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佐
[摘? ? 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發揮學校主體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確家校社協同責任。”為此,落實“雙減”政策,就“明確家校社協同責任”方面而言,需要以“講”跨“坎”,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責任,調整家長的心態與認識,把準家校溝通的關鍵策略,取得家長的信任,形成教育的合力,把“雙減”政策落到實處,讓“雙減”治理取得實效。本文主要闡明了“雙減”環境下家校溝通的主要內容及關鍵策略。
[關鍵詞]“雙減”環境;家校溝通;主要內容;關鍵策略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發揮學校主體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確家校社協同責任?!睘榇?,落實“雙減”政策,就“明確家校社協同責任”方面而言,需要以“講”跨“坎”,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責任,調整家長的心態與認識,把準家校溝通的關鍵策略,取得家長的信任,形成教育的合力,把“雙減”政策落到實處,讓“雙減”治理取得實效。
一、給家長講“雙減”政策,明晰家校育人責任
“雙減”環境下進行家校溝通的前提是讓家校彼此之間懂“雙減”政策。不論家長會不會主動去學習、理解“雙減”政策,作為學校,都要發揮好主體責任,通過召開視頻家長會等方式跟家長講清楚“雙減”政策。講時,不是簡單地對“雙減”政策進行平面化的宣傳、教導,而是要讓家長真正理解“雙減”政策出臺的最終目的,讓家長信任“雙減”政策、信任學校。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把政策講清楚,讓家長做到心中有數、知曉政策:
(一)講清楚“雙減”政策出臺的目的和意義
1.“雙減”政策出臺的目的?!半p減”政策出臺的目的是發揮學校主體作用,通過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和優化作業布置、提升課后活動質量加強學校教育,減輕學生課余負擔,達到構建教育良好生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通過學校的宣講,家長知曉了“雙減”政策出臺的目的,就能配合學校鼓勵孩子自由探索、發揮自身特長,促成孩子的全面、健康、個性化發展,讓孩子在真切的自主體驗中真正感受學習的快樂、童年的幸福。
2.“雙減”政策出臺的意義。從學校層面看,“雙減”政策的出臺在于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雙減”政策的實施,能夠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從社會、家庭、學生層面看,“雙減”政策的出臺能夠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嚴禁資本運作、從學生和家長中牟取暴利。所以,“雙減”之下的家校溝通,首先要通過家長會給家長傳遞家校共同努力提高育人質量的信息或信號,要通過向家長宣講“雙減”政策實施的意義,讓家長認識到“雙減”政策是保障孩子愛好更多、興趣更濃、學得更好、本領更強、未來更美的有力保障。這樣深入而全面地理解“雙減”政策出臺的意義,家長就會顧全大局、準確認知,配合學校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二)講明白“雙減”政策下學校、家庭的育人責任
1.學校育人責任。“雙減”政策的出臺,明確了學校在構建教育良好生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中需要發揮的主體作用,需要承擔的主體責任。從這個角度講,學校在育人上的責任就是讓學科教育重新回歸學校主陣地,讓教育回歸本真。換句話說,“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體責任在于學校;讓“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關鍵在于學校。
2.家庭的育人責任。家長是孩子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第一責任人。“雙減”政策的落實,減輕了家長的精神負擔和家庭的經濟負擔;同時也落實了家長作為孩子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第一責任人的責任。
二、給家長講心態與認識的調整,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
“雙減”政策出臺之前,由于一些家長的“搶跑”,造成教育環境和教育結果上的一些焦慮心理。有條件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想方設法讓孩子享用社會優質教育資源;而無力“搶跑”的家長和學生,除了焦慮之外只有自卑與無奈?!半p減”政策的出臺,對有效緩解家長在教育環境和教育結果上的焦慮情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無疑是一劑良藥。但是,在快速推動的“雙減”政策落實的過程中,家長們表現出的卻是喜憂參半的復雜情緒。他們喜的是自家孩子的作業負擔和家庭支出負擔的確下降了,孩子輕松、快樂了;憂的是考試仍然是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雙減”后考試的壓力還在,盡管孩子學習過程輕松了,但最終考試的結果也能讓人輕松嗎?基礎教育階段的減負,會不會減出隱憂來?面對家長的這些憂慮與懷疑,學校就要通過家校溝通,解開家長心中的“疙瘩”,讓家長調整好自身心態,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合力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一)聚焦家長關切,解開家長心中的“疙瘩”
