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嶺裕
廣府傳統的祠堂建筑非常注重藝術裝飾,且裝飾手法多樣,最典型的是“三雕二塑”的廣泛應用,即使用石雕、磚雕、木雕、灰塑和陶塑的工藝技術,通過不同的載體使之呈現在建筑的內外裝飾上。清代中晚期建造的“升平社學”屬于傳統典型的廣府祠堂建筑風格,其建筑裝飾特點以“三雕二塑”藝術語言獨樹一幟,呈現出濃厚的廣府地域特色。本文以廣州石井地區祠堂建筑“升平社學”作為建筑裝飾調研原型,從裝飾語言的角度,探析升平社學建筑“三雕二塑”的裝飾藝術語言。
升平社學建筑裝飾具有很高的審美藝術價值,裝飾元素種類豐富、內容繁多、工藝精湛,裝飾色彩質樸、莊重、典雅,顯示其獨特的語言魅力和文化內涵。
一、工藝制作講求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
“升平社學”多為明清代以后重修或新造的建筑,帶有濃厚的嶺南建筑風格特點,其工藝制作講求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
1.對于建筑結構最顯眼的重要部位,如屋脊、墻頭、月梁、挑梁以及不同墻面轉折處,細節收口等部位,通過“三雕二塑”裝飾,避免視覺上的單調,且美化了建筑構件。南方多雨,對于屋面結合部的屋脊,通常屋脊做得特別粗大。粗大的屋脊,成為展示“三雕二塑”裝飾的理想之地,常在正脊上飾以灰塑、陶塑甚至嵌瓷,雖經日曬雨淋,但色彩始終鮮艷,歷久而彌新。風火墻修筑得形如鑊耳,能有效減少屋面日曬程度,還大大豐富了建筑的側立面,風火墻上的灰塑因而大多因勢造型,順乎自然,各得其所。
2.對于起承重作用的墻體或照壁上,多嵌以磚雕,墻頭飾以灰塑紋飾,既避免增加墻體的承重負擔,又能輔助墻體通風透氣、散熱。對于柱身、柱基、梁架等受力的石、木構件,多采用淺雕或陰刻的幾何、花鳥紋樣,避免破壞建筑構件的受力,同時起到裝飾的功能。在建筑內部的挑梁、雀替等非受力部位上,大多采用透雕或鏤空雕刻的技法,使裝飾造型更加通透、靈巧、精致。
“升平社學”建筑裝飾“三雕二塑”集實用性和藝術觀賞性于一體,既美化了建筑結構的造型,又不失去其自身的功用,可謂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
二、工藝題材選擇上強調地域文化特點
升平社學建筑裝飾采用的題材,除了傳統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漁耕樵讀等民間題材之外,嶺南工匠更強調表現有地方特色的題材,通常較多表現的有洋桃、石榴、香蕉、荔枝、芭蕉、桃李等嶺南佳果,或紅棉、茉莉、榕、桂、蘭、芷、芙蓉、指甲花等嶺南花木。
建筑裝飾上通常還強調表現富象征意義的題材,如:蝙蝠、石榴、葡萄、喜鵲等題材的選擇,祈求多子多福、喜事連連等愿景,反映出當地百姓對美好未來的寄望,是一種很強的宗族文化觀念。以寓意吉祥、富貴、長壽等為裝飾題材的作品,極其注重“音”“形”“意”的含義,地位上僅次于龍,是民間百姓的一種樂觀取向,帶有迷信的色彩,透露出濃厚的封建鄉土氣息。
三、表現手法追求精雕細琢的裝飾效果
“升平社學”的“三雕二塑”裝飾的雕刻方法,追求多層次精雕細琢的裝飾效果,尤其在“三雕”工藝上,傳承了宋《營造法式》所歸納的“素平”“減地平钑”“壓地隱起”和“剃地起突”四種方法。這四種雕刻技法可理解為陰刻、陽刻、淺浮雕和高浮雕的技法,在升平社學建筑裝飾“三雕”工藝中廣泛運用。其鏤空雕刻把圓雕和浮雕結合在一起,主體是圓雕,背景是浮雕,厚薄相間,將畫面分成若干層,又把若干層人物統一在一起,主體玲瓏通透,周邊采用淺浮雕技法,保護結構的完整性。嶺南“掛線磚雕”的技法中大多使用了這種鏤空雕刻的手法。
在比較接近視線的構件中,工匠們又善于采用高浮雕、圓雕等技法來營造形象寫實的視覺效果。如梁枋、穿枋、挑梁等構件,使用高浮雕追求雕刻對象的立體呈現,通過層層深入,表現出精美細膩,纖巧華麗的藝術形象。
簡而言之,升平社學建筑“三雕二塑”裝飾藝術語言優美,內容豐盈,工藝精湛,呈現出質樸而高雅的藝術追求,表達了嶺南人高尚的審美情趣及美好的生活愿景。“三雕二塑”裝飾藝術表現出獨特的地域色彩,是廣府地區的文化藝術瑰寶,希望我們能不斷領悟其中的審美價值,更好地傳承優秀文化遺產。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