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媛 於 佳
教師的家園溝通勝任力與教師的性格和專業性息息相關。家園溝通勝任力主要是指幼兒教師在與家長進行溝通時所表達出來的具有深層次以及內涵的個性特點。在幼兒教師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良好的溝通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家長與幼兒教師的距離,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兒教師的教學水平,還能進一步促進幼兒教師職業素養的成長。
一、勝任力的定義
勝任力簡單地說就是,個體能出色地完成某一項任務,同時具備動機以及價值觀、特征等個人特征。當時勝任力落實到某個人或者某個事情時,可以根據勝任任務的個體中提取具有價值以及具有說服力的數據。幼兒階段的教師以及校長都是教育領域勝任力研究的熱點,根據實際調查,我國大部分的幼兒教師的勝任力研究不夠透徹以及全面。基于此,本文針對幼兒教師勝任力展開深入分析并研究,進一步推動幼兒教師勝任力的研究程度,從而提升幼兒教師的自我認知能力,以及家園溝通效率。
二、研究方法
通過對家長訪談形式對幼兒園家園溝通勝任力進行全面的調查,在調查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校標應由幼兒園校長提名,選取十名幼兒教師作為訪談過程中的樣本,其中五名家園溝通情況較差的幼兒教師作為普通組訪談的對象,五名溝通情況較好的幼兒教師作為優秀組的訪談對象。訪談內容是教師在溝通過程中的想法、做法以及溝通的結果。十名幼兒教師訪談時間控制在一小時內,訪談的文本記錄字數控制在一萬字以內,這樣才能符合勝任特征研究的標準。通過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更加全面的處理以及分析,同時將兩組的數據進行對比。第二,勝任力研究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勝任力特征編碼。因此,成立專業的編碼小組,對十名幼兒教師進行編碼以及打分。第三,向十名幼兒教師介紹《幼兒園教師溝通勝任力行為檢測表》中的內容,并調查幼兒教師覺得最重要的勝任特征,保存會議結果并記錄。第四, 應用SPSS18.0軟件,對幼兒教師的訪談記錄進行全面分析,同時總結兩組教師勝任力特征中存在的差異。
三、勝任力的兩種研究模式
(一)美國的勝任力研究模式
美國管理者的勝任力主要是管理者在工作當中的表現優秀、一般與不合格三種模式,并且表現得形式也是由知識與技能方面來決定的。優秀的能力以及行為在管理當中所占據的比例相對較少,但同時也決定了工作的成效性。其中主要表現了勝任力,但同時勝任力的研究也恰恰是管理者的行為以及表現力,將這樣的行為定義成管理者優秀的標準,在美國勝任力的研究上被稱之為卓越的模式。
(二)英國的勝任力研究模式
在20世紀80年代,英國的教育模式結合美國的模式進行了管理者的進一步研究,主要分為管理者本身的特質,主要包含了管理者的綜合能力、發展意識預計領導能力。80年代中期左右,英國將自身與美國的模式進行了研究匯總,并且將模式與職業標準之間進行相互結合,從而發展成為具有自身特色的英國模式。在80年代末期,英格蘭校長對學校管理者的勝任力進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將勝任力進行了分割,分成為政策管理、學習管理以及人員管理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實時的監測,并對每項勝任力的基本要素進行了具體化的規定。
四、結果與分析
幼兒教師家園溝通勝任力特征:從法律法規、專業知識、規章制度、語言管理、環境控制、尊重他人、責任心等各個方面對兩組幼兒教師進行勝任力的特征評分。兩組教師詞語表達、建設性反饋以及交互管理等勝任力特征出現的頻率較高,平均次數在50次以上,由此可看出,兩組教師運用以上勝任力的次數較多。將兩組教師的勝任力特征進行檢驗,由結果可知,績優組教師與普通組教師在詞語表達、認同度、建設反饋、自信、傾聽、主動、交互管理、移情、責任心和專業十項上有明顯差異(p<0.01)。
五、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具有片面性
總的來說,幼兒教師向家長所反饋的幼兒信息,無非幼兒在園內是否遵守紀律、是否聽話等片面的評價。根據大數據表明:在現實生活中,家長與幼兒教師之間的溝通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比較突出的是幼兒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占比大于幼兒與幼兒、家長之間的互動,大部分的幼兒園班級比較大,班級中的幼兒人數比較多,幼兒教師無法及時針對幼兒的個性心理進行更深入的了解,為家長所反饋的信息也都是一些片面的信息。
(二)幼兒教師的溝通方式缺乏技巧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幼兒教育也在不斷改革。尤其是2010年,國家前前后后頒布了多項重要文件,明確了幼兒教育的任務,加強了幼兒教育的地位。在此環境下,國家大量的專業幼兒教師投入教育的改革過程中。此外,國家還提供了相當雄厚的資金支持,這些條件都是為了更好地構建幼兒園家園的協同育人機制。但是,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大部分幼兒教師并沒有充分掌握正確的溝通技巧,進而導致幼兒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不夠密切。對此,幼兒園當前最重要的教育任務就是提高幼兒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效率。