做好家校溝通工作,充分調動家長的主觀能動性,需要學校聚焦“雙減”之下家長最為關切且理解又不夠充分的一些問題,解開家長心中的“疙瘩”,消除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憂慮,全面、透徹理解“雙減”措施,切實承擔起孩子成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例如,家長的“自家孩子有需要,為什么不提倡去學科輔導班”這一問題,就涉及維護教育公平、秩序和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等方面的關鍵性因素,一一給家長講清楚,家長就能理解政策出臺的背景和初衷。再如,“成績不優秀孩子能優秀嗎”這一問題,就要和家長交流:要培養優秀的孩子,成績是一個方面,更主要的還是激發孩子學習的自驅力、通過孩子的能力素質;成績的確可以靠學校、老師的努力和家長的實力來提高,但是,“搞題海戰術”“進輔導班”的代價就是剝奪孩子快樂學習、健康生活的權利;相反,如果學校教育提質增效了,家庭教育跟上了,從小給孩子一種良性教育,就能培養出來一個獨立自主的優秀孩子;如果家長只想花錢、不想花時間和愛心陪伴孩子,不想在家庭教育環境中實施親子教育,勢必會拖孩子的后腿。像這樣誠懇解決家長心中的疑慮,解開家長心中的“疙瘩”,就能引導家長邁向家校協同育人的目標,促成協同育人共同體的形成。
(二)介紹學校工作,取得家長的信任與支持
在“雙減”政策之下做好家校溝通,學校最關鍵的還是要通過學校的工作介紹讓家長信任“雙減”政策、信任學校和老師。“雙減”政策實施之前,家長之所以一股腦兒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究其原因還在于家長缺乏對孩子的科學診斷和認識。為此,要想讓家長信任“雙減”政策、信任學校和老師,在做家校溝通之前,教師首先要對孩子有個充分的診斷和評估,然后再介紹學校采取的主要措施,并進一步了解家長的想法或需要,通過有效溝通,指導家長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
1.讓家長由衷佩服。“雙減”政策實施之前,班主任老師一般對學生的了解比較全面。“雙減”政策實施之后,從實施課堂教學到組織參與學生課后服務和托管工作,各科老師對學生的了解要更深、更透、更準。一般而言,學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現具有關聯性和細節上的一致性。如果教師對孩子的診斷與評估十分準確、細致,家長就會由衷佩服老師,從心理上認可、信任老師,對于之后的家校溝通將形成一條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家校合作之路。
2.讓家長根據學校做法調整自身認識或做法。家長只有知曉、熟悉了“雙減”政策之下學校的做法,在家校溝通中才會切中要害,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為此,學校就要通過多種方式,讓家長知曉、熟悉學校的做法。一是讓家長了解學校在校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做法,關注學校課前、課上、課間和課后對學生的要求及管理,關注學校提高學生活動、聽講、作業和考試質量和效率的主要做法,重點介紹學校在幾個時間段的具體安排。例如,在早上入校之前這一時間段,學校要告訴家長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在規定時間內盡量讓孩子晚到校,這樣盡可能地讓孩子在早上多睡一會兒,不要盡早把孩子送到學校。對于孩子到校上課這一時間段,學校委托教師要跟家長談孩子所在年級課程目標規定的相關內容,注意重點要談課堂聽講、作業、考試等方面的內容,要讓家長關注和了解學校是怎么做的,并相應地調整自己的做法,與學校做好配合。例如聽講,班主任老師和科任老師在與家長溝通之前,應該和彼此之間先溝通一下,全面交流孩子的聽講情況,并進行對“癥”分析,然后和家長進行溝通,家長才會獲得更全面的情況,在家庭教育中有的放矢地配合學校和老師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進入課堂最佳學習狀態。再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但是,老師也應該把孩子在課堂中的學習情況告訴家長,以指導家長對孩子有目標地進行家庭教育。其他年級也要通過和家長的溝通,讓家長知道孩子作業的鞏固程度,并從家庭作業的完成上把握孩子的學習狀態,因為作業能夠反映一個孩子的學習習慣、態度以及存在的問題等,這樣就能根據學校的要求和做法在家中監護學生高效完成作業。還如,雖然小學低年級不安排考試,但是老師也要給家長講在不安排考試的情況下如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科學評價,還可以指導家長在親子溝通、親子閱讀、親子鍛煉上配合學習利用好孩子在家的時間。安排考試的年級,老師就要對考試的方式、考試的難度、計分的方式等諸多方面向家長介紹清楚,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整體學習狀況,并利用空閑出來的時間,引導孩子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教育活動,以此提升孩子的實踐能力。