風。值得一提的是,濟南市考古研究院藏的兩件清代人物形發簪主題明晰,制作大氣,不過分拘泥局部,粗中見細,小中見大,是清代首飾中特點獨特的發簪之一,盡顯雅致精巧之風,體現了清代純熟的發飾制作工藝。發簪中塑造的菩薩及仙女形象則是當時文化及宗教信仰的濃縮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