六、幼兒教師家園溝通勝任力提高的有效措施
(一)以幼兒為中心,重視家園共育
幼兒年紀尚小,未能能從實際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習知識并且吸收知識。因此,幼兒教師在進行幼兒教育時應秉承以人為本、以幼兒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依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將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進行融合,協同合作,進一步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幼兒教師在教育幼兒時,應更新自己的思想,與時俱進,符合當前新課改的要求,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基于此,幼兒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應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將幼兒在園中的實際情況告知家長,并指導家長教育孩子,進行協同教育,進一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在平時工作中也應重視對幼兒潛力的激發,讓幼兒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將幼兒出現的問題向家長反饋,并在此基礎上,應用一些有效的技巧,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以及認知水平。大部分的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對此,幼兒教師應一步一步指導家長教育幼兒,更新家長傳統的教育理念,讓家長不再應用傳統的教育方式,而是以孩子更愿意接受的教學方式,通過客觀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過程。幼兒教師應重視家園合力的重要性,并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更新以及完善教育手段,從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二)相互尊重,站在對方角度思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幼兒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是學習中的主體,處于中心位置,幼兒教師與家長都是幼兒的引導者,相互之間應給予一定的尊重,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教師進行家園溝通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家長,應用多樣式的教學方法讓家長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與教師多溝通,多交流。目前,大部分的家長對幼兒的家庭教育缺乏一定的理解,因此,幼兒教師應從客觀條件出發,換位思考,理解家長的愛子心切,秉心交流,巧妙回應家長對幼兒教育過程中的抱怨,用恰當的教學方式以及真誠的態度獲得家長的信任,讓家長配合幼兒教師進行家庭教育。在幼兒園教學的過程中,幼兒教師務必提高自身在家園中的溝通勝任力,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在與家長進行交流時,應做到細心、耐心,尊重家長,從客觀的角度出發,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達到幼兒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搭建家園溝通平臺,進一步促進幼兒發展
幼兒階段的教育工作是非常繁雜并且重要的,因此,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幼兒教師為幼兒提供專業化的指導,還需要家長對幼兒進行教育,二者缺一不可,這樣才能為幼兒構建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進一步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對此,幼兒教師應重視家園的合作教育,從而有效提升幼兒的教育質量,同時將家長與幼兒教師的教育力量合二為一,使雙方的教育效果發揮到最大,進一步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對此,幼兒教師在教育幼兒時應重視家庭教育對幼兒帶來的影響,通過引導家長對幼兒進行恰當的家庭教育,達到家校合一、家園共育的最終目的。
(四)通過新媒體技術創建學習型家庭環境
