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濤
摘 要:近年來,宿遷在“生態立市”戰略的引領下,以建設“江蘇生態大公園”為抓手,下大力氣建設生態文明,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同時也在生態法制保障、企業推動作用、公眾參與等方面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關鍵詞:江蘇生態大公園;建設;問題
在宿遷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基礎性和社會系統工程,其重要性愈加凸顯。不可否認,近些年宿遷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在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方面也貢獻卓著。但進一步提升宿遷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守住“生態”這一條宿遷發展的生命線,依然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這些問題既有全國面上或有關頂層設計的共性問題,也有來自于宿遷本土實踐的個性問題。深入研究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探索宿遷建設“江蘇生態大公園”的路徑。
一、生態法制保障亟需進一步完善
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建立起能保障其作為自覺的理念而進入廣泛的社會實踐的制度體系。但是,在我國當前的生態建設語境下,因為很多法律規范在制定時缺乏周全考慮,使我國的生態環境保障制度在施行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明顯的漏洞,亟待完善。
第一,現行環境保護法律存在現代環保理念和具體制度的缺位,規定的基本制度不全面,留有大量的制度空白等不足。生態保護立法的源頭在于建立明確的自然資源權屬制度,以遏止資源浪費和過度開發問題。而當前自然資源產權制、用途管制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等都亟待健全。
第二,環境資源保護制度之間的協調統一明顯缺乏,同其他法律規范中的環境資源保護條款更缺乏有效銜接,使現行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第三,由于與現行制度相關的配套制度還不健全,加上規定又存在過于原則的弊端,現行制度的可行性大打折扣,使得現行規范大多沒有得到真正落實,作用未能得到發揮。
第四,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具體的環境資源保護法律規定對生態環境資源違法行為處罰的上限過低,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法律漏洞仍然存在,導致一些企業和個人選擇以罰代保的發展之路。
第五,現行的生態環境規范中對政府、企業和公眾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角色缺乏準確的定位,使得環保問責模糊的問題經常發生。
第六,法律保障體系的構建缺乏足夠的專業人才。近年來,宿遷市生態環境局通過舉辦生態環境系統執法人員業務能力提升培訓班等形式,努力提升一線執法人員業務能力。但總體說來,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法律專業人才的缺口仍然比較大,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領域都亟待補充相應的人才。
二、企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推動作用尚未完全發揮
企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細胞,在建設生態文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力還是相對較弱。
第一,企業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中推動力不足。在現行體制機構中,政府與環境保護部門缺乏協調,對企業進行生態生產約束力不夠。各個部門各自為政,相互之間聯系松散,對于資源的調控缺乏統一性和規劃性,為企業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獲取高額利潤提供空間。當前因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造成諸多環境不公現象,許多有實力的企業在雄厚的資金支持下鉆政策空檔迅速發展,對于造成的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卻需要全體社會為之補還。很多企業沒有與時俱進地認識到進行生態生產的前景和巨大利益優勢,依然堅守傳統的發展理念,逃避對于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走勞動密集型路子,采用粗放低效的生產方式。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獲得一席立足之地,依然有部分企業不惜采用“竭澤而漁”式的投入方式,靠拼資源、拼高強度的勞動來獲得價格優勢,實現低層次的企業利潤。
第二,在經營管理和技術創新中,企業觀念落后。企業在管理中缺乏生態意識,只注重對于一切人力、物力資源的協調利用,以提高企業利潤,而忽視在企業發展中協調組織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技術發展中,很多企業更加傾向于注重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持一種單向度的技術創新觀,只關注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向自然掘取到更多的資源。而忽視在技術創新中如何保護環境,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對于生態平衡的考慮i。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參與程度不高
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著一頭熱、一頭冷的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已經構建,但社會及公民個人層面的力量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目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語境下,我國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因為我國社會參與機制還遠未成熟,所以,在實踐層面上社會參與的有效性開展很難實現,社會參與的地位和作用無法充分發揮。具體體現在:從參與的形式來看,社團和公眾對政府環境決策的影響、對環境有較大影響的企業制約、維護公眾環境權益以及在國際環境保護事務中的影響所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從參與的過程來看,在實踐中,社團及公眾參與大多數都是針對已經產生并且對公眾生活產生影響的生態環境問題向有關部門做出相應的反應,屬于事后的監督。從參與的效果來看,社團及公眾的環保行動力嚴重弱化。例如現實中把生態環境保護活動付諸實踐的公眾大多數是因其與自身的利益密切相關,且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層面,而對于社會性的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較強的政府依賴,自身參與并不積極。從參與的保障來看,社會參與的保障制度嚴重欠缺。例如目前我國公眾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大多數都是由政府組織和發動,或者靠政府支持,而且也沒能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
四、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
近年來,宿遷在農村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大力加強政策、資金投入,努力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但受多種因素影響,宿遷部分農村地區仍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環境問題,既影響了村容村貌,也影響當地群眾身心健康發展和文明素質的提升。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主要由這樣兩方面因素產生:第一,農業現代化發展導致水、大氣、土壤污染嚴重。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加快,由此提升了作物產量,增加了農民的收益。但是,在農業生產和發展中,部分農民大量使用化肥,加之沒有采用輪作模式,導致土壤板結,嚴重降低了土壤肥力。此外,農藥的不合理利用導致有害物質殘留,不僅破壞了土壤環境,還帶來了一定的水污染問題。第二,城鄉一體化中生產活動導致污染。部分農村地區垃圾處理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系統的環境監管,造成了大量生活污水、工業污水隨意排放,生活、生產垃圾未合理分類,甚至在河道附近設置垃圾場,隨意傾倒生活垃圾,難以降解的物質有可能進入農田或者水體,引發更為嚴重的生態問題。此外,當前農村地區普遍采取規模化和集約化的養殖模式,由于部分養殖場管理人員缺乏環保意識,禽畜排泄物處理不合理,不僅導致空氣質量下降,同時還容易滋生多種病菌,威脅人們健康。
參考文獻:
i 朱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文化建設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江西師范大學,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