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旭 陸宏亮
文章《青山不老》選入了部編版(五四制)新教材,寫了一個老人與惡劣的環境抗爭,在本沒有青山的地方創造出了青山,一個普通人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事跡。這篇文章的語言表現力很強,意味雋永,是學生學習寫作的范本;同時這篇文章閃爍著生死哲思,對人生價值的思考,能給學生提供精神的滋養。
一、語言之美
課文開篇用輕靈的語言,呈現了綠化荒山成果的全景圖。視角從窗內望向窗外,“參天”側重寫了楊柳的高,“全”強調面積的廣。“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一個新奇的比喻,寫出了人置身于綠色的海洋,耳邊是松濤陣陣,觸目是粼粼的波光。而且是用“盤腿”的姿態來遇見這漫山遍野的綠意盎然,這樣的姿態是很放松的,透過文字可以想象這有聲有色的畫面定能給人帶來心曠神怡之感。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如果說青山全景猶如潑墨寫意山水畫,那么綠樹特寫便是大氣磅礴的雕版畫。第5段用特寫鏡頭聚焦樹的形態。“勁”字典意是“堅強有力”,“挺”字典意是“硬而直”,“勁挺”寫其堅韌挺拔的姿態,“如臂如股”摹其形。“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一個“涌”字突顯山洪的勢不可擋,一個“埋”字體現樹面臨的滅頂之災,然而就在此絕境,“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勇敢”一詞體現樹面對困厄之境所體現的無所畏懼、大義凜然,“頂”這一動詞生動寫出了樹抵住山洪的姿態。寥寥數語,字字動情,這不僅僅是在寫樹,還是在寫人。
作者用舒緩之筆勾勒青山全景,用強勁之筆放大綠樹特寫。似乎也就預示了正是有一棵棵頑強不屈的樹才撐起了一塊輕靈、令人心曠神怡的綠洲。
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一切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
“肆虐”寫出了大風的任意而行,殘暴狠毒。“盤踞”常會讓人想到“龍盤虎踞”,在這個怪物盤踞的險惡之地,人類硬是要爭出一塊綠洲,可見難度之大。“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的景象和開頭綠意盎然的圖景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滄海桑田的變化,并非是云淡風輕就能改變的,而是血與火的較量下轉化的奇跡。
與險惡環境搏斗的竟是一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大環境的險惡與老頭的瘦小、普通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個量詞“塊”道出了晉西北大的環境仍然是荒蕪的,因為有了種樹老人,才在大的荒漠背景中有了一塊綠意,更顯綠洲的可貴。
大環境是險惡的,小環境是艱苦的。“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反復出現的“一”寫出了老人的寂寞、孤獨。“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飯,帶上干糧扛上鐵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是老人日常生活寫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是如此。“抓”這個動詞能看出老人對于自己的物質生活是非常的隨意,而“扛”體現出一種莊嚴感和厚重感,八十一歲的一個瘦小老頭扛著一把簡陋的工具綠化荒山。他肩上扛著的,不僅僅是鐵鍬,肩上扛的還是守住這片土地、保護家園的責任。文中有兩次羅列了數字,一次借村干部之口羅列了種樹老人創造的奇跡,另一次是寫參與種樹的人數和老人的年齡。
十五年啊,綠化了八條溝,造了七條防風林帶,三千七百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六十五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一組震撼的數字向我們展示了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而創造這些數據的卻是七位老人,七位耄耋老人,現已五人離世。一組是日漸增長的漂亮成績單,一組是日漸消亡的垂暮老人。看似只是輕描淡寫的數字羅列,實則數字背后讓人感慨,讓人垂淚。
“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里回來,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一個普通的八十一歲老人的生活常態是安享晚年,文中的老者也具備“享清福”的條件,但是“他不走”,“他不走”一個短句,寫出了老人的決絕和堅定。
作者對老人講的話著墨不多,一處僅僅寫了“他敲著旱煙鍋不緊不慢地說著”,面對自己創造的奇跡,老人是“不緊不慢地說著”而不是“慷慨陳詞”,至于他說了什么,作者沒有具體寫,而是側重他說的狀態,“不緊不慢”體現了老人的淡然,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種樹已成為了老人的生活日常。另外一處,也是唯一一處直接寫了老人說的話,“這樹根下的淤泥也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一個毫不起眼的感嘆詞“啊”卻飽含著老人對土的珍視和眷戀。
梁衡的語言很精致,體現為詞語類型的豐富多彩、句式長短的錯落有致、句法使用的靈活多變。季羨林先生認為梁衡屬于“經營派”,他的寫作可以說是“同每一詞搏斗”,“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幾乎處處都能見作者苦心經營,千錘百煉。作者寫作時細致入微,讀者閱讀時得體貼入微。梁衡的《青山不老》選入部編版新教材,為莘莘學子提供語言運用的范本,在反復咂摸品評中,感受作者的匠心獨運,學習、模仿、借鑒作者的遣詞造句,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哲理之美
文章的最后一句是理解文章內涵的關鍵鑰匙——“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一般的理解都是從淺層和深層兩方面入手。“青山”淺層指的是老人十五年堅持不懈種樹的成果——在本來沒有青山的地方創造了一片青山;“青山”深層次指的是老人甘于奉獻、執著、勇敢等精神如青山一樣充滿生機,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永遠不老。
但文章挖掘至此,總覺不夠。細細想來,還閃爍著更深層次的哲理光輝。
作者在試圖探尋生與死的哲學命題。“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誰能夠平靜地對待死亡?“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顯示著老人身體的衰老,日薄西山,但老人面對死亡卻顯示出一種淡然和坦然。也許就像陶淵明所說的“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把死亡看作回歸生命的本源,自然也就能視死如歸。老者通過將自己的生命注入青山的創造中,并以此超越生死的界限,生命在與死亡的對抗中勝出,永恒在與消逝的斗爭中獲勝。就像費希特說的:“在自然中,所有的死亡其實都是誕生,在逐漸消逝的過程中,生命的激烈活力立刻顯現。死亡并非結束,與之相反,在衰敗的隱晦之后,鮮活的生命生長綻放。生與死僅僅是生命與自身的爭斗,為了得以永久的日新月異。”
同時作者也在追問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的問題。《梁衡談散文》一文中寫道:“電視臺曾播過一個鏡頭,在大西北,記者與一個放羊娃對話:為什么放羊?為了賺錢。賺錢干什么?娶媳婦。娶媳婦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長大放羊。這是最簡單的人口再生產,物質再生產。這個娃很可愛,但他成不了經典。”課文中的老人選擇了種樹,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課上學生捕捉到了這點,說老人是個熱愛家鄉、造福百姓的人。那么熱愛家鄉、造福百姓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養豬,為什么老人要選擇種樹呢?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日之美者謂晴,人之美者謂倩,水之美者謂清,草之美者謂菁,心之美者謂情…… “青”是美好的,“青山”是美好的家園,老人選擇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青山,保護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老者完全可以換個活法,他可以進城享清福,他可以養豬致富發財……但他沒有,他知道自己更深層次的價值和更遠大的目標,“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蕓蕓眾生大多都只是停留在物質層面,大部分的人都只是歷史上的放羊娃。我們雖夠不到星辰,但可以仰望星空,古語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青山不老》中的老人正是思考其人生價值,將創造青山作為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他雖是個普通的山野老農,但其事跡精神亦可以和偉人比肩。
(200433 ?上海市復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