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有元
一、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與傳承的意義
“文化是使民族之間表現出差異性的東西,它時時表現著一個民族的自我意識和特色。”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以來無數炎黃子孫累積下來的精神財富,它是凝聚起來的中國國魂,魂在國在,魂在國強。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關系著民族的可持續發展與壯大。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二、語文課堂上文化傳承的現狀
在語文課堂上,傳統文化傳承的困難有以下幾點:1.語文教師本身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多,缺乏傳承意識。2.教師對于傳統文化傳承的現實意義理解不深,講課帶有功利性,覺得在語文課堂上花時間講解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多花些時間講解其他的知識點。3.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這其中部分原因是對傳統文化的無知。該如何改變這種現狀,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語文教師要加強對于文化傳承的意識。2014年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在中小學德育、語文、歷史、藝術、體育等課程標準修訂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鼓勵各地各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統編版語文教材從多個角度增加了傳統文化元素,從文章插圖、文章內容、詩詞、古文、綜合實踐、口語交際等地方都能尋覓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蹤跡。近幾年來的中考熱點,也加強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真題中時有出現。因此,無論是出于對語文教學的功利性還是傳統文化傳承的現實意義,初中語文教師都應該積極、主動地承擔起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
(二)加強對文本的解讀,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走訪了解、資料收集、閱讀相關書籍、教學中對文本的解讀,這些都可以成為傳統文化的獲取途徑。例如,統編版七年級上冊《倫語》十二章,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于初中生的學習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另外,思想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對后世影響深遠,有利于學生品格的形成,交際能力的提升。八年級下冊《大道之行也》是孔子對學生言偃說的一番話,闡釋了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大同”社會里太平盛世的景象。教師對文本有了比較透徹的解讀后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集體觀念、社會觀念。
(三)課內延伸到課外,“1+X”式群文閱讀方式。對于涉及傳統文化的文章,教師精講一篇,可以課外再收集、挑選相關的資料給學生看,比如圖片、文章、書籍。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某種傳統文化有一種從整體到局部比較全面的了解。蘇軾《水調歌頭》這首詞是詠中秋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流傳千古。中秋之夜,詞人對月懷人思念手足,既有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也有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月在中國古詩文中有哪些意象,中秋節的來由、習俗,中國有哪些與月有關的文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我讓學生收集有關于以上幾個問題的資料,再組織學生對資料進行分類總結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課內外與月有關的詩文有很多,通過老師的指導,學生發現,以月入詩可以寄離情、愁情以慰藉,亦可訴閑情、雅致以舒懷,可以感時傷逝也可以浪漫情懷。
(四)聯系當地傳統文化特色,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體驗感。語文教材中綜合性學習是傳統文化滲透和傳承的重要板塊。本地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地處珠三角北端,山川秀麗,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物產豐富。北江貫穿全境,是中原南下廣東的主要通道,成為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重要的交融處。飛來峽兩岸就留有蘇東波等文人墨客的文章、詩文碑刻。清城區人才輩出,清末,清城還出現了榜眼朱汝珍。清城又名鳳城,為嶺南之要塞,三省之通衢,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兩千多年的建縣史。學生用筆記本、資料夾、相機、錄音筆進行記錄,通過實地探查、采訪等方式收集了很多關于清城的傳統文化資料。資料通過整理、匯總后利用PPT的方式在課堂上共同分享。一部分學生考察了清遠市清城區的清遠雞、刀切糍、鵝湯丸、洲心燒肉和絕配豬雜粥等傳統美食。其中享譽全國的清遠雞,去調查的學生了解了它的歷史、品種、烹調方法等。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