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越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農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深刻革命,其內涵可以理解為完善農村污染治理體系和各產業生態化發展體系,提升農村污染治理水平,建設生態宜居農村環境。本文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為切入點,剖析當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困境,并提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以期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村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協同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意義;路徑
“十四五”時期,我國“三農”工作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重要時代機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如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農村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在當前時期顯得尤為迫切。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與生活質量的關鍵途徑,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保障,在推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以及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等環節上發揮著關鍵作用。
(一)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唯有做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才能推動產業生態化轉型,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通過鄉村產業振興建立農村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以及消費模式,促進產業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間的良性循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同時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能夠科學有效地將自然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農村產業縱向延伸,多渠道帶動農民增收。
(二)促進城鄉融合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使得農村與城市發展格局差異化明顯,嚴重制約了國家現代化進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好“三農”問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過程,其本質是要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鄉村振興戰略包含了農村經濟、教育、環保、醫療、交通等多方面的政策惠利,以鄉村振興戰略為重要抓手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助于提高農村農業生產能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改革,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促進城鄉發展平衡。同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農村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有助于農村地區吸納投資、留住人才。
(三)實現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遵循綠色發展、循環發展與低碳發展的內在要求,充分彰顯了新時代農村的生態文化取向。現階段要加快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就必須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重要抓手,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穩步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打造生態宜居環境。通過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科學認識和把握美麗鄉村建設與經濟發展間的辯證關系,在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打造優勢產業、發展鄉土文化,從而助力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融合,賦予農村地區新活力。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困境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加快,國家制定了諸多政策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邁向新臺階。但由于農村部分地區結構性、根源性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欠賬較多,我國農村部分地區及行業生態環境問題仍然嚴重,生態文明建設仍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
在城市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的情況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農村生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生態環境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解決,勢必影響農村生態文化建設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當下,我國農村環境正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破壞和生態退化現象。如傳統農業對化肥、農藥的濫用,在引起土壤板結和農藥化肥殘留的同時,也可能在地表徑流等過程的帶動下引起水體富營養化。農業生產中,塑料農膜的大范圍使用、秸稈的焚燒等行為也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部分地區大量工業開始向農村轉移,而工業生產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噪聲、固體廢物等也對農村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
(二)粗放型農業發展方式未能根本扭轉
傳統的粗放型農業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為農業生產發展取得一定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和過量消耗。受長期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我國農業資源面臨嚴峻挑戰,農業生產用地用水受到工業化、城鎮化的擠占,農田灌溉用水、化肥農藥有效利用率低,耕地也面臨質量下降等問題。農業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在導致資源消耗的同時,也影響著農業生產力的穩定增長,阻礙著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亟需得到扭轉。
(三)農村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政策實施,國家在農村地區投入了大量資金與設施用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農村部分地區仍面臨環保基礎設施及農業農村現代化設施不完善的問題,且存在大量陳舊設施,嚴重影響農業生產效率。目前我國農村仍有部分地區沒有垃圾集中收集系統、污水收集處理管網,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依然存在。農村環境問題治理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過程中,離不開各類基礎設施的輔助,必須優化完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才能有效應對農村生產生活問題,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基礎保障。
(四)農村環境保護制度體系不夠完善