因材施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比如種花,應先明白花的實際情況再進行施肥、澆水。教育人也是一樣,應根據幼兒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同時應讓家長與孩子一同學習,增加彼此之間的互動,了解孩子的特點,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給孩子創建一個學習型的家庭環境。舉例來說,花花由于剛剛進入幼兒園,常常因為教師的批評而感覺到教師很嚴厲,也很抵抗教師,更是對教師的言語聽不進去。因此,家長就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指導。學校可以創建家庭教育網絡課程,建立微課課程,并對出現問題的幼兒進行正確指導。創建新媒體的學習型家庭可以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家庭中的情況,有效促進幼兒與家長共同學習,從而實現因材施教。
(五)與家長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
幼兒教師應與家長進行及時溝通,將幼兒在幼兒園中的行為告知家長,獲取家長的信任,拉近家長與幼兒教師的距離,緩解雙方之間的關系。在幼兒園中,幼兒教師應細心關注每一個幼兒,了解幼兒的個性特點以及生活習慣,用專業的知識分析幼兒園中幼兒的行為,并結合幼兒的個人習慣,滿足幼兒的需求。當與家長溝通時,幼兒教師應用真誠的態度緩解雙方之間的關系,獲取家長的信任,從而提高勝任力,為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大部分幼兒園都會配置三名幼兒教師,分別為主班導、副班導以及保育員教師,三名幼兒教師各執其職、分工明確,仔細觀察幼兒在幼兒園的各個區域中的行為,保障幼兒在幼兒園中的安全。當幼兒在幼兒園中發生了意外,幼兒教師務必在第一時間了解事情的發展起因,并及時向家長反饋,做好溝通,從而得到家長的信任。
(六)提升職業素養,獲得家長的認可
在幼兒階段,幼兒教師應將家園活動的意義充分發揮出來,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家長,獲得家長的認可。每一名幼兒教師在上崗前,都具備了非常全面的幼兒理論知識,對此,幼兒教師在教育幼兒的過程中應將理論知識與幼兒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針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分析,將幼兒教育理念融入家園溝通,積極體現自身的專業知識以及職業素養,從而贏得家長的認可。基于此,幼兒教師應珍惜與家長見面的機會。平時的教學工作,其內容比較繁雜,面對家長對幼兒的反饋,幼兒教師應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主動傾聽家長的訴求,讓家長感受到尊重,為家長分析問題,并提出專業以及針對性的建議,解決家長在教育中遇到的難題。對此,幼兒教師應學習基本的心理學知識以及教育學知識,在理論學習中提高自身的溝通技巧。與此同時,幼兒教師應重視家園溝通過程中的理論知識,再結合自己平時人際交往的經驗,與家長進行有效、良好的溝通,從而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緩解關系。同時,幼兒教師還應規范自身言行,為幼兒以及家長做好模范作用,為幼兒樹立榜樣目標,成為幼兒成長道路中的引路人,為幼兒指明未來的方向,有效落實“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育理念;必須時時刻刻規范自身言行,樹立良好的行為楷模,從而提升自己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與其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
(七)通過溝通勝任力模式對在職教師能力進行測評
家園溝通勝任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在工作當中所表現的行為。學校以及教師應當重視教師溝通勝任力的提升,從而有效完善幼兒園與家庭兩者之間的互利關系,促進幼兒健康成長。首先,幼兒教師在保障幼兒活動安全的同時,要細心地觀察幼兒,給予幼兒正確的指導;其次,幼兒教師作為幼兒游戲的“合作者”,要對那些年級尚小、動手能力差的幼兒提供幫助;最后,幼兒教師又是一名“活動評委”,要針對每個幼兒的表現進行投票,并選出表現最好,票數最高的十名幼兒評為“我是優秀小學生”,進而對其進行鼓勵。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幼兒的自律性,也會激發幼兒對一日活動的興趣,讓幼兒在真正意義上的一日活動中得到持續發展。
(八)教師與幼兒建立有效的溝通方式
在與3-6歲的幼兒交流時,幼兒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幼兒產生親近感,與幼兒建立有效的溝通。教師可以使用一些夸張的表現方法,使幼兒感受到教師的和藹可親,防止幼兒對教師產生畏懼心理。同時,在與幼兒溝通時,時刻注意自己的語速,表達意思言簡意賅,不宜過長,不能使用思維邏輯復雜的語句。也要鼓勵幼兒善于表達自己,使幼兒和教師可以產生有效的溝通。幼兒的表達能力直接影響了口語的能力,豐富的詞匯量會讓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提升。幼兒教師要充分利用語言教學的一些活動,與幼兒進行有效的溝通。
總的來說,不管幼兒教師采取什么樣的溝通技巧,都是為了幼兒可以在幼兒園中更好地成長。幼兒教師與家長之間的相互溝通,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幼兒可以進步。因此,及時與家長溝通也成了幼兒教師重要的工作之一。只有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才能讓家長更好地支持幼兒教師的工作。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