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興治
如何打破常規寫作,如何讓作文有新意,這是很多學生困惑的問題,本文從轉換敘述視角、轉換文章語言和轉換文章思路三個方面,結合實際來闡述作文有新意的途徑和方法。
一、引言
在營銷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案例,營銷公司對新人的入職考驗——向和尚推銷梳子,時間一周,一周后匯報推銷戰績。
幾乎所有的人都表示懷疑:把梳子賣給和尚?這怎么可能呢?許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但還是有甲、乙、丙三個人勇敢地接受了挑戰……一個星期的期限到了,三人回公司匯報各自銷售實踐成果:甲先生僅僅只賣出1把,乙先生賣出10把,丙先生居然賣出了1000把。同樣的條件,為什么結果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公司請他們談談各自的銷售經過。
甲先生說他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無數次和尚的臭罵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撓,終于感動了一個小和尚,買了1把梳子。
乙先生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風大,把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的頭發都吹亂了。他找到住持,說:“蓬頭垢面對佛是不敬的,應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頭。”住持認為有理。那廟共有10座香案,于是買下10把梳子。
丙先生來到一座頗富盛名、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剎,對方丈說:“凡來進香者,多有一顆虔誠之心,寶剎應有回贈,保佑平安吉祥,鼓勵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書法超群,可刻上‘積善梳三字,然后作為贈品。”方丈聽罷大喜,立刻買下1000把梳子。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甲始終把思維定在和尚上,所以不能成功;而乙稍微好一點,他想到了香客;丙呢,他想到香客來寺院朝拜,又想到了寺院,所以他成功了。
我引述這個案例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遇到問題我們不能一成不變地用老辦法,要轉換思路。
說到我們學生的作文上,就是要轉換思路,不走常規路,這樣你的文章就會與眾不同,煥然一新。
什么樣的作文是好作文呢?當然有很多的理解,但是一般情況下,符合下列要求應該是好作文:
1.角度巧妙;2.語言優美;3.寫法新穎;4.選
材別致;5.感情真摯;6.內容實在;7.個性鮮明;8.細節飽滿;9.想象豐富……
我們都不喜歡那些假大空、華而不實、模式化、套路化的“套話作文”,也不喜歡那些毫無亮點的作文和過于艱澀或深奧的作文。
我們還可以列出很多好作文的標準。
好作文的一些標準,我們仔細地想來,其實跟學生作文的思維緊密相關,我們的學生平時生活的圈子狹窄,就是學校與家庭之間,如果有再加上一些生活經歷,學生所積累的素材并不多,怎么能寫出好作文呢?如何通過轉換,將原來的舊酒裝進新瓶?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師要做的,要進行指導的。
二、轉換敘述視角
我們知道敘事作品都會有一個敘述的角度,稱之為敘述視角,那什么是敘述視角呢?敘述視角也稱敘述聚焦,是指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
第一種,“全知視角”,即敘述者(人物)比任何人物知道得都多,他全知全覺,而且可以不向讀者解釋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正如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理論》中所說:“他可以用第三人稱寫作,作一個‘全知全能的作家。這無疑是傳統的和‘自然的敘述模式。作者出現在他的作品的旁邊,就像一個演講者伴隨著幻燈片或紀錄片進行講解一樣。”這種“講解”可以超越一切,任何地方發生的任何事,甚至是同時發生的幾件事,他全都知曉。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只是被動地接受故事和講述。
還有一種敘述視角叫作“內視角”,敘述者(人物)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樣多,敘述者只借助某個人物的感覺和意識,從他的視覺、聽覺及感受的角度去傳達一切。敘述者不能像“全知全覺”那樣,提供人物自己尚未知的東西,也不能進行這樣或那樣的解說。由于敘述者進入故事和場景,一身二任,或講述親歷或轉敘見聞,其話語的可信性、親切性自然超過全知視角敘事,它多為現代小說所采用的原因也恰恰在這里。這種類型,法國結構主義批評家熱奈特取名為“內焦點敘事”。這種內視角包括主人公視角和見證人視角兩種。
第三種外視角,“外視角”。這種敘述視角是對“全知全能”視角的根本反駁,因為敘述者對其所敘述的一切不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得還要少,他像是一個對內情毫無所知的人,僅僅在人物的后面向讀者敘述人物的行為和語言,他無法解釋和說明人物任何隱蔽的和不隱蔽的一切。外視角最為突出的特點和優點是極富戲劇性和客觀演示性;敘事的直觀、生動使得作品表現出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我們學過的課文中,有很多采用不同的敘述視角來寫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敘述角度來寫文章,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精妙之處,呈現更為豐富的主旨。
