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曄 張建英



在山西省晉中市大白村,熟悉郝子平的人會說,他身上有股子拼勁。 2014年,郝子平的家庭農場開張。目前,農場經營土地面積200余畝,集新技術、新品種、種植新模式示范推廣于一體。無論是種玉米,還是種“彩虹”西瓜,郝子平走的都是技術路線。“現在就想著把種植技術傳給更多人,讓大家和我一樣,靠技術過上好日子。”
示范推廣玉米割苗技術
說到科學化管理,郝子平感觸頗多,雖然以前也種植玉米,但對于玉米新技術的應用并沒有太多關注。為了促進玉米增產增收,他多方學習,積極參加太谷區農廣校組織的農作物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精準測土配方施肥及水肥一體化新技術培訓等。
2018年5月,太谷區農機部門首次引入了玉米割苗增產技術,由于郝子平種植技術過硬,在子平農場進行了玉米割苗增產技術及作業機具試驗推廣。“割苗技術就是當玉米生長到5-6片葉時,使用專門機器將玉米莖桿3-5厘米以上部分切割,保留兩片子葉,就是通過割苗人為控制玉米的地上部分生長,促進根系生長,達到‘控上促下的效果。”郝子平介紹。
同年9月,圍繞畝產量、莖稈長粗比、近地節間長、株高、結穗高度及根長六個方面,郝子平在割苗試驗點開展數據測量和記錄,并收集樣本果穗。他對收集的樣本玉米果穗開展行數和行顆粒數、百粒重等方面的數據測量和記錄。
“玉米割苗增產技術可在既不增加水肥,也不增加勞動力的情況下,實現玉米抗旱、抗倒伏,減少病蟲害、禿尖、空稈、分蘗,達到增產10%-30%的目標。”郝子平說。通過試驗,玉米畝增產15%左右,割苗增產技術達到了預期效果,推廣實施后將有力地促進玉米增產,為全縣玉米生產高質高效地推進找到了新路子。2020年太谷區示范推廣該技術4000余畝,并在子平農場組織召開了晉中市現場推廣觀摩會。“今年農場試驗玉米品種50個,主推技術包括玉米機械割苗、莖穗兼收、包膜打孔、水肥一體化節水微噴技術等。割苗技術的應用推廣,顛覆了人們對傳統玉米種植的認識。”郝子平自豪地說。
重新擦亮“太谷西瓜”品牌
眼下,子平農場10個大棚里的“彩虹”西瓜已經出落得圓潤飽滿,瓜吊在繩上,一排排小西瓜個頭勻稱,每個瓜約1.5公斤至2公斤,每公斤售價20元,引來一批游客搶先采摘嘗鮮。
“之所以稱其為‘彩虹瓜,奧秘在瓜瓤。瓜瓤顏色特別,紅橙、乳黃相間似彩虹而得名。‘天上蟠桃宴,人間彩虹瓜就是人們對彩虹西瓜的絕美贊譽。”郝子平一邊介紹一邊摘瓜,把游客迎到條桌前,手起刀落,西瓜脆聲裂開,鮮黃的瓜瓤很快變幻出粉紅、橙紅、橘黃的色彩。皮薄如紙、瓤美如花、甘味多汁的特點一下子把游客的味蕾征服了:“汁水多,特別甜,還有股冰激凌味兒。”
在大棚里,一位游客剛剛上手一彈,只聽西瓜“嘭”的一聲裂開了,引得大家笑稱“碰瓷瓜”。“這種西瓜嬌氣的很!瓜皮太薄,不能用那種敲打的方式來判斷瓜熟沒熟,只能通過人工授粉控制時間,按生長時間來決定什么時候采摘。”郝子平介紹,“彩虹”西瓜長到拳頭那么大時,遇到急冷急熱的天氣就會裂開。此外,“彩虹”西瓜從授粉到成熟大約32至38天,生長周期較普通品種要短。
雖然“太谷西瓜”已有 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以清爽味美而享譽全國,大白村更是素有“三晉瓜鄉”的美譽。由于品種單一、西瓜重茬技術問題和缺乏技術及人才,失去外銷競爭力,曾經優良的“太谷西瓜”品牌被蒙上了一層銹漬。為了更新品種,解決重茬問題,讓西瓜產業走上正規化道路,一直愛琢磨的郝子平,致力于西瓜的種植和改進,他開始大膽試驗。
