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雯熙
【摘要】兒童文學作家的審美素養與成人文學作家的審美素養不同,它在兒童和成人審美意識的協調上更為突出,精神氣質和人格品性中童心和童性更為鮮明,同時對以兒童為中心的生活感受力和生活經驗的要求更為強烈。
【關鍵詞】兒童文學;作家;審美素養
別林斯基曾經說道:“兒童作家應當是生就的,而不應當是造就的。這是一種天賦。這里不僅僅要求有才能,而且還要求有某種天才……不錯,培養一個兒童作家需要很多條件:需要有一顆天惠的、博愛的、溫和的、安詳的和孩提般天真無邪的心靈;需要有高深的智慧、淵博的學識和洞察事物的敏銳目光;不但有生動的想象力,而且還要有生動活潑的、富于詩意的、能夠以活生生的、光彩奪目的形象來表現一切事物的幻想能力。不言而喻,熱愛兒童,深刻了解各種年齡兒童的需要、特點和差異,也是一些極為重要的條件。”的確,就一般意義上來說,兒童文學的作者與成人文學的作者并無本質上的區別,要作為一名兒童文學作者同樣需要作為一般作家所具備的藝術感受力、掌握相應的文化知識與藝術規律,且有著較為出色的藝術表現與創造的能力。但是,作為兒童文學的創作者,不僅應當具有這些能力,而且需要具備特殊的藝術素養與文學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夠創造出真正的兒童文學作品。
一、兒童和成人審美意識的協調能力
兒童文學雖是以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兒童讀者的接受心理與欣賞水平也在極大程度上直接決定著兒童文學的創作,但是兒童文學的創作主體卻是成人。當然,兒童也可以是兒童文學的創作主體,但兒童創作能力的幼稚與欠成熟讓其無法成為文學創作的主體。正因為如此,成人在創作兒童文學作品時,就要求應當對自我進行有意識的調整,必須在進行創作時積極考慮兒童讀者特定年齡階段的閱讀需求、心理特征和接受水平。可以說,兒童文學的創作中接受者——兒童對于整個文學創作過程的制約是大大超過成人文學的。如果成人創作主體一味地從其成人的意識心理與審美情感出發去創作兒童文學,勢必讓兒童文學在其具體表現上失去兒童文學所應當具有的審美特征與藝術品性。但是,一味地排除成人認知心理和審美意識,那么兒童文學創作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際上都無法真正完成。因為兒童的審美意識與藝術表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處于一種自發狀態,無法真正把握藝術創作應當遵循的規律與原則。顯然,在兒童文學創作中首先就面臨著成人審美意識和兒童審美意識的矛盾與沖突的處理。
在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已經指出在兒童文學的創作中,兒童文學作者的心理普遍地存在著兩種審美意識,一種是作為成人的成人審美意識,一種是作為“兒童”的兒童的審美意識。前者可以說是作為一個成熟的文學創作者所必不能少的一種審美意識,它能夠讓作者按照藝術規律進行主題設置、形象設計、情節安排、語言傳達等,是一個文學作品得以產生,能夠成為被人們所認可與接受的文學作品的真正的能力所在。但是,整個兒童文學作品在其具體表現與其審美品性上并不是以成人審美意識為旨歸,而是以兒童審美意識為目的,是將兒童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情趣作為整個文學創作作品的主體。于是,在具體的創作中,兩者都不能少,但是在兩者的關系上則是以成人審美意識作為文學創作的主導,而將兒童的審美意識作為文學創作的主體。簡單來說,就是整個創作過程是在成人的審美意識指導與規約下進行,但是整個創作過程中需要創作主體從自我的審美心理結構中將兒童的審美心理予以積極調動,成為審美主體,讓它成為構成文學作品中內容和形式的根本因素。無論是作品主題內涵,還是其藝術表現處處都能表現出蔥蘢的童心與童趣。以具體創作來說,孫幼軍創作《小狗的房子》時,題材的處理、主題的設置、情節的安排、語言的組織等都是由成人的審美意識來主導與支配,但是在整個作品藝術特性的形成、審美情趣的營造、語言的選擇與運用等各個方面都是以兒童審美意識為主體的,在成人審美意識的主導下這個作品才得以完成,在兒童審美意識主體地位的支配下,這個作品在具化后才能真正成為兒童文學作品。
總之,在兒童文學的創作中,兩者缺一不可,但又不能互相沖突,成人審美意識深化與引導兒童審美意識進入藝術與審美的軌道,同時又保護與激活兒童審美意識。兒童審美意識始終是兒童文學創作的主體,它讓文學創作能夠創作出真正的兒童文學作品來。
二、葆有獨特的精神氣質與人格品性
上述成人審美意識和兒童審美意識的分析是一種理性的思辯,在實際的創作中這兩種審美意識是很難具體的辨析,兒童審美意識也往往更為引人注意。而在實際生活中,那些熱心于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作家主體在精神氣質上也往往更有一種生就的童性與童心。對于兒童文學作家來說,一方面他們兒童般獨特的精神氣質使其能夠將自我認識與情感的表達適合于兒童的認知心理和審美需求;另一方面,他們來自個體生命的創作本能,又能夠使其與功利化、理性化的現實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在一種如兒童游戲般非功利的境遇中獲得為兒童創作的審美愉悅與自由。許多兒童文學作家都葆有著單純明朗、富于聯想與想象的兒童氣質,兒童文學的創作也就成了他們自我這種生命的外化與表現。周銳在《童話創作漫談》中就說:“我寫童話的動機不是要去哄孩子、教訓孩子,而是試圖用童話的形式述說我對這一世界的一些感受。就跟一般人一樣,心理有話總想找個人說說。能用這個辦法,讓更多的人聽我說,我會說得更起勁些。”鄭淵潔在《童話屬于孩子們》中也表達了相類似的感受。他說;“一起了要寫童話的念頭,我就覺得很興奮,有一股壓抑不住的創作欲望,好象就要見到一個久別的親人似的……大概是童話又把我帶回童年去了,引起我許多美好的聯想。”可以說,這些兒童文學作家在他們內在的審美意識中有著一種接近兒童的內在心理與情感,這種情感與心理驅使著他們去激活靈魂深處的兒童情懷,讓他們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去保佑自己心目中的童年夢想與理想中生活與世界。
