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娟

初中生小凱(化名)最近很焦慮:“ 疫情居家學習后,有很多錄播課,我總是忍不住走神。而且一人在家很無聊,我每天都玩游戲,媽媽只要看到就是一頓訓斥,導致我現在就想跟她對著干。”小凱解釋,其實他很想改變現狀,但控制不住自己,臨近考試也什么都學不進。“我要完蛋了。”他很無助。
這種情況是不少疫情居家青少年的典型狀態: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降低,情緒不穩定、焦慮抑郁,壓力增大、親子沖突增多等。其實,非疫情下,類似的問題也或多或少存在,但在特殊時期,這類問題尤其突出。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5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需要層次越低,力量越強。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其需要部分得到滿足后,就會出現新的需要,以此類推。如果遭遇極端特殊的情況,高級需要也可能向低級需要退化。
疫情期間,許多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封控隔離,青少年和同伴間的互動聯結越來越少,朝夕相處下和父母的矛盾沖突也難免越來越多。這導致他們的安全感、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有一定程度的缺失。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充分滿足,就很難專注于自我成長。

我們看到小凱存在明顯的不合理信念:絕對化要求(因忍不住走神而煩惱,其背后隱含的是他認為不應該走神)、過分概括化(媽媽只要看到就是一頓訓斥、什么都學不進)和糟糕至極(我要完蛋了)。
我引導他進行積極探索:什么情況不走神?一天要玩多久游戲?什么情況玩游戲而沒被媽媽訓斥?哪些情況能學進去?覺得最壞結果是什么?做哪些努力能讓結果變好?努力后最可能的結果是什么?
經過思考,小凱發生了積極的轉變,意識到偶爾走神也是正常的,確實玩游戲時間過長了,對媽媽也多了些理解。他決定利用居家相對更自由的時間,努力查漏補缺提高成績,相信結果不會太差。
不同的想法會導致不同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疫情背景下,青少年無力改變疫情,但可以改變自己的認知,改變對事件的態度和看法,以積極正向的認知引領情緒和行為。
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會影響認知、學習、記憶、辨析力和決策力等。消極情緒會使人頹喪無助,積極情緒會使人振奮有力量。
其實,我們在遇到挫折時,出現消極想法也有好處:會讓我們對現實有更準確的感知。但關鍵是,我們要有意識地覺察這些想法是否合理,及時反駁不合理的想法,從而激發出更積極的情緒和行動。
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征包括:絕對化要求(例如應該、必須等,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過分概括化(以偏概全)、糟糕至極(夸大事件的消極結果)。
通常情況下,消極想法是不正確的、扭曲的。我們可以嘗試以下“自我對話”進行反駁:
一旦養成了反駁消極想法的習慣,人會快樂很多。

疫情居家影響很大的一個方面是學習。除了要有積極情緒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有目標
確立明確的目標有助于我們調動自己的意志和力量,并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地努力。
目標設定要遵循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提出的SM A R T原則( 分別是具體性、可衡量、可達到、相關性、時限性)。如,“ 我要好好學英語”太寬泛了,要改為“ 我每天背20個單詞”這樣具體的目標。
目標不能太高不切實際,也不能太低沒有挑戰性:要制定跳一跳能夠得著的目標。我們可以將一個大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每次目標實現,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進而讓大腦前額葉更高效地工作。

保持專注
專注力是決定我們學習能力的重要砝碼。人在高度專注時,很容易進入忘我的境界,即使面對復雜的工作,也能夠全情投入,還不易感到疲憊。
要想專注,必須減少信息的干擾。學習時可以把電子產品收起來,調整消息通知為靜音模式,休息時再集中處理信息;養成整理書桌的好習慣,只保留必需的常用學習用品,減少意志力的無意義損耗。
還要保證充足睡眠。因為睡得好大腦才能轉得好,專注力和學習效率才能提升。

適度運動
運動不僅使人更健康,還能提高專注力、記憶力、反應速度和學習效率,讓人更快樂、更自信、更抗壓、更成功。
這是因為每次運動時,大腦都會立即提升神經遞質(例如讓人快樂的多巴胺、緩解疼痛和壓力的內啡肽)的水平,產生被科學家稱為“ 大腦肥料”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如果和家人朋友一起運動,它還能分泌讓人感受愛和溫情的催產素。
因此,我們要重視運動。居家時,可以選擇室內跳操等運動;其他時間,快走、跑步、游泳、爬山等都可以,只要你喜歡。當然,運動時,適度很重要,要考慮身體接受度。
享受當下
疫情給每個人都帶來了或多或少的壓力,嚴重的長期壓力甚至會損傷大腦。
“解壓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做沒有功利性的事。”疫情居家時,我們可以聽音樂、看娛樂節目,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做家務、聊趣事、訴煩惱。在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彼此滋養,收獲歸屬和愛的滿足。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說:“童年積存的正向情緒,是孩子未來遭遇挫折時可吃的老本。”其實不止是童年,任何時候積累的積極體驗都算數。
因疫情封控出現情緒波動,是正常現象。未來,在面對生活、學習、工作的重大調整時,也許依然會出現此類情緒。但我們要正視它,通過上述所提的理念和方法,進行刻意練習,真正從“知道”到“做到”!而且,“做到”
一旦成為自動化的反應模式,這種能力就可以遷移到其他方方面面,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