長期以來,農村地區一直面臨著環境保護制度體系不完善的問題。一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法律體系不健全。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數量少,且各地區缺少因地制宜的農村環境保護政策。二是各級監管體系發揮效能有待提高。由于政府各部門職責缺乏有效銜接與協調機制,因而監管機制作用未得到很好發揮。同時受基層人力與財力等方面限制,在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也面臨著監督力量欠缺的問題。
(五)農村居民生態文明意識比較淡薄
由于一些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短缺、觀念滯后等,農村居民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導致他們的生態環保理念淡薄,環境保護法治觀念缺乏,因而無法充分理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也無法深刻認識到農村環境治理和保護的重要性,對環境污染行為缺乏自我約束。農村居民生態文明意識淡薄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參與度較低,從而出現了如毀林開荒、濫采亂挖、廢水亂排等一味追求產量而忽視環境保護重要性、選擇短期利益而忽視了農村地區經濟長遠發展的現象。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一)深入開展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治理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嚴重阻礙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進度,因此必須深入開展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治理。一是加大對農村工、農、畜禽養殖等行業的污染防治。繼續深入實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年)》,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加強對農膜的使用指導及回收處理,加強對農村工礦業廢水排放監管并嚴格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二是搞好農村生活污染整治。加強對農村生活污水的集約化收集處理,積極開展黑臭水體治理工程,深入實施“廁所革命”,在增加農村公廁基礎上提高對公廁衛生質量的管理,加強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及轉運處理,提升村容村貌。
(二)積極發展農村生態產業
不同地區可立足自身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走各有所長、獨具特色的生態產業振興之路。一是傳統粗放型農業生產模式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模式轉型。通過構建農業綠色發展體系,建立耕地休耕輪作制度,推廣節水品種、噴灌滴灌技術,優化畜禽養殖區域布局,推進畜禽糞污、秸稈資源化利用以及推廣有機肥料和生物農藥應用等措施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二是根據農村資源以及環境的現狀,以農村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為載體,深入挖掘有價值、有潛力的資源,打造特色小鎮、生態文化村等特色項目,創建生態旅游品牌,開展休閑觀光活動,開發農村特色生態產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動農旅產業創新協同發展,豐富農村新經濟業態。
(三)加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支持力度
各地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戰略位置,加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支持力度,補齊農村發展短板。一是建立健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對農村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問題建立法律體系,積極推動農村地區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著力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二是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立農村基礎設施投入與管理機制,針對當前農村環保基礎設施薄弱、環保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政府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建立農村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完善農村地區公共服務體系。
(四)提高農村居民生態文明意識
要堅持常態化、系統化開展農村居民生態文明意識教育,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生態文明意識。一是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帶領作用,通過開展農業知識講座、農業耕作技術指導、綠色防控技術推廣等多種形式,促進農村居民樹立先進農業發展理念,從源頭控制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從而實現綠色化生產生活方式。二是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宣傳,增強居民環境保護法律意識,建立環境保護激勵機制,激發居民參與環保工作的積極性,促使居民自覺減少農藥化肥濫用、隨意焚燒秸稈、亂排廢水等行為,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
四、結語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開展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樹立生態優先、綠色可持續的生態文明理念,摒棄傳統粗放式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在積極開展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和加強農村居民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基礎上,打造生態宜居的農村環境,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參考文獻:
[1]翟羽帆,樂小芳,彭云. 在生態文明引領下推動鄉村振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12-07(008).
[2]落志筠.鄉村生態振興及其法治保障[J].貴州民族研究,2020,41(1):6.
[3]池澤新,黃敏,趙海婷.美麗鄉村建設:理論依據和現實條件——以江西省為例[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5,14(1):7.
[4]黃祖輝.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J].農業知識,2019(09):4-7.
[5]孫金龍、黃潤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2-01-07(17).
[6]姜文來.加快構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N].中國環境報,2021-01-06(3).
[7]梁卓,陳超,李娟,等.大城市郊區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0,027(001):64-67.
[8]段曉亮,王慧敏.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困境與對策[J].農業經濟,2022(04):62-63.
[9]王昶,王力,曾明,等.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現狀分析和對策探究[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 2022, 39(2):10.
[10]齊杰.論生態文明建設法律保障體系的構建[J].法制博覽,2016(28):192+191.
[11]顏奇英,王國聘.鄉村生態振興的實然之境與應然之策——基于江蘇美麗鄉村建設的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21,49(23):8-14.
[12]袁俊英.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J].農家參謀,2022(08):4-6.
[13]王佳佳.生態文明視域下的我國新農村生態建設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 2014.
(作者單位: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生態系統服務、鄉村生態振興)
[責任編輯: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