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說:“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單位,健康家庭更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石。日前,為進一步鞏固家庭健康促進行動成效,中國計生協、健康中國行動推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婦聯決定開展主題為“好家風·健康行”的2022年度家庭健康主題推進活動,以推動培育、宣傳和踐行健康家風。
那么,健康家庭的內涵為何?又如何實現家庭的健康呢?
2019年,《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相繼出臺,提出從全方位干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周期生命健康、防控重大疾病3個方面著手推進“健康中國”的實現。作為最基本的生活單位,家庭自然成為連接群體和個體之間健康促進的最為穩固的紐帶,因而“健康中國”理念的推廣和實踐需要“健康家庭”作為重要支撐。
2021年12月15日,“2021中國家庭健康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以“健康是新時代的家風”為主題。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計生協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培安在大會致辭中指出,健康中國建設的成效日益顯現,但群眾的健康素養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必須通過家庭“小切口”撬動全民“大健康”,讓“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深入千家萬戶,讓健康成為新時代的家風。本刊編委、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還專程給大會發來《致廣大家庭的一封信》,他結合個人生活、職業經歷,指出“最好的健康導師和健康監督員,就是我們的家人”,鼓勵全國人民把珍愛生命、樂享健康的理念融入個人習慣、家庭生活、民族理想。
現將信件全文分享如下——
致廣大中國家庭:
你們好!我是鐘南山,在2021中國家庭健康大會召開之際,我想談談對“健康是新時代的家風”的理解。
我曾經不止一次對青年朋友強調,“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這是由我的人生經歷和專業實踐得出的肺腑之言。
我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月。1歲那年,我的家遭到日軍轟炸,是外婆徒手扒磚頭,找到了被掩埋的我……
幾十年間,中華民族已經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人民不用再面對戰亂帶來的生命威脅。然而,一場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仍然在衛生健康領域進行。
作為一名醫生,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無數次與死神“拔河”。我想大家一定難以忘記“非典”和“新冠”兩場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已經奪去了全球超過500萬人的生命,預計將對全球經濟造成12萬億美元的損失,并將長期持續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正是在我們黨和國家的堅強正確領導下,全體人民還有無數的家庭的犧牲和付出,才換回來我們來之不易的抗疫之勝。這場疫情“大考”,讓我們深刻懂得了生命的可貴,有價值地活著,才對得起自己來人世走一遭,才對得起關心關愛我們的親朋好友,才對得起英雄的奉獻和犧牲。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珍惜生命,好好活著”?我經常強調一個概念: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決定人一輩子生活質量和壽命的是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還有最重要的早防早治意識。在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過程中,最好的“健康導師”和“健康監督員”,就是我們自己和家人。
我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父親一心以醫術報國,他對我說,“所謂醫者本分,就是治病救人。”母親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在她的言傳身教下,我擁有了同情弱者、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等善良品格。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我還養成了良好的健康觀念,從小就喜歡運動,足球、籃球、跑步都有涉獵。當然體育運動也讓我結識了我的愛人。年輕時,我們經常在球場約會,還曾一起備戰第一屆全運會。
在我看來,鍛煉不僅有益身體健康,還能鍛煉意志品質,培養抗挫能力和團隊精神,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身心舒暢了,疾病自然就遠離了,生活質量自然就提高了,能投入到事業中的精力也就更多了。我每周會抽出三四天時間鍛煉,每次40分鐘到50分鐘。內容包括:跑步、杠上撐、引體向上、仰臥起坐,每隔一兩周,全家還會出去游泳。我們的孩子也都是體育好手,兒子曾是醫院院籃球隊的主力,女兒獲得過世界短池游泳錦標賽100米蝶泳冠軍,在1994年還打破了短池蝶泳世界紀錄。
通過我個人的生活經歷,我深深地感受到家庭在道德品質、職業理想、健康習慣等方面對人的影響有多么深刻。家庭的好風氣,能夠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做到相親相愛、立德樹人、重視教育,我們的民族前途必然不可限量。在這個過程中,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將健康作為新時代的家風大力弘揚,不僅有益4.94億中國家庭的幸福,更有助于夯實健康中國的基礎,造福千秋萬代。
讓我們把“珍愛生命,樂享健康”的理念融入個人習慣、家庭生活、民族理想,發揚傳承下去吧!
祝福祖國母親,國泰民安,繁榮富強!
