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婷
文明紀實
初夏時節,走馬贛南鄉野,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撲面而來,裝點著青山綠水,浸潤著群眾心田。
五年前,一場轟轟烈烈的鄉風文明建設行動在江西省贛州市啟動。伴隨著文明之風的持續滋養,全市農村掀起了“移舊俗、除陋習、尚科學、倡新風”的熱潮,社會風氣向善向好,人居環境煥然一新,為助推鄉村振興、建設美麗贛州凝聚了強大的向心力。
移風易俗新風勁
家住贛州市區的劉女士前不久前往石城縣參加了一場同學的婚禮,整個過程簡單樸素,劉女士贊不絕口:“石城縣請客不收禮、節儉辦宴席,少了人情負擔,多了文明新風。”
“客情”向來被贛南人看重,但當它異化成人情攀比、鋪張浪費、高價彩禮時,風俗也變得庸俗。石城縣在鄉賢自發提出“喝酒不必送禮”后,因勢利導推動形成村規民約、制度規范,各類酒席數量大大減少,“請客不收禮、節儉辦宴席”蔚然成風。
紅白事從簡辦、不搞封建迷信、倡導厚養薄葬……如今,贛州的文明新風處處勁吹。文明,已逐漸浸潤為贛南大地最溫暖的底色。
“辦幾桌、用幾輛車、幾天辦完、儀式程序,都有統一標準。誰不按規矩辦事,村兩委和紅白理事會成員就第一時間上門勸誡制止。”全南縣陂頭鎮瑤族村黨支部書記邱兵說。作為全省婚俗改革試點縣,全南縣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村(居)民議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引導群眾解放思想,“喜事新辦”成集體共識。
在興國縣,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正有序推進。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日益受到群眾的支持和歡迎。通過政府的規范化管理,原先形形色色的堪輿從業者,轉型成為殯葬改革政策的宣傳者、執行者。全縣上下形成了惠民、綠色、文明的殯葬新風尚,遺體火化率達100%。
破舊立新,靶向發力。放眼贛南,鄉風文明建設中各種“老大難”問題得到了標本兼治,廣袤城鄉也唱響了正氣歌。
治不孝之風。持續推進“百善孝為先”主題教育,重拳整治老人無人管、老人住危房等不孝敬、不善待老人行為。贛州市司法局全面開通“鄉風文明法律援助綠色通道”,支持老年人維護合法權益。治封建迷信。正確引導農村宗祠修建工作,著力遏制宗祠建設中的攤派風、攀比風、迷信風、低俗風,加強宗祠文明實踐、居家養老、文化旅游等綜合功能利用。治不文明行為。制定并發布了《贛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關于厲行節約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通知》等,引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用餐。
示范引領民風淳
一大早,于都縣新陂鄉移陂村的丁劍國就早早打開了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大門,等待村民的到來。在縣城工作的他堅持每天抽空回村,化身文明實踐員,積極參與家鄉事務。受他帶動,新陂鄉鄉賢、群眾紛紛投身到了“五美”鄉村的建設中。
在寧都縣小布鎮萬壽宮,小布藍衫劇社正在進行惠民演出,一個個融合鄉風文明精神的節目吸引了大批粉絲。“看完了、笑夠了,還特別受教育,再不改變不良習慣,我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村民廖華英說。
贛縣區南塘鎮船埠村是遠近聞名的“博士村”。該村打造全域性開放式文明實踐陣地,組建“小博士”宣講隊、抖音宣講隊、黨員志愿服務隊等7支隊伍,結合“我們的節日”“贛南新婦女運動”“先進典型評選”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村民參加。
瑞金市壬田鎮中潭村是全省文明村鎮。該村以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通過理事會入戶宣傳、黨員志愿者帶頭整治等方式,培養村民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每個村民小組均建立了垃圾承包機制,做到“一日一清”。
建章立制清風揚
日前,在“全國文明村鎮”尋烏縣項山鄉盧屋村,一幅鄉風文明的動人圖景躍然眼前。上午,文明理事會就一場關于“‘瘦身滿月酒‘理出新風尚”的話題進行熱烈討論;下午,村里的孩子放學后便直奔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跟著志愿者學畫畫、練書法;夜幕降臨,文化廣場上歌聲飛揚,村民結伴跳起了廣場舞。
“鄉風文明建設行動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盧屋村黨支部書記盧美光表示。以前,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匱乏,忙完農活后就無事可做。在政府部門的倡導下,村里的老黨員、老干部、致富能人等組建起了民情理事會,把禁止賭博、婚喪嫁娶簡辦、公益事業積極辦、糾紛調解等列入議事范圍,使鄉風文明建設活動向制度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多年來,贛州市各地因勢利導,拓展工作思路,推動群眾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轉變。圍繞思想道德、移風易俗、環境衛生等方面,上猶縣各村(居)委每月開展評議活動,發布“道德紅黑榜”。安遠縣建設163個“八有標準”的鄉風文明積分超市,明確正面41項及負面16項積分及減分內容,向村民推廣文明積分存折活動。大余縣全面推進“時間銀行”志愿服務制度,以“時間幣”為“一般等價物”,讓做好事在村民間“流通”,引導村民廣泛參與互幫互助。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鄉風文明建設中,農民真切體會到了鄉風文明建設所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個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正在贛南大地上不斷涌現。
(資料來源:贛州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