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小米,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4年到《杭州日報》工作至今。在國內報刊上發表散文、隨筆、小小說2000余篇,160余萬字。
不帶手機,身無分文,杭州一群大學生來到寧波,體驗一天的生存挑戰。
他們找到的工作,大部分是端盤子、送快遞和發傳單,只有一名學生憑技術,做了寵物攝影師。因為工作出色,體驗結束后,影樓老板想繼續留用他。
眼下大學生找工作難,有人拿本科生、碩士生送快遞說事,我不覺得有什么不好,生存第一,至少比啃老好。
在我看來,機會無處不在,簡單列舉幾例。
多肉寄養師——人們喜歡養萌萌的多肉植物,但不得要領,養著養著就養死了,于是有人做了多肉寄養師。將客戶的寶貝多肉放在合適的氣候環境里,通過照片或者視頻向雇主展示,大受歡迎。
貓糧品嘗師——很多人養貓,卻很少有人嘗過貓糧,而一位資深的貓糧品嘗師卻能如數家珍:日本斯瑪庫善玉多貓糧,嚼起來脆脆的,有明顯的焦煳味兒;蓋夫金冠羊奶粉,與奶片味道一模一樣……通過自身的品嘗經驗,開設“寵物奶茶店”,調制出多種寵物飲品,生意興隆。
類似的新職業還有很多:游戲捏臉師、玩偶醫生、繪夢師、制云師、鑄甲師、手機入殮師等。這些90后、00后們開辟的新職業,新奇不新奇?他們的父母長輩們,想不想得到?
一位95后姑娘,畢業后當了三年記者,辭職后晃蕩了一年,最后來到杭州,做起了CityWalk(一種新興旅游方式。指的是城市行走或城市漫步,幾個人一起,在專業講述員的帶領下,有計劃地行走在一條獨特的路線上,從歷史、地理、人文、風俗等各方面,感受一座城市鮮活的生命力)。
她覺得杭州美好、浪漫,適合做這個。她與好友策劃的第一場活動是“山寺月中尋桂子”,去滿覺隴尋桂花。
從第一場活動開始,她身邊就逐漸聚集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活動的花樣越來越多,開一輛裝了音響的車去西湖邊唱歌,在鳳起路玩捉迷藏,在植物園觀鳥,去云棲竹徑冥想……
杭州有一條巷子叫皇親巷,她讓大家帶著問題去和巷子里的人聊天。這條巷子為什么叫皇親巷?這條巷子以前住的是什么人?現在住的是什么人?和其他的巷子有什么區別?……都是些稀奇古怪又莫名吸引人的活動。
這些活動,有的免費,有的收取一定費用。
不就是玩兒嘛!想想卻不容易,這需要具有個人魅力、凝聚力,還得懂策劃。
盛贊這些年輕人,有頭腦,會溝通,靠自己走出未來的路。
(編輯? 張建,采采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