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一、小組活動的學理基礎
小組活動形成小型學習社區,聚集共同學習目標的同伴,彼此成為學習支持者。它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理念,這一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參與者,處于教學主體地位;教師是營設學習環境、支持和指導學習的協作者。
可以說,這一理念重視可遷移能力培養,并主張能實現學習效果的教學。
(一)小組活動體現了建構主義教學觀,把學生置于教學中心
建構主義提倡學習者在他人協助下,在情境中主動建構有意義的學習。正因此,合作學習是小組活動的重要支撐。合作學習是一種團體行為,學習者協作解決問題,以求最大化學習效果。
合作學習形式多樣,協商、討論和辯論成為小組活動主要交流方式;小組報告、海報設計、研究課題成為小組活動常見成果。
(二)小組活動的互動性體現了主動學習
高階思維能力發展和促進反思的主動學習不是在教學中自然發生,它需要師生互動。小組活動有助于主動學習發生。現代教育技術與互聯網發展為體現主動學習的小組活動創造線上線下融合的學習環境與巨大的學習資源,設計合理的小組活動將最優化這些“紅利”,使學生投入主動學習。
綜上,小組活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教學觀”“合作學習”和“主動學習”這些教育學基本概念,對它的學理認識將為教師設計小組活動提供理論依據與指導。
二、小組活動的教學原則
教師需明確四點小組活動教學原則,以使活動設計避免“隨便組織”“自由討論”“輕松教學”等教學偏見。
(一)明確師生在小組活動中角色定位
學生是小組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指導者與學習者。教師是指導者,因其為小組活動提供“教學支架”,以促進活動順利開展。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三方面:提供小組活動內容與形式架構、為小組活動準備學習材料、對小組活動反饋與評價。
教師是學習者,也是小組學習共同體的一員。學生將先有學習經驗帶入主題小組活動中,教師通過分享學生學習成果,師生共同獲得新的學習經驗。
(二)明確小組活動形式要素
小組構成5到6人,自愿組成。需要考慮性別、個性、學習風格、交流能力等因素,使成員構成多樣化、異質化。外向性格的學生會成為小組活動骨干并帶動他人;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為小組活動帶來活力。
此外,小組討論是小組活動的重要交流形式。與協商的“求同”和與辯論的“求異”相區別,小組討論有助于成員合作學習,它還能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明確小組活動評價原則,以評價促進有效學習及師生互動
常見的學習評價有結果評價、過程性評價、綜合評價等。小組活動多為拓展、探究學習,其學習成果樣態多元,因而過程性評價是適合小組活動的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旨在促進學習,也為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并調整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它也是一種適時的學習指導。教師通過文字意見、等級評定、鼓勵反饋等手段督促學習、體現教學關懷。
融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小組活動。在傳統教學中,小組活動只發生在課堂,受課時與教學條件限制。教師應提高自身信息素養與教學工具運用能力,成為技術型的小組活動設計者。
總而言之,教師辨清小組活動的學理基礎與教學原則,避免教學偏見,設計基于課程教學情境的小組活動并反思教學,這種教學相長的過程既可以使教師獲得教學滿足感與動力,又可以使學生學有所獲。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