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民

《蔡襄書學研究》是王中焰教授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復經多年打磨而成。今由中華書局出版,嘉惠學界藝林,功莫大焉。
一、此著填補了對蔡襄書學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專題研究的空白
統觀以往對于蔡襄書學的研究,限于論者自身書法修為、眼界、立場以及所掌握資料,大都僅著眼于某些局部方面,因而歷來蔡襄書學研究遠沒有達到應有的廣度和深度。王中焰教授此著聯系蔡襄仕途際遇,綜合其書學思想、書法實踐以及歷代對其評述,構建起蔡襄書學研究的框架,并從社會學、歷史學、文獻學、考據學、美學、書法學等諸多方面對蔡襄書學做出客觀而全面的考察與系統論述。這是迄今蔡襄書學研究中最為系統而深入的專題研究。這一大特色,僅從此著目錄即可知其構思。
此著主體部分由上篇蔡襄書學思想研究、中篇蔡襄書法實踐研究、下篇蔡襄書法評論考辨三部分構成,呈現出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印證、文獻綜合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研究特點,全書鉤玄索隱,圖文互證,辨析入里,獨樹新見,給讀者客觀而系統地還原了蔡襄及其書學的歷史真實。而書后附錄一蔡襄書論輯注、附錄二蔡襄文房雜論輯注等也是王教授積多年之功、廣泛搜羅、精心甄別、歸納整理而成,堪稱目前蔡襄書學研究中搜羅整理最為詳實而全面的研究資料,為日后學者進一步研究蔡襄書學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亦成為此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以“尚古匡時、寓意存真”高度概括蔡襄書學的核心要義,是此著對蔡襄書學研究的又一重要貢獻
中國書法為什么要“尚古”?首先在于“古”書法經典其作本身蘊藏著無限的潛力和不竭的能量,規定著后世書法發展的基本路徑和發展方向。“古”書法經典之作既具有穩定性、深刻性,也具有動態性、豐富性和前瞻性。古代書法經典大都具有永恒性,超越時空,歷久彌新。譬如母愛,既無古今之分,亦無中外之別,只要人類存在,母愛就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其次對“古”書法經典之作的回歸與崇尚,是后世書法賴以生存的基礎和健康發展的保障。只有植根書法傳統,后世書法創新才會有源頭活水。崇尚古意、古韻,是崇尚古代書法精神性的內質,并非僅僅是書法表面的形式。而當后世書法發展的路徑和方向偏離了書法傳統,出現了書法迷亂、衰敗的頹勢,這時倡導復古,回歸書法傳統,就有了“匡時”的重要作用。“尚古匡時”應當是歷代有識之士對于書法頹勢的力挽狂瀾、撥亂反正和正本清源。
王中焰教授在《蔡襄書學研究》導論部分即開宗明義,以“尚古匡時、寓意存真”高屋建瓴地提煉出蔡襄書學的核心要義,認為蔡襄全面“尚古”的思想是以崇古、味古、踐古為其書學基本立足點,而蔡襄書法之“我意”“真意”則寄寓于其所倡導的“古法”“古意”之中,從而鑄就了其書法“斂才于法”“錦囊裹錐”“不以書能而能”“主神次形”的書法審美高度,從而有力地論證了蔡襄書學思想及書法實踐在宋初確乎是賡續傳統、匡正時弊、成就大我,厥功甚偉。
研究蔡襄書學之“尚古匡時、寓意存真”,倡導“尚古”不僅體現了王教授書法研究的歷史觀,更為重要的是在當代盲目創新、急功近利的現實中可以引起有識之士對書法的本質、生存和發展等重大問題的深入反思與探討。回眸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的每一次輝煌,其所產生和創造的一切往往富有極大的潛力,為后世書法的每一次新變以及生存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保障,在對書法歷史的回眸中,在對書法傳統的復興中,后世書法不斷從歷史傳統中的汲取營養和熔鑄力量。
