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很多人為婚姻賦予定義,可以用小動物過河做比喻:身高如長頸鹿一般認為過河很簡單,比吃飯睡覺還簡單,不費吹灰之力;體積如小老鼠一般過河就變成了冒險,歷經千辛萬苦才能勉強渡過,好不容易到了河的對岸,還要檢查一遍自己是否完整,衡量利弊。
親密關系既美好又恐怖,它可以帶我們到達人生巔峰,也可以讓我們墜入無底深淵;它能讓我們乘著愛的翅膀飛上藍天,也能將我們拋入泥潭。
對于個體而言,家人由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愛人組成。其中只有愛人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也就是說相對比其他關系,維護的成本更高,需要的包容度更大。
擁有好的親密關系和一個人的外貌、能力、財富、出身沒有太大關系,到底什么因素才會讓一個人擁有親密關系,從內心成為沒有血緣關系的“一家人”而不是單純地需要法律制約呢?我認為可以歸納為三點。
曾經看過一段街頭采訪,記者問女士,如果可以,你愿意讓愛人替你經歷生育的痛嗎?她說,不會,因為他也沒有讓我承擔過養家的苦。
很多人認為維護婚姻最基礎的因素是兩個人碰撞出愛情的火花;是經常制造浪漫;是有錢一起花……愛情固然美好,固然是婚姻中很重要的元素,然而只有愛情的婚姻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愛情中融入親情、感恩,才可以在婚姻的長跑中堅持到終點。
彼此眼中看得到對方的付出,包容對方的缺點,每次因為摩擦而有負面情緒產生的時候,想象一下對方的優點和長處,當嘗試著包容對方的時候,計較就會變少,生活中的瑣碎也就不足為慮了。
比如,有的人在結婚前喜歡對方性格開朗、陽光,有上進心,婚后卻不愿面對公婆的節儉,丈夫出身的貧寒,時常抱怨雙方價值觀不符。時間長了還會產生不平衡的心態,認為自己下嫁,對方的優點變成理所應當,缺點就是十惡不赦。因為內心的不自覺定位,理所應當地認為自己占據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導權,關注點只在對方缺點上,不管伴侶多么努力都彌補不了他的劣勢,這樣的感情永遠不會升溫,這樣的婚姻也注定不會幸福。
愛人除了是生活中的伴侶、養育兒童和老人的合作伙伴以外還,應該是對方關系最好的異性朋友。
你愿意承擔我的悲傷,我愿意分享你的快樂。我在外面受委屈不好意思抱怨,不能回家和父母說,更不能跟孩子說,就只能和最信任的愛人說。
彼此相愛的夫妻會愿意主動當對方的出氣筒和垃圾桶,“是的老婆,看得出來你很傷心,你們領導和同事確實有些地方做得不妥。”當老婆聽到這樣的話的時候氣就已經消了一大半,情緒得到了緩解,夫妻感情也得到了升溫。
我愛你就是當所有人都嘲笑你、傷害你、拋棄你的時候我仍然陪在你身邊,不管你做過什么,我都不會放棄你。如果一個人有心事寧愿憋在心里也不愿意和另一半分享,這樣的婚姻就形同虛設,沒有讓雙方獲得安全感的婚姻注定不會有幸福感。
關于“信任”的話題在各種人際關系中一直被討論,我們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它是建立一段友好關系的橋梁,是在艱難生活中有勇氣繼續下去的動力,是飽含辛酸和委屈中的一絲暖意。
婚姻中也一樣,在相處的過程中我們都希望得到對方的信任,這樣我們更愿意在關系中付出。當一個人對待感情有足夠的責任感,生活中的細枝末節都會表現出來,不需要刻意地交換各種密碼、上交工資卡、隨時報備行程等等,對方自然會信任。相反一個人身在婚姻中,心在別的地方亂飛,他永遠會費盡心思保護自己的隱私、財產,以及他認為一切需要保護的東西。雙方越不坦誠越控制,越控制越躲閃。
信任永遠不是要來的,也是不可控制的,當一個人有“控制對方”的想法時,那他已經走在了失望的路上,結局注定失敗。
能被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的行為和想法。既然選擇就充分信任,不信任就選擇解除關系。
一個人之所以痛苦不是遇到了多么渣的伴侶,而是對選擇不堅定。明明發現對方曾經三心二意,卻因為孩子、財產分割等其他的問題猶豫不決,想原諒卻又不甘心。于是,經常懷疑對方,不斷搜集論據支持對方不忠的論點,驗證自己的判斷,一有風吹草動就產生負面情緒,就算對方決心改過也不想選擇重新信任。
真正相信彼此不取決于對方的行事方式,而取決于自己對待婚姻的態度。不把幸福感寄托在對方身上時,不管和誰結婚都不會影響到自己。有人婚內出軌,是其背叛誓言;有人對伴侶不坦誠,是其想在心中裝秘密;有人把婚姻當兒戲,是其還沒有認識到生活的方向。只要自己內心夠篤定,游刃有余、知進退、拿得起放得下,敢選擇,并愿意承擔選擇后的一切結果,和對方如何表現又有什么關系呢?

只有信任才會讓關系越來越好,懷疑只會教會對方學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