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湘云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傳承與理解傳統文化。要讓核心素養教育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走進每一項教學活動中,走進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中。這是語文老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必須承擔的責任。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與前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語言的積累,提高語感的能力,培養語言的建構與應用素養,從而實現對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以“語言運用”來說,語文教師要創造條件,培養學生“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古詩詞教學更應如此,所以,筆者在古詩詞教學中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一、在古詩詞教學中通過朗讀詩詞來培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
在古詩詞教學中,首先,要教學生能讀懂詩歌。讀懂詩歌,須多讀。筆者從《唐詩三百首》里先選取一百首,印發給學生,要學生早讀課大聲的朗讀,語文課前三分鐘朗讀,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積累了大量詩詞的語言,培養語言感悟力。其次,引導學生精讀詩歌。學生有了讀詩的語感,再帶著學生精讀詩歌。古詩是精粹的文學,一滴水可以藏大海,語言簡練但意義豐富,只有逐字逐句精讀細品,才能領悟它的深意,感知詩的奧妙。例如,在教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時,要學生抓住“積雨、空林、煙火、蒸藜、炊黍、水田、白鷺、夏木、黃鸝”等意象,細細品讀,讓學生把這些看似平常的景物,簡要勾勒出來,組成一幅簡筆畫,然后要她們在自己的畫上涂上適當的顏色,很多學生說這不成了一幅山水畫了嗎?對,詩中的意象連成一段話,加上顏色,其實就是一幅山水畫呀。學生由此感悟到:精讀詩詞就能把平常之物中不平凡之意也讀出來了。
二、在古詩詞教學實踐中注重煉字來培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
古人寫詩,把煉字作為寫詩的第一要務,詩人寫一首詩(詞),往往會把那個(或幾個)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體現作者匠心的字,反反復復推敲、錘煉;例如:張元幹《卜算子·風露濕行云》中“風露濕行云,沙水迷歸艇”的“濕”和“迷”字,在教學中,要學生把這兩個字從詩中抽出來,變成“風露行云,沙水歸艇”,讀這兩句詩,學生說這只是意象的羅列,看不出動感;然后讓學生把“濕”字換成“沉”字,把“迷”字換成“分”字,變成“風露沉行云,沙水分歸艇”,學生讀后,感覺詩沒有美感。通過比較,學生們覺得“濕”字,是“打濕”的意思,因為風吹動水面上的霧氣、打濕了行云,使作者凄涼沉重的心情呈現在讀者面前。“迷”字,是使動用法,使……迷失。因為水面有迷蒙的霧氣使歸艇迷失了航向,借朦朧、迷茫的氛圍,寫出了作者迷惘的內心。通過抽空、換字的活動,學生深刻地理解了原詩中“濕”“迷”字的用意。在學生不理解的情況下,“抽空”文中部分詞或用語,讓學生填寫、解說,與原詩詞進行比照,這不愧為煉字的好方法。
三、在古詩詞教學實踐中仿寫拓展訓練來培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
在詩詞教學上,根據詩詞的語句、意境,引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來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如:在學習李清照的《聲聲慢》之后,詞中運用大量的疊詞藝術手法,印象很深刻,有學生在作文中這樣描寫:“……青磚紅瓦的平房,一條小溪在房前緩緩地流淌。溪水潺潺,小草青青,清風徐來,荷香幽幽。”在描寫中,學生連續用了四個疊詞,營造出一種淡雅清幽的環境氛圍,讓人讀后仿佛置身其中,有一種清新自然之感。古詩文仿寫過程中,開始只有個別學生們提筆寫,大多數學生盡管有興趣,但無從下手。老師給出范圍和建議之后,學生們會寫出一些小文,鼓勵他們互改互評,只最后老師再修改,多次嘗試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加深,對文言文的語法現象也熟悉;品出詩意境美,充實學生語言文化積累。
總之,在新課標下,古詩詞教學是培養“語言運用能力”的很好“沃土”,方法也是多樣的,由讀詩到錘煉詩句的關鍵字,再到仿寫詩詞,學生在古詩詞教學的浸潤中逐漸提高了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筆者在此,與同行們分享自己的點滴體會,求教大家,希望將來有更多的發現!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