2019年,郝子平開始引進“彩虹”西瓜品種,在自己的承包地里專門劃出一塊沙土性質的苗圃地作試驗田,用來試種新品種。沙土滲水性比一般土壤要快,再對“彩虹”西瓜通過微生物菌劑調理,基本解決了西瓜重茬問題,這讓郝子平心中松了口氣。同時,郝子平加大農家肥、生物肥和有機肥的用量,使西瓜在出苗期就能有充足的營養。西瓜生長階段,他每天都要去拱棚里查看、記錄,雖然農場裝備了自動化水肥一體設施,但他還是要親自動手調整,“試驗期間,不能僅僅依靠書本和專家指導。”每一個環節,他都要精心“伺候”。“你看,這個品種的西瓜就比原產地的個頭要大,說明它適合在這里種植;這個品種有腐爛現象,說明不適宜推廣……”聊起“彩虹”西瓜,郝子平眼中閃著自信的光。
同年試驗成功,郝子平進行了小面積推廣;2020年在同塊土地上繼續種植“彩虹”西瓜,并總結出一套種植技術,帶動周邊農戶開始種植彩虹西瓜。在一個記錄本上,留存著不少郝子平手繪的西瓜種植技術要點,修剪叉枝、控制溫度、吊瓜受光……一項項精準記錄,成為當地瓜農的種植手冊。
這兩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農場的“彩虹”西瓜種植基地由原來3個大棚發展到現在的16個大棚,通過發展特色種植,帶動周邊上百名村民致富。2021年晉中市太谷區農業托管研討會暨小白鄉第五屆西瓜節在子平農場舉辦,吸引了不少游客在西瓜大棚享受采摘樂趣,“彩虹”西瓜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引擎。不僅如此,郝子平還種植了豇豆、西紅柿、辣椒等農產品,農場走出了一條集生態采摘、民俗文化、美學體驗于一體的發展新路子。
托管讓農民得實惠
多年的土地耕作經驗,再加上精通農機作業,郝子平深知如何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并且幫別人也能從土地上獲得最大收益。
眼看著農村空心化嚴重,留守村里的人年齡偏大,體力跟不上。2018年,郝子平牽頭聯合11個農機大戶開展土地托管經營,對本村4000余畝土地進行了統一托管。他們在托管過程中,實行統一簽訂作業合同、統一購買農資、統一調配機具、統一作業標準、統一收費價格,通過“五統一”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讓農民得到了實惠。“購買的旋轉刀、燃油、種子、肥料、農藥等,比市場零售價低10%-15%,我們把節省的利潤平分給農機戶與農戶,這樣一畝地至少為農戶節約100元左右的成本。”郝子平不僅降低生產成本,還把先進的技術、優良的品種應用到生產中,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用量,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戶增收、農業增效。2019年,郝子平對本村及周邊村15名農機手進行整合,成立了大白土地托管服務社。2021年統一托管土地1萬余畝。
晉中市勞動模范、山西省職業農民高級技能證、晉中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等榮譽接踵而至;農場也先后獲得太谷區“先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省級家庭農場示范農場等榮譽稱號。2020年7月,郝子平修完了山西省農廣校中專課程,主修糧食作物專業。目前,他正學習區農廣校開設的高素質農民培育課程,“干一行,愛一行,把一行做到極致,這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
(作者單位:1.山西省太谷區農業農村局
2.山西省晉中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