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朝
課堂是創造成功的地方,課堂上學生呈現出的若是思維敏捷、積極活躍的狀態,則該生的數學學習必然是高效的。因此,我們都希望學生在數學課堂能更多地參與和思考。只有這樣,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就有了保證,其學習效果也就一定能得到保證,而教師的成就感也隨之高漲,學生的學習也必將會被教師的這種高漲的情緒所感染,更加投入到課堂當中。
一、數學思維首先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人誤認為數學思維就是學生的反應度和聰明度,其實不然,數學思維也可以表現為良好的審題和學習習慣,這一點,在中低段的數學課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各個學科的課堂中,數學課堂是訓練學生讀題的最佳時機。在中低段可以先自由讀題,再集體讀題,最后還可交流讀題,幫助學生找到讀準題目的方法,為中下學生克服讀漏、讀錯的毛病。中低年級尤其要進行學生的讀題訓練,提倡至少讀兩遍題目的習慣,課堂上適當進行學生比拼認真細致讀題的過程訓練、評價和督促。讀準題意是培養數學思維的基礎。
“說、流利地說、準確地說”都是數學思維成熟的表現。聽是說的基礎,說是聽的延伸,我們一節課不可能一直在說,那么傾聽則顯得非常重要,聽也要訓練:認真聽、聽懂即舉手、聽到不同意見可舉手示意,聽到優秀答案可發表評價、可補充自己的觀點。說是數學思維直接表現,針對低年級學生或者中下學生說不完整、說不清晰、說不到點。教師要做到兩點,一是把機會讓給后進生,讓他們說完,哪怕慢速且不完整也要讓他們說出自己的觀點;二是教師不插嘴說意見、更切忌說出答案,耐心地鼓勵學生表達觀點。鼓勵和等待是老師走進學生內心,學生親近老師的重要法寶。
二、數學思維要重視分析問題和轉化問題
數學課堂可以經常訓練學生的反應表達:如,兩根繩子綁在一起只要打一個結,那么一根繩子剪成三段最多要剪幾次?小明給一段直路的靠山崖邊種樹,每間隔20米種一棵,路長200米,頭和尾都種,小明一共種了幾棵樹?對于部分學生來說,答案隨口而出,但不是數學思維,課堂杜絕亂喊結果現象。這個時候引導學生畫圖分析問題或動手操作綁繩子,反向轉化問題,效果最好。學生學習數學,用眼睛直觀看得到的、看得明白的,思維就上來了。學習數學,能找到關鍵點,思維就上來了。
三、數學思維要開動筆頭思維
0.5與3(1/2)的差去除兩者的和,商是多少?對學生來說,這樣的文字題有難度,但會動筆推敲,問題便能迎刃而解,圈出關鍵詞:差、和、商,先求什么?由“去除”二字顛倒順序,再確定最后是求商。即先求和,再求差,最后求商。動筆即是有方法,有方法即是有思維。
四、數學思維要敢于交流
數學課堂,應當摒棄的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一模式,即一問一答模式,這個模式尤其對中下學生效果欠佳。我們要倡導的是“互動式議課和酒會的串場”課堂,利用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每一名學生進行分工合作,在小組里面讓后進生有較多機會展示自己。比如,在學習《圓的面積》時,師:同學們,圓可以轉化為我們所學過什么圖形來求面積,請大家發言。這是一個只要能說出想法即可的過程,重點不在結果,在于交流。學生可以評價別人的想法,學生可以進一步發問:你轉化成長方形的原理是?我覺得可以轉化為梯形,因為圓里面有無數個扇形……課堂,教師是主導是導演,學生是主體是演員。因此,教師要學會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有學習手段,讓學生在課堂中敢交流、會交流、能交流。
教師精心設計高質量問題,鼓勵學生在課堂中敢于發表觀點,同時,對于其他同學,則要求認真聽,認真思考,必要時要舉手提出自己的想法,這可以是總結評價他人的表現,也可以是提出不同觀點或者牽出連帶問題。這個過程其實也就是訓練學生的思維的過程,要注意突出中下層次學生的作用,可優先讓他們回答問題,發表意見,再由中等學生幫忙完善,最后請優生負責總結提升提煉。這樣一來,一個多層次的學生分工合作的全新課堂也就形成了,其核心便是分工與合作,學生的數學思維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鍛煉。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