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反酸燒心、吞咽困難、胸骨后燒灼感或疼痛等,還可引起食管狹窄、食管腺癌等諸多并發癥,對健康危害極大。
近年來,隨著臨床病例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關于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也越來越明確,主要有以下幾個:
下食道括約肌異常 作為一道閘門,食道與胃連接處的下食道括約肌(LES)具有讓食物進入胃部,以及防止食物回流的功能,若是該處肌肉功能衰退、或是在錯誤的時間放松,就有可能引發反流性食管炎。
胃排空障礙 若是胃排空的速度緩慢,胃袋內的食物就會逐漸累積,增加腹壓,最終向上壓迫下食道括約肌,使它放松,胃部內容物因而容易反流回食道。
橫膈膜疝氣 解剖學上,食道位于胸腔,胃則隸屬腹腔的一部分,中間以橫膈膜區隔,食道穿過橫膈膜的孔道稱為食道裂孔。若是因先天結構異常,或是后天原因導致腹壓升高,造成胃穿過食道裂孔,即形成橫膈膜疝氣。當胃袋進入胸腔,就可能影響下食道括約肌的正常收縮,胃部內容物就容易回流至食道。
上述病因的發生和日常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要盡量防止它們的誘發因素,如——
不良飲食習慣 大量攝入糖類和脂肪會促進膽囊收縮,導致賁門功能下降,促進胃食管反流發生;膽囊收縮會導致胃部、十二指腸出現功能性損傷,增強腹部不適感出現。另外,常吃過熱或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容易對食管黏膜造成損傷,繼而增加患反流性食物炎的風險。
嘔吐物的刺激 有臨床報道顯示,一些疾病可導致患者出現長期的嘔吐現象,從而使得胃蛋白酶與胃酸在嘔吐的同時反流進入到食管,對患者食管下括約肌功能和食管黏膜屏障造成一定影響,有引發反流性食管炎的風險。
肥胖 臨床將 BMI大于24,或是男性腰圍大于等于90cm、女性腰圍大于等于80cm認定為肥胖。研究發生,肥胖者往往有腹壓偏高的現象,這會提升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率。同理,孕婦也會因為腹壓升高而成為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危人群。
吸煙 香煙中的尼古丁會增加胃酸分泌,并影響下食道括約肌的運作,因此長期吸煙者或長期暴露于二手煙環境者,罹患反流性食管炎的概率較正常人群高。
藥物不良反應 臨床研究發現,部分藥物,如黃體酮、煙酸、β受體阻滯劑、抗膽堿能以及茶堿類藥物會對食管黏膜造成刺激,從而使得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弱化,增加胃內容物反流的發生概率。
綜上,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有效預防反流性食物炎的發生,就要做到:積極治療胃、十二指腸疾病;減少脂肪、糖類的攝入,盡量少吃酸性、刺激性食物,適量增加蛋白質的攝入,少食多餐;堅持運動以控制體重,增強體質;要避免彎腰抬重物;日常穿衣要盡量寬松,以免將胃部緊勒;戒煙限酒;睡覺時可適當的將枕頭提高15~20cm;慎用某些藥物。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您經常反酸、燒心,或是存在久治不愈的哮喘、慢性咳嗽,需要警惕是反流性食管炎的癥狀,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