在課后服務或托管這一時間段,老師和家長溝通孩子的具體表現時,也要針對孩子所在學段的特點,介紹課后服務或托管內容、活動形式、場地條件、師資搭配等,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包括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愛好、特長、優勢或存在的不足、缺點等,并與家長進行溝通,以便在家庭教育中根據孩子的情況因材施教、揚長補短。例如,就小學低年級而言,由于孩子小,可以跟家長溝通,如果有條件其實可以選擇把孩子接回家,給孩子提供更自由地進行親子交流、親子教育、親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就小學中高年段而言,家長選擇讓孩子在學校參加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社團活動會更好,這樣,既能鍛煉孩子的交際能力和團隊品質,又能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和意志精神;就初中年級而言,家長選擇讓孩子參加體育、勞動鍛煉等活動,而改變讓孩子“除了做題還是做題”的做法,則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知恩感恩、理解父母、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等良好品質,還可以指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重視學科分層、專題主題、綜合實踐等針對性強、意義大的家庭勞動、社會實踐和公益服務等活動,開闊孩子視野,強健孩子體魄,提高孩子能力,歷練孩子品格,提升孩子素養。
三、給家長講家校溝通的關鍵策略,創新家校協同育人方式
因人而異是家校溝通的基本策略,畢竟,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年齡、認知特點、心理性格上都不完全一樣,即使是同一年級同一班級的學生,也會因為脾氣性格、興趣愛好、秉性習慣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現不同。所以,給家長講好家校溝通的關鍵策略,以個體的孩子為載體和對象,和家長進行具體的溝通交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就能通過創新家校育人方式達到家校共育的預期效果。
1.彼此呈現家校溝通的真實狀態。從學校的角度講,如果老師能夠把每一個孩子在課堂學習、作業質量、課后服務和托管過程中的真實狀態反饋給家長,以孩子的真實表現為依據與家長進行溝通,從“?!钡囊环秸?,也就進入了家校溝通的真實狀態。同樣,從家庭的角度講,如果能夠把孩子在家作業、活動等的真實狀態反饋給學校,以孩子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為方向,與老師進行溝通,從“家”的一方看,也就進入了家校溝通的真實狀態。
所以,在同家長溝通“雙減”政策時,老師不能只談宏觀的政策預期目的和作用方向,而是要從細處著手,和家長溝通孩子個體的具體情況。例如,孩子在課堂中的具體表現,像注意力不集中、做作業總是吃手等,從孩子具體的細節上,與家長進行溝通。再如,在課后服務期間,孩子在活動過程中總是站后面、除非老師點到自己,從不主動拋頭露面等,從細節或具體表現上呈現孩子的真實情況,與家長進行溝通。這樣的溝通才能結合孩子具體的表現或事情,以孩子的成長細節為載體進行家校溝通,既有交流的目標導向,也有溝通的問題導向,更容易引起家長的共鳴。
2.彼此明確家校溝通的時間、地點和方式?!半p減”環境下,教師的家訪相比之前要更勤更具體。但家訪的時間、地點和方式應更加靈活。并不是說到學生家與家長溝通才叫家訪。家訪完全要根據需要,靈活及時進行。例如,疫情期間就不必要到學生的家里去,家訪可以通過電話、微信、QQ等途徑實現。在時間上可長可短,可以在上班時間,也可以在下班時間,最好雙方約定一下。在地點和方式的選擇上,如果沒有疫情影響,可以去家里,也可以在電話、微信、視頻中溝通。無論怎樣,都需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關注最終的溝通效果。
3.彼此交流家校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家校溝通也需要講究技巧和方法,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尊重對方。當然,無論老師還是家長,由于個人性格、經歷、認知等方面的不同,都有不同的特點。為此,家校溝通還需要在彼此雙方的不斷深入了解中做到因人而異,尤其是針對特殊情況,比如,單親家庭、貧困家庭、二胎家庭等,都要因事而異,按照家庭的具體情況開展。老師在做家校溝通時的方法和口徑也應該有所不同。
總之,“雙減”環境下的家校溝通,就是要讓家長理解、認同政策,信任、配合學校,形成育人合力。家長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雙減”政策是促使教育自我調整、自我優化的重要政策,切實看到了學校、老師的巨大變化,就能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這樣,“雙減”的治理才會取得社會效應。
參考文獻:
[1]張馨月.“雙減”下家校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社會科學前沿, 2022, 11(2):6.
[2]王娟涓,何毅梅.“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問題及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1(12)78-80.
[3]李敏.“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策略探究[J].成才, 2022(3):2.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