鐘南山
2021年12月15日
健康家庭應該什么樣,我們可以從我國很多省市相繼開展的“健康家庭”評選來一窺究竟。
比如,江蘇省愛衛會組織專家制定的健康家庭標準主要包括5個大項、共18個指標。5個大項包括:家庭環境,如房屋通風良好,居室布置科學合理,廁所清潔衛生,環境整潔衛生等;家庭氛圍,如擁有健康心態、體魄,成員關系融洽,鄰里互助互愛等;健康生活習慣,如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食品生熟分開、不吸煙、經常參加鍛煉等;掌握常見病預防保健知識,備有家庭藥箱,具有包括醫療保障等在內的多項健康保障;最終達到目標為基本健康知識知曉率≥80%,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形成率≥70%。
陜西省衛生計生委下發的《2016—2020年健康細胞示范建設工作指導意見》中,對健康家庭的要求與江蘇標準類似,從家庭衛生到成員良好生活習慣,再到愛老敬老、鄰里互助等均有涉及。
自2018年開始,浙江省將健康家庭建設作為健康細胞建設的內容之一納入“健康浙江”規劃,啟動了健康家庭建設試點工作。該省健康家庭建設的標準包括:家庭成員建立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養成“戴口罩、勤洗手、一米線、用公筷”等良好衛生習慣;家庭有3種及以上健康支持性工具(如體重秤、血壓計、腰圍尺等),配備家庭保健藥箱,并妥善存放、定期整理;家庭成員中至少有1人會測量體溫、脈搏、血壓,并學習掌握基本急救知識和技能,持有救護證書;家庭成員具有良好的健身習慣,每人每周鍛煉3次及以上,每次半小時以上,熟練掌握至少1項運動健身技能,家庭體育鍛煉常態化、科學化;等等。
雖然我國各省市對“健康家庭”的評判標準存在差異,但總體都涉及5個層面:身心健康、住所宜居、良好氛圍、家庭支持、工作平衡。此外,家庭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如與鄰里的關系、與學校的關系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家庭的健康程度。可以說,健康家庭的標準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傅華指出,“健康家庭”的核心是“和諧”二字,只有家庭和諧了,上述標準才更容易實現。
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構建健康家庭呢?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副主委、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醫科教授羅仁從中醫養生學角度給出如下建議:
順時而動 《黃帝內經》有言: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為得道。順時而動不僅僅指運動,還包括家庭成員的集體出行活動,以此更能夠增進成員間的親密關系。大自然是天然的氧吧,春季萬物生發,可以踏青賞花;盛夏時節,花木繁茂,可以去植物園、海邊等地游玩;秋季天高氣爽,不妨全家去野外山鄉,登高賞菊;冬季需藏精,可以泡溫泉。除了每個季節外出活動,建議每周舉行一些家庭集體活動。美國一項研究發現,經常參加家庭活動的兒童情商高,自控力強,家中的老人也更能因此愉悅身心,防止老年期精神抑郁。因此,建議每月至少安排4天家人一起活動的日程,或每周末抽出一整天作為“家庭活動日”,看電影、健身鍛煉、共玩游戲等都可以。
順時而食 中醫認為,最好的養生方式需遵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膳食配伍原則。同時還告訴人們,遵循四季時令,攝入果蔬,不可暴飲暴食,避免五味偏嗜。家庭中,母親往往扮演著飲食管家的角色,因此更應注意合理膳食的重要性,一日三餐,規律進食,為孩子身體健康打下良好基礎。孩子愛吃零食一直飽受詬病,但家長又很難狠心完全禁止。英國鄧迪大學和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聯合研究發現,在溫暖、充滿互動的家庭中,孩子會攝入更少的含糖飲食。建議設定家庭零食時間,讓吃零食成為一種健康行為。比如每周二、四、六的晚上8點,晚飯少做一點,大家都吃上六七成飽。隨后一家人邊活動邊吃點健康零食,比如每人一把堅果、一罐酸奶、一袋低鹽魚片等。堅持一兩個月,可讓吃零食變成健康助力。
規律體檢 建議每個家庭成員至少每年做1次體檢。同時,家人之間也應多關注彼此心理狀態,如果有人出現長時間(一般是兩周到1個月)郁郁寡歡,又無明確原因,就應帶其去看心理醫生。如果有家人長期失眠或睡覺障礙、身心疲勞、胃腸不適、性功能障礙、神經衰弱等,不妨帶他去醫院做個亞健康體檢。此外,家庭成員應了解基本的用藥知識,學會使用基礎的健康監測儀器,比如測量血壓、血糖、心電檢測等;設置一個家庭小藥箱,儲備常用藥;購置簡易健身器械(如啞鈴、跑步機、彈力繩)等。
開家庭會議 中醫講究情志養生,西醫也發現心病容易演化成身心疾病。因此家庭可建立開家庭會議的習慣,解決各自在心理、生活方面遇到的問題。家庭會議參與者可能立場不同,但要尊重彼此的意見。如果在家庭中,父親或母親有絕對權威,孩子考大學、穿什么衣服、見什么朋友等,都一一過問,按照他或她的意志來,其他家庭成員只能選擇順從,就很難形成和睦的家庭關系。家庭會議不用固定時間開,但遇到家庭矛盾或重大選擇時,一定要召開,讓每一個人充分表達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并視情況吸取。家庭會議應當以“傾訴”為主,多一分坦誠,多一點包容,避免開成“聲討大會”。
同做家務 家務事是家庭成員間彼此溝通的有效方式,多做家務,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身體協調性。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夫妻共同做家務還可以改善夫妻關系,有助性生活和諧。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如果他們做除草或洗車等簡單的家務,就能使心臟病發作或患中風的風險減少近30%。可以設置一個“一周家務分配表”,大家一起買菜購物、做清潔等,共同布置家庭環境。
代際交流 現代生活越來越多地剝奪了親子、夫妻、長輩之間的相處時間,電子設備更是把有限的時間分隔得支離破碎。瑞典調查發現,如果父母很少與孩子溝通,孩子容易性格冷漠消極、孤獨自閉,人際關系敏感。因此,建議設定家庭時間,禁止使用手機,關閉電視,全家一起聊聊天。年輕人多和父母談談最近的學習生活中的苦悶,分享一下愉快開心的事,聽咱爸咱媽講講過去的事兒,以及他們晚年中發生的故事。
【編后】隨著健康家庭活動的大力推廣,我們希望廣大讀者朋友進一步將健康融入家風家教,使其成為社會共同倡導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推動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走入千家萬戶,讓健康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基因代代相傳,為踐行健康中國行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