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麗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技術在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疫控制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通過整群抽樣的方法對社區內35歲以上常住居民定期隨訪,采取群體干預和個體干預,進行改善行為和控制危險因素的研究。結果? 2021年5月的調查人群中,除慢性病人群、新發高血壓、血脂異常人數、空腹血糖受損人數與2020年3月的調查人群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其余各項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021年5月的調查人群舒張壓水平低于2020年3月的調查人群(P<0.05),而收縮壓對比無差異(P>0.05);2021年5月的調查人群除身體活動充分與2020年3月的調查人群對比無差異外(P>0.05),其余各項對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技術在社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疫控制中展現了不錯的成效,建議推廣。
關鍵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疫控制;健康管理;疾病管理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主要包括以生活方式、環境危險因素為主所引起的疾病,包括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雖然慢性病的病因復雜或尚未明確,但多數可以預防和控制。慢性病預防主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抽煙、不喝酒,心情愉悅,加強鍛煉。基于此,本文研究了采取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技術在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疫控制中的應用價值?,F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20年3月通過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河北省某市醫院服務的3個社區內35歲以上常住居民作為研究對象。
1.2 評價方法
采用國家慢性病中心提供的信息采集表,對社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醫學體檢和實驗室檢查,共收取有效信息調查表1462份,將此人群作為干預對象。采用北京信息管理科學研究所提供的慢性病管理信息軟件,將干預對象自動分類為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進行電子檔案管理[1]。一般人群采取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手段進行干預;高危人群采取群體干預和個體干預,改善行為和控制危險因素;慢性病患者按病種進行疾病管理。對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制定個性化的體質量管理和血壓管理方案,并進行跟蹤隨訪和管理。該研究選取2020年3月項目初始數據和2021年5月隨訪數據進行對比[2]。
1.3 評價標準或有關指標的定義
高危人群為具有以下危險因素之一者。①正常高值血壓:收縮壓為17.3~18.5 kPa或舒張壓為11.3~11.9 kPa。②血脂異常:總膽固醇邊緣升高≥5.18 mmol/L或甘油三酯≥2.26 mmol/L[3]。③空腹血糖受損:6.1 mmol/L≤空腹血漿血糖<7.0 mmol/L。④超重且中心性肥胖:BMI≥24 kg/m2和腰圍男性≥90 cm,女性≥85 cm[4]。⑤現在吸煙者:到目前為止,吸足100支卷煙或2兩煙葉,且過去30 d吸過1支以上卷煙者[5]。
飲酒過量:男性≥25 g/d,女性≥15 g/d。高血壓:收縮壓≥18.7 kPa和(或)舒張壓≥12.0 kPa,或既往已確診。身體活動充分:大強度身體活動,每周能量消耗6276 KJ,大強度、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加步行,每周能量消耗≥12552 KJ[6]。知曉率:被診斷為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在建檔之前知道自己病情的百分比。服藥率:被診斷為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中近2周內服藥者的百分比。控制率:被診斷為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中目前通過治療血壓控制在18.7/12.0 kPa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6.1 mmol/L者的百分比[7]。
1.4 質量控制
社區衛生服務站醫護人員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培訓,待符合要求后方可成為調查人員,確認資料完整可靠后,建立電子檔案。隨訪過程中,采取集中培訓、現場培訓以及電話聯系等多種形式,及時溝通,解決問題。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不同年度干預人群基本信息比較
結果表明:2021年5月的調查人群中,除慢性病人群、新發高血壓、血脂異常人數、空腹血糖受損人數與2020年3月的調查人群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其余各項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不同年度調查人群血壓水平比較
結果表明:2021年5月的調查人群舒張壓水平低于2020年3月的調查人群(P<0.05),而收縮壓對比無差異(P>0.05)。詳見表2。
2.3 不同年度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基本信息比較
結果表明:2021年5月的調查人群除身體活動充分與2020年3月的調查人群對比無差異外(P>0.05),其余各項對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討論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有如下特點:第一,病程長。多遷延不愈,可伴隨終身,患者需長期服藥;第二,本類疾病不具有傳染性;第三,病因復雜。與遺傳、社會環境、生活環境、飲食、運動、吸煙、飲酒等多種因素有關;第四,多起病隱匿。常對重要臟器造成損害,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
慢性病病程長會造成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的損害,易造成患者傷殘,增加家庭經濟負擔,所以要積極治療。慢性病患者首先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對癥長期調理,服藥的同時要規律生活、均衡飲食、適當運動、避免情緒波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種類很多,在治療方法上也不能一概而論。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有惡性腫瘤、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外科手術治療、放療、化療等。糖尿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口服降糖藥、長期應用胰島素。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心臟功能及血壓的調控。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心理疏導、藥物治療[8~9]。
預防慢性病主要包括飲食預防、體育鍛煉、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健康體檢四個方面。飲食方面:飲食要多樣化,多吃蔬菜和水果,不要吃油炸食品,不要吃高脂、高膽固醇、高鹽的食物,這是預防腦卒中、高血壓、糖尿病的關鍵因素[10~12]。體育鍛煉:每天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以增強體質。改變生活方式:戒煙限酒,保證充足的睡眠質量,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健康體檢:每年定期到醫院做一次健康體檢,排查可能出現的疾病前兆[13~15]。
根據研究結果表明:2021年5月的調查人群中,除慢性病人群、新發高血壓、血脂異常人數、空腹血糖受損人數與2020年3月的調查人群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其余各項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021年5月的調查人群舒張壓水平低于2020年3月的調查人群(P<0.05),而收縮壓對比無差異(P>0.05);2021年5月的調查人群除身體活動充分與2020年3月的調查人群對比無差異外(P>0.05),其余各項對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以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為主要技術手段開展慢性病綜合干預活動,能有效降低社區居民慢性病危險因素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潔,魏舒華,周愛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與健康管理[J].母嬰世界,2020(19):269.
[2]張軍,馬金姝,孫延斌,等.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現狀和特點[J].現代預防醫學,2003,30(6):832-833.
[3]施偉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策略[J].海軍醫學雜志,2014(2):158-159,169.
[4]王亞東,孔靈芝.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技術和策略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40-42.
[5]文獻英.地方政府應加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管理[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0):1929-1931.
[6]劉紐,田振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心磷脂重塑及其運動干預展望[J].生理科學進展,2017,48(3):227-231.
[7]王嘉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11):4400-4401.
[8]張鳳霞,王艷,劉濤,等.貴陽市云巖區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現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3):2539-2541.
[9]么鴻雁,錢玲,施侶元,等.發展中國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概況[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1,18(3):100-103.
[10]汪順澄,黎月銀,林培森,等.社區家庭責任醫生簽約模式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8):176-177.
[11]李增寧,謝穎.糖尿病營養治療醫院社區家庭一體化模式探索[J].糖尿病天地(臨床),2015,9(5):271-272.
[12]馮大躍,王茜,李金明,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管理途徑與方法[J].人民軍醫,2014,57(9):969-970.
[13]周光清.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實踐與探討[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4,8(2):140-141.
[14]黃明燕,鐘庭彬.健康管理服務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中的作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10):1250-1251.
[15]周虹.健康教育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2,31(15):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