事實上,許多偉大的作家和詩人為兒童奉獻出許許多多的兒童文學精品,不僅僅是為了讓自己的童年生活與夢想留下痕跡,而且是其生命中自我精神心理結構平衡發展的一種需要。在生命的過程中,人的人格精神是一種逐漸變化且不斷成熟的過程。在生命的人格結構中,童年、成年與老年的人格結構是一個完整而復雜的整體,童年人格是任何一個可愛的生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正因如此,當這些兒童文學作家在表現自己童心與童性的文學創作中,也為許許多多的成人帶來了共同的精神需求。如《安徒生童話》《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敏豪生奇遇記》不僅為孩子們所喜愛,同時也是成人們所鐘情的作品。
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與兒童親和的精神氣質是任何其他人為因素所無法掩蓋的,而這種精神氣質與性情也正是他們能夠成為兒童文學作家、創造出兒童文學作品的源頭活水。張天翼和羅大里的創作盡管由于鮮明社會功利意識和強烈的社會使命感而帶有時代和民族的烙印,但他們天性中的“童心”和“童性”依然讓他們能夠創作出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
三、具備獨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經驗
人們一般將兒童文學的創作動機分為兩種類型:自覺型和自發型。自覺型的兒童文學作家懷著對兒童明確的愛心與責任感去進行創作,旨在培養兒童的完美人格和幫助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而自發型兒童文學創作在開始并未將兒童預設為作品的接受對象,卻由于多種因素的作用而讓自己的作品為廣大兒童所接受與喜愛。無論哪一種兒童文學創作都需要他們有一種獨特的生活感受能力。這不僅僅要求他們在積累與認識生活時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為主體,觀照他們的生活狀況、理解他們的心理與情感,還需要我們從內心喚起一種親切與溫馨的情感去感受和呵護它。
除了獨特的感受力外,兒童文學作家還具有區別于成人文學作家獨特的生活經驗,這種生活經驗不僅僅是對兒童生活的反顧,而且是從作家心靈和情感深處對兒童生活的親近與靠攏。兒童文學作家進行創作時生活的源泉主要是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兒童生活的回憶,一是對兒童生活的深入觀察。可以說,兒童生活對于作家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家來說無疑是一筆豐厚的資產,他們能夠讓自己的童年經驗從自己的記憶深處浮現出來,讓其超越時光的塵封而永遠都擁有其率真淳樸、自然純潔的色彩。有的作品即使不是直接從作家自我的童年生活經驗出發進行創作,但是作家在童年時期的生活經驗與審美心態依然是他們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從而也能在作品中與兒童讀者的心靈進行對話。班馬在《探索兒童文學的美學新邊疆》中說,“對于我這十年正式投入兒童文學來說,也主要就是為了一種適應自己心性的生活方式。”而這種“適應自己的心性的生活方式”無疑是源自童年生活給自己深刻的影響。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作家在創作時都是從自我的童年經驗出發進行創作,那就需要我們對兒童生活予以特別的關心,并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獲得特別的會心,真正讓自己對兒童生活的觀察所得到的內容進入自己的心靈世界最終成為作品的題材來源。
當然,無論是自覺型還是自發型的兒童文學作家的類型區別,還是童年回憶與深入兒童生活途徑的劃分,都是相對而言的。事實是,“自覺”和“自發”的動機往往在一個作家身上共同發揮作用,綜合構成一種獨特的心理驅動力,引發和推動兒童文學的創作活動。尤其是出色的兒童文學作家,他們在獲取兒童文學素材時往往能夠將自我童年生活經驗與對兒童生活的觀察形成一種相互激活與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兩者相輔相成讓兒童文學作家能夠擁有兒童文學創作不竭的源頭活水。可以這樣說,純粹如兒童那樣純真自然、幼稚單純的成人兒童文學作家是沒有的,但兒童文學作家只有將對童心童性表達的那種渴望和對兒童的情感與精神關懷融為一體,讓自我的表現與世界的摹寫刻畫都建立在理解、關愛兒童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創作出為兒童所喜好的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來。
參考文獻:
[1]朱自強:《兒童文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王泉根:《兒童文學教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魯樞元:《創作心理研究》,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