譬如我們學過的文章《我的叔叔于勒》,小說以作品中的一個小孩的視角“我”(若瑟夫)來敘述故事,這種敘述是“內視角”角度,它的好處是有利于拉開適當的距離,為小說思想主題的展開留下空間,同時也有利于安排情節的曲折變化,避免多余的解釋說明。
若瑟夫眼中的菲利普夫婦,是貧窮的、他們驅趕于勒,又期盼于勒回來,最后見到于勒的時候,又是回避。面對叔叔,若瑟夫是同情、憐憫的。他對叔叔于勒的遭遇深表同情,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小說的主旨,是為了表現同情、理解和悲憫。
那么我們如果轉換視角,從菲利普夫婦的角度來寫這篇小說,我們看到的可能就是于勒的貧窮和回避,但是在若瑟夫的眼里,他既可以看到對小人物“于勒”的悲憫和同情,也可以看到菲利普夫婦的自私與虛偽。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于勒的角度來敘述這個故事,那么會怎樣呢?于勒眼中的菲利普可能就是虛偽、自私、冷漠的,而對若瑟夫卻是有著深深的親情的。這樣通過轉換敘述角度,我們看到的作品的主旨就會發生改變。
譬如《孔乙己》這篇小說,小說也是通過作品中的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的角度來敘述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給它轉換敘述角度,譬如用孔乙己的角度來敘述,也可以用酒店里的掌柜的角度來敘述,也可以用酒店里的一個酒客的角度來敘述。那樣,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形式了。
我們舉個學生常寫的作文為例,譬如寫《我的媽媽》,這樣的作文,不知有多少學生寫過,已經寫得爛熟了,可是怎么樣才能有新意呢?我們就可以試著轉換視角。
一般情況下,學生會采用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去敘述,但是我們可以轉換敘述角度,譬如寫爸爸眼里的媽媽、奶奶眼里的媽媽、朋友眼里的媽媽、閨蜜眼里的媽媽、同事眼里的媽媽,或者是領導眼里的媽媽……這樣的敘述,人物的形象就會更加立體豐滿。
再舉個例子,學生寫以校園生活為題材的作文,一般人都會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去敘寫,但是我們思考用校園里的一棵香樟樹、一塊黑板、一個水池甚至是校園經常飛來飛去的一只鳥兒的角度去敘寫,它的角度自然新穎別致。
由此我們得到一個啟示:通過轉換視角,將最平常的題材寫好,可以呈現出多樣化的內容。當然我們在轉換視角時,不能為了轉換視角而轉換視角,不能嘩眾取寵而刻意為之,轉換視角一定是為了更加突出文章的主旨。
大家知道2011年發生的小悅悅事件。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者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引發網友廣泛熱議。2011年10月31日,小悅悅經醫院搶救無效去世。
現在我們要表達路人的冷漠,采用什么視角來敘述這個故事好呢?
第一種,路人的視角。如果采用路人的視角來敘述,你將陷入兩難境地,因為你看見了,你為什么不去救?如果從“我”的視角來寫,來敘述這件事的經過,你將成為“路人19”。所以不適宜。
第二種,小草或小鳥的視角。如果采用當時剛好飛過的一只小鳥或者路邊的一棵小草來敘述這件事的經過,是否可以?當然可以,但是我們仔細想想,就會覺得這樣對一起嚴重的悲傷的事件,會顯得不夠嚴肅、不夠莊重。
那么,以什么樣的視角來寫是最好的呢?
如果我們用一個監控攝像頭來敘述這件事呢?其效果可能大可不一樣。
“我是一個監控攝像頭,是一個冷冰冰的機器,我沒有心,只會如實記錄整個過程:
…………
第一位路人……
第二位路人……
…………
我是一個監控攝像頭,是一個冷冰冰的機器,我沒有心。那些目睹現場的人,難道你們也跟我一樣沒有心嗎?”
采用監控攝像頭的視角來敘述這個事件,原原本本地還原當時的情景,就能引發更多的思考。通過轉換視角,比原先用“我”的視角或者用“小草、小鳥”的視角去敘述這件事,有力多了,作品的思想性也更為深刻 ,揭示的主旨也更引人深思。
三、轉換文章語言
優美的語言自然是好文章,但是我們學生的語言是樸實、平淡的,那么如何通過轉換語言獲得作文的成功呢?
我們先來看嚴歌苓的作品《潘妮》中的選段:
我見到的潘妮,應是它風韻猶存的徐娘年代。那時它身材勻稱,肥瘦適中,渾身毛發猶如紅銅顏色,隱綽著些許虎斑,一張臉尤其標致,深褐色大眼,在我剛進大門時,高冷地瞥我一下。它在樓梯扶手上端一面矮墻上坐著,地理位置高于我,社會地位似乎也高于那時還沒有綠卡的我。西方人覺得,女人若長一張貓咪的臉,一定是個漂亮女人,因而我想,潘妮的臉換到一個女人身上,肯定絕代。
讀完上述文字,我們覺得潘妮就是一位風華絕代的女人,但是沒想到的是潘妮是一只貓。作者用了大量的寫人的詞語,如“風韻猶存的徐娘”“身材勻稱”“肥瘦適中”“高冷”等,給人的感覺是在寫人。這樣的語言轉換,讀來讓人耳目一新。
同樣嚴歌苓在《張金鳳和李大龍》中這樣寫道:
張金鳳乖巧、漂亮,兩只烏溜溜的大眼睛,嫵媚而幽怨,一張嘴地包天,略有些顯貧賤,不過它安貧樂道,本分地做它的中華田園犬。之所以給它取名“金鳳”,并掛靠“張”家,圖姓氏大,旺它的小命。
張金鳳原來是一只狗,而且是一只“中華田園犬”,浩大的中華,寬廣無比,與“田園”的粗糙構成鮮明的對比。“乖巧”“漂亮”“貧賤”“安貧樂道”等詞語的運用,給人以一種別致的感覺,哪里是在寫狗,分明是寫人啊!
