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厭體育課”而非“厭體育”現象是中學體育教學的一種當下表征,究其原因,教師的教法存在一定的板結化或卯不對榫的問題。研究認為,興趣與習慣是學生體育運動養成的阿基米德點。要實現這一任務,教師首先應該從教法上實現突破,秉持“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在教學設計和組織中實現體育教師的應有之責。
[關鍵詞]中學生;體育運動;興趣;習慣
“以興趣始,以毅力終”是對體育運動終身習慣養成的一種使然表達。然而,在實際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厭體育課”而非“厭體育”的現象時有發生。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教師要努力成為“四有好老師”,做好學生的“四個引路人”。中學生處于體育運動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中學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讓學生更好地參與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鍛煉習慣,既是體育教師的應有之責,也是當下之急需。
一、興趣:體育運動養成的始點
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影響已是老生常談。然而,如何正確理解并加以實施卻并不容易。這需要教師既要有耐心和學識,還能夠創新應用不同手段或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對于體育常常懷有矛盾的情感,“厭體育課”而非“厭體育”現象甚為常見。例如,有學生說,他們喜歡體育運動但不喜歡體育課,因為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如跳皮筋、踢毽子等都不能在體育課上開展。還有學生說,體育課有些枯燥和無聊,還不如把這些時間用來學習背書,爭取期末考個好成績,這樣爸媽也開心。可見,沉重的學業氛圍和板結化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壓抑了自己愛運動的天性。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這一階段運動習慣的養成對其身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然而,很多體育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偏向于模式單一的體育練習,未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動機。
“讓孩子走出教室,在操場上揮灑汗水”是所有體育教師的目標,但是如何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則需要諸多教學技巧和方法。例如,一方面,開展特色體育課,讓學生體驗多元的體育文化,培養學生的運動愛好與興趣,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設計體育游戲,讓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中尋回勇氣和信心,敢于正視內心的膽怯或恐懼,并且學會融入集體,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獲得歸屬感。總之,通過組織多樣化的趣味體育游戲,學生不僅可以強健體魄,助益文化課學習,更可以學會平衡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不斷發展健全人格。
二、習慣:體育運動養成的主線
日常教學統計發現,中長跑(如800米和1000米)是中學生最怕的運動項目。這一項目考察學生的耐力水平以及意志力,對許多中學生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要通過這一測試,需要學生養成鍛煉的習慣并長期堅持。在一次中學生體測過程中,一位體型微胖的學生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測試800米的時候,這位學生跑起來有一些吃力,但還是堅持緊跟前面同學,直到最后通過了測試。在得知自己不僅及格而且得到良好的成績后,她激動地流下了眼淚。事實上,這位學生在以前并不能順利完成800米中長跑,但是經過課上課下的堅持,長期認真地訓練,使得成績有了很大提升。可見,養成習慣并長期堅持下去,一定會取得成功。
但從教師角度來看,則仍然需要教學策略的引導。我國體育教學專家毛振明教授曾指出,運動項目有著自身的“興趣點”,有些運動項目的興趣點在前,如籃球、足球等運動項目,學生很快就能產生運動興趣;有些運動項目的興趣點在后,典型的例子是中長跑項目。這些運動項目往往剛接觸時比較枯燥,但堅持一定時間后才能發現其趣味,若采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如固定周期的安排方式),學生就會喜歡上這些項目,而一旦形成習慣就會相對穩定下來。因此,從教師角度來看,中長跑這樣的項目更應該注重循序漸漸的引導,更需做到潤物細無聲。由此可見,運動習慣的養成也要從運動項目自身的特點來進行設計。
三、教法:體育運動養成的教師之責
1.教育情懷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應首先富有教育情懷,這是教授學生最基本的前提。在我國確立的師范專業標準中,明確提出了“一踐三學會”的要求,踐行師德是成為合格教師的前提條件。應該說,無論出于何種理由,教育情懷中的教師職責最為關鍵,這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學生而言更是關鍵之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把“學生不會”視為學生的基本權利,耐心引導,循循善誘。因此,當學生缺乏體育運動興趣或習慣時,教師應首先從自身查找原因,而不是抱怨學生,更不應該放棄學生,否則即是體育工作的一種失職行為。
2.扎實學識
在這里,筆者認為扎實學識應包括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兩部分,它們一方面來自于先前的學科知識學習,另一方面來自于職后培訓和自我投入。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教師的職后培訓以及自我投入效果還不明顯,往往在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論以及”三字一話“等方面的知識儲備和功底不夠,教學科研能力更顯短板。為此,2017年10月提出的《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中提出了加強教學科研能力的相關要求,為新時代教師人才培養提供了依據。當然,筆者這里的科學研究并不是指教師一定要撰寫論文發表,發表了也不一定就代表從事科學研究,但這是教師不斷自我鉆研,實現知識動態成長的重要途徑。
總之,學生體育運動興趣和習慣的養成,教師應該首先考慮自身之責,其中教法是關鍵,是體育教師知識的創新應用,是體育教師對所教知識的綜合理解,是體育教師對專業知識的針對性設計。教師應以興趣和習慣培養為支點,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幫助學生“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教師也唯有不斷鉆研和秉承教育情懷,才能完成使命和角色,成為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湯凌燕,山東省壽光市文家中學教師,E-mail:2008beijingtly@163.com(山東濰坊,26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