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航空母艦(以下簡稱航母),是各種航空器的海上平臺,按照排水量可分為大型(6萬噸以上)、中型(3~6萬噸)和小型(3萬噸以下)。福建艦是中國人民海軍第三艘、中國自造第二艘及第一艘采用彈射器的大型航母。該艦于下水時即被命名為“福建艦”,給予18的舷號,是中國首艘下水就開啟軍旅生涯的航母。福建艦長317米,寬78米,滿載排水量8萬多噸,是中國最大的航母;它采用大型平直通長甲板,裝配電磁彈射器和阻攔裝置。
福建艦滿載排水量比遼寧艦大2萬多噸,但“身寬”和“體長”變化不大。遼寧艦具有艦載機與其他武器搭配均衡的特點,排水量剛剛達到6萬噸,能搭載36架艦載機。山東艦是遼寧艦的改進自制型號,排水量相似;但它縮小了艦島面積,增大了機庫面積,因此山東艦的甲板面積更大,艦載機容量比遼寧艦增加了50%。然而,完全取消滑躍甲板,使用電磁彈射器和大型平直通長甲板的福建艦,又與遼寧艦、山東艦截然不同。
航母排水量越大,能容納的艦載機越多,甲板和機庫操作越方便,戰力越強!為了節省空間,艦載機平時會將自己的“翅膀”折起來,起飛時再展開。按通常標準,排水量每增加1000噸,載機可增加1架。由此估算,福建艦能搭載的艦載機數量可能在50~65架之間。這么多艦載機,如何讓它們順利起飛呢?

航母甲板“寸土寸金”。艦載固定翼飛機有滑躍式起飛和彈射起飛兩種方式。遼寧艦和山東艦都采用滑躍式起飛,飛行跑道最長達195米。為了縮短起飛距離和搭載更多機型,得靠“大力士”將艦載機“用力推一把”。于是,工程師們決定給福建艦加裝“彈弓”——彈射器。
彈射器是靠彈射推力和發動機推力共同作用,讓艦載機迅速達到離地速度,實現短距起飛的一種助推裝置,分為蒸汽彈射器和電磁彈射器。使用彈射器的航母彈射軌道長度都在90米左右。蒸汽彈射器是以高溫高壓蒸汽推動活塞,最終推動艦載機起飛。電磁彈射器是利用電流磁效應產生推動力,推動艦載機起飛。
電流磁效應是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的:任何通電的導線,都會在它的周圍產生磁場,磁場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垂直;電流越大,磁場越強,對有磁物體產生的力也越強。電磁彈射器則是向螺旋線圈輸入強大電流,產生強大磁場,然后利用磁場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作用,推動艦載機起飛。


福建艦搭載的電磁彈射器經過10年的艱苦研發,是完完全全的中國造,它的成功讓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跨出了巨大一步。福建艦為什么不采用成熟的蒸汽彈射技術,而是從零開始研制電磁彈射器呢?
第一,電磁彈射器爆發力更強,能彈射更多重型艦載機。電磁彈射器最大彈射重量可達40多噸,而蒸汽彈射器最大彈射重量僅30多噸。

第二,電磁彈射器能靈活調節彈射力大小,搭檔任何艦載機。蒸汽彈射器最小彈射重量約7噸,無法彈射更輕的艦載機,作用力也不均勻。電磁彈射器通過改變電流大小,可彈射7噸以下的艦載機,并且修正推力偏差,不容易因為推力過大而損傷機體結構和飛行員。
第三,電磁彈射器高效便捷,不用“喝水”。電磁彈射器使用電能,且效率高達60%。蒸汽彈射器需要大量淡水和蒸汽,效率為4%~6%。蒸汽彈射器工作一次需消耗600~700千克蒸汽和1噸緩沖淡水。很多以蒸汽輪機作為動力的航母,在頻繁使用蒸汽彈射器時,彈射器會跟輪機“搶”蒸汽,導致航母減速。

第四,電磁彈射器更“苗條”可靠。蒸汽彈射器結構復雜,重量和體積巨大,且有大量管路閥門,檢修耗時耗力。而電磁彈射器結構簡單,還能自我監測,發生故障的概率也比蒸汽彈射器低。
隨著福建艦成功下水入列,中國正式開啟3艘航母并駕齊驅的時代。通過結合各類型艦載機、艦載無人機和其他艦艇,中國海防能夠形成以航母為核心,集海空力量為一體,靈活機動、綜合作戰能力強勁的戰斗群,成為護衛海疆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