在中國書法史上,無論先秦篆書、兩漢隸書,還是魏晉、唐宋楷書、行草書,都創造了極其輝煌而內蘊豐富的書法藝術,積淀了諸體書法最為本質的藝術規定性。后世的書法只有在傳承前代書法藝術規定性的基礎上才會有所創新發展。我們對書法的藝術規定性的理解、對書法藝術的創新追求,常常與對古代書法的回歸緊密相聯,通過對古代書法的溯源,探尋書法藝術形成的基本規律,從而把握書法的藝術規定性,奠定創新求變的堅實基礎。因此,對于蔡襄而言,“尚古”主要是指晉唐楷書、行草書之古,“匡時”則是針對北宋初年書法承五代之余緒而呈現頹勢的力挽狂瀾。而對于王中焰教授書學研究而論,其“尚古”的范圍則遠紹晉唐而直接先秦、秦漢篆隸書法傳統,而“匡時”則是立足于二十一世紀初對當代書法偏離傳統傾向的撥亂反正,更為中國書法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三、此著對于歷代蔡襄書學研究鞭辟入里、切中肯綮的辨析,堪稱當代書法批評的經典之作
王中焰教授以強烈的歷史觀介入蔡襄書學研究,在蔡襄書學研究中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揭示了蔡襄是一位崇尚書法古意的書家,其尚古的本質也就是返本,即深入書法傳統。通觀全書,可以看到,王教授對于蔡襄書學的研究客觀而公正,系統而辯證,既不趨時風,亦不為賢者諱,表現出其應有的學術擔當與胸襟。
當代書壇存在著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書法現象,而當代書學研究中更缺少有的放矢的學術批評和健康的學術爭鳴。無論是書法創作實踐,還是書學研究,都必須有賴于獨具慧眼而又科學客觀的書法批評,而一個有所作為的書法理論家,必須反對平庸、反對流俗,永遠保持學者應有的獨立精神和清醒頭腦。針對歷代尤其是當代有關蔡襄書學研究中所表現出來的偏頗,王中焰教授在此著中不為賢者諱的學術勇氣尤其令人敬佩。譬如第六章蔡襄書法兩大批評辨析中,對當代書法理論界一些持論者的批評,皆能考辨精詳、去偽存真、持之有據、言之成理,處處閃爍著辯證思維的光輝和力量,啟迪讀者何為對待傳統書學的應有態度。
因此,王教授研究蔡襄書學,其立足點不僅僅研究蔡襄書學本身、反思蔡襄書學的獨特價值,更在于警醒當代書壇、為當代書法的良性發展提出警醒和深思并指明方向。從此等意義上而言,此著堪稱一部當代書法批評的經典之作。
四、此著體現了著者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意識
中國傳統書法博大精深,是當代書法健康發展不可多得的文化藝術資源。中國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藝術,極具中國特色與中國氣派。立足于復興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藝術的新時代,傳承與創新中國書法藝術,對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與文化戰略意義。
王中焰教授以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意識,深入挖掘傳統書學中有益當代的健康發展的因素。誠如王教授書中所言:“蔡襄的為人及其書法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充分詮釋了一個傳統文人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與篤行,這恰恰也是當代社會極為需要和提倡的文化價值。”這種表述既明確揭示了此著研究的宗旨,也體現了王教授對傳統書學的文化自信和卓見遠識。王教授年富力強,勇猛精進,其書法諸體兼通,又旁涉繪畫篆刻,學術與創作并重,故能在書學研究中既尊重歷史事實而又極具當代視野,既能返本而又能別開新境,實非常人所能達到。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王教授在蔡襄書學研究中充盈著一種強烈的當代意識和文化使命感,將自己融入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為中華傳統文化復興作出積極貢獻,尤其令人感佩。
記得牟宗三先生曾經說過:“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的真實生命才能夠有點真實的結果。”《蔡襄書學研究》正是王中焰教授以其真實生命獲得的真實的結果,故筆者愿意向讀者朋友推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