我們再來看一段嚴歌苓的文章:
麻花兒是一只漂亮的母雞,身材嬌小,頭翹尾翹,渾身沒有一塊多余的肉,極其緊湊干練,是一只喜鵲的線條。麻花兒最美的是它腦袋,頭頂一撮紅纓子,我姑且說它天生鳳冠。這點它自己知道,所以很會炫美,看你的時候,左邊那只眼瞥你一下,鳳冠一甩,再用右邊那只眼掃你一下。它不長不短的腿腳,走路步子玲瓏,很閨秀氣的,就那對翅膀長得出奇,上翹的翅尖,因此靜態的它就有些像鴛鴦。因為它兩只健碩而修長的翅膀,每天早上我們偷懶,直接把它從陽臺上放飛。這是它最開心的一刻,總是咯咯咯歡叫著滑翔,盡量延長落地前的時間,享受由地禽升格為飛禽的錯覺。麻花兒是只地道的母雞,能生會養,一年只有兩季,下蛋季和抱窩季。下蛋季的它每天下蛋,準時在下午三四點鐘臨盆。下蛋前它不管瘋得多遠都會急忙忙回家,咯咯咯地一步步跳上樓梯,顧媽聽見它叫聲就開門,它早已經給蛋憋成大紅臉,進門便直奔西陽臺上的草窩,一會兒工夫整個樓都能聽見它報喜:咯咯噠,下完啦!咯咯咯咯噠!下蛋季一過,麻花兒就鬧著抱窩,兩只翅膀垂下來,翅尖拖地,用完全不同的一種聲音叫,聽上去是“咕……嗚……咕……嗚……”,有點像偶然落在窗臺上的鴿子。……那時十一歲的我,覺得鬧抱窩的麻花兒有點可憐,想做母親,可又沒有準生證,著床的蛋也都落進了我們的肚子:隨便它下多少蛋,都被我們急不可待地一只只地吃掉。(嚴歌苓《麻花兒》)
文中的“麻花兒”是只母雞,作者把它的活靈活現,特別是一些詞語的運用,譬如“閨秀”“臨盆”“瘋”“憋成大紅臉”“準生證”等,完全是把它當作人來寫,這樣的語言轉換,給讀者帶來全新的感受。
魯迅先生在他的《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采用大詞小用的手段來寫,別有一番風味。“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里連續用了“霹靂”“震悚”“敬意”“偉大”“神力”這樣的詞語,這些詞語分量很重,是所謂的“大詞”,是專門用在某些莊重的場合,用在某些大人物或者特異人物身上的,而現在用在這樣一件小事(無非是買了一本書)、這樣的一個小人物(鄉村農婦,保姆)這里,這樣的大詞小用,就是通過轉換語言,來突出阿長的對我的關心以及我對阿長的敬愛之情。
語言的轉換能使文章增加新意,我們在寫作時,為了達到語言的創新,其中轉換語言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四、轉換文章思路
寫文章其實是培養語言思維能力,我們很多學生在寫作時,被舊的框架所束縛,跳不出來,長期下去,文章的思路就會局限于一套老的方法、老的思路,文章就不會有新意。
寫出新意,就要對所看到的問題轉換思路,從不同的角度或者是反方向去思考,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會有新意。
我們要經常反問自己,譬如俗話說“船到橋頭自然直”,船到橋頭一定會直嗎?不一定。如果這條船很大,掌舵的人不顧船的方向,任憑它漂浮,它能自然地直嗎?
“班門弄斧”的意思人人皆知,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作“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我們認為在班門前弄斧頭是一種可笑的行為,但是我們反過來思考,敢于在魯班門前弄斧頭,需要多大的膽量啊!這說明一個問題,那個敢于在班門前弄斧頭的人,他敢于向專家挑戰,敢于向權威挑戰,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和膽量,如果他沒有兩下子,沒有一定的本領,敢于在魯班門前弄斧頭嗎?所以“班門弄斧”的人是值得尊敬的,這就是所謂的思路的轉換。
轉換文章的寫作思路,有利于打開格局,不再局限于現成的框架。在寫作中,如果敢于轉換思路,那么文章就會有新意。
譬如有學生寫《我的爸爸》,平常的人都會寫爸爸如何愛我、關心我。但是有人卻從“爸爸從不關心我,遇到所有的事都是叫我自己解決,就是遇到難題了,他也只是在一旁觀看”的角度來寫,寫出了一個不一樣的父親。
我們常說思維決定文章的深度,要想文章有深度,就要轉換思路,用非常的思路去想去寫。
轉換,就意味著將原先的思維打破,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用在寫作中,轉換視角、語言和思路后,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15166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龍觀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