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輝武
摘? ? 要: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不僅是新時代我國人才培養的基本訴求,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師要立足于對外部環境和學生自身能力因素的精準分析,開展具有開放性、指向性、思辨性、綜合性、系列性等特征的議題式教學。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細化議題式教學的種類,一例一策,然后以結構化的學科知識為支撐和主線,著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課上合作探究等方式積極學習,有效發揮議題式教學的邏輯性、互動性和實踐性,最終達成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政治認同素養;議題式教學;高中思想政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把政治認同素養放在了我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首位。朱明光老師指出,政治認同可具體表述為“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認可和贊同”,并且強調“當代中國的政治認同,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政治認同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而政治認同素養是這一過程所取得的最終結果,即學生最終從思維和行為上都呈現出來的一種擁護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的狀態。
一、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必要性
(一)外部環境因素
1.基于國家人才培養的訴求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要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才”是關鍵。青少年學生是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后備之才,他們的政治認同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2.基于意識形態引導的需要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以及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碰撞變得更加激烈。因此,高中思政課教學需要積極利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引導、教育學生,幫助學生形成堅定不移的愛黨、愛國、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
(二)學生自身能力因素
1.提高政治概念“理解度”的需要
政治認同素養是一種內在的核心素養,其培育是一個逐步推進的漫長過程,會先后經歷理解、接納、主動參與等一系列階段。其中,最先要完成的一個步驟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思想政治學科相關概念,即弄清楚“是什么”的問題。而當前的教學現狀卻是,大部分學生往往對國體、民主、專政、我國民主實現方式有哪些等基本概念都一知半解。
2.提高政治制度“接納度”的需要
明確“是什么”之后,需要深入理解“為什么”的問題,如“為什么我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什么我們選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這顯然要求教師幫助學生發自內心地去接納、認同、信服我們的政治制度和國家發展道路。當前,很多學生無法理解革命年代人民喊出“中國共產黨萬歲”的決心,這種現象需要我們加強對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
3.提高政治生活“參與度”的需要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三個基本問題是漸次深入的。其中的“怎么做”,直接涉及當前絕大多數學生政治參與度不足的問題。由于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及相關條件限制,當前思政課上學生學到的知識大多局限于理論層面,缺乏實踐,這直接導致學生政治參與度不足。
二、議題式教學的載體功能
議題式教學,是指以學生真實生活情境中具有開放性、指向性、思辨性、綜合性、系列性的探究話題為抓手,以結構化的學科知識為支撐和主線,以提高學科核心素養為核心,以參與社會實踐、課上合作探究等為學生學習方式的一種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提出要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而議題式教學正是落實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重要抓手。議題式教學要求教師對議題進行選擇、設計、實施和探索,然后將議題巧妙地嵌入課堂或課外的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使教學活動能夠有序開展。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文化參與的過程,學習者通過參與到某個共同體的實踐活動中,來建構相關知識。從這個角度出發,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動建構者,而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議題式教學正是立足于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知識,通過多渠道合理選擇并利用資源,引導教學設計圍繞相關議題,最終激發學生探索興趣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主動探究、思辨;另一方面能夠通過議題的不斷深入,達到循序漸進突破教學難點的效果。因此,議題式教學不僅可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有效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細化議題式教學,培育政治認同素養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主渠道。從這一角度出發,學校教育應著重創新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提高其實效性。
(一)情境化:提高教學“邏輯性”
《課程標準》要求將思想政治課教學設置為議題的形式,要求課堂教學活動圍繞議題來展開。因此,對于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而言,議題式教學既是其落實的重要抓手,又是其實施的重要形式。
針對學生政治概念“理解度”不夠的問題,筆者認為可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有內在邏輯性的議題來解決。即教師在展開議題式教學時,須基于生活化的情境和案例來設計議題,并用多個有內在邏輯性的小議題來貫穿整個大議題,使政治生活與課堂內容緊密結合,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政治概念。
情境化的議題式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善于挖掘日常生活和時政新聞中蘊含的相應政治理論,將它們提煉成議題,并梳理議題之間的內在關聯和邏輯特性,最終圍繞議題展開教學活動。如在教學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以下簡稱“統編教材”)必修2中的《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時,可把總議題設置為“居民如何從收入分配中品味獲得感”,再將之細分為三個小議題“我國居民的獲得感來源于哪里”“為什么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真正擁有獲得感”“如何通過個人收入分配來提高居民的獲得感”,并用這三個層層遞進的小議題將教學內容銜接起來,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中的相關案例,理解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相關概念。
(二)對話式:提高教學“互動性”
1.著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以往的填鴨式教學側重于對學生進行簡單的“規勸”和強行的“灌輸”,這類忽略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方式,無法幫助學生形成政治認同素養。議題式教學的核心就是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來培養他們的政治認同素養。而學生的認知需要則是政治認同產生的內在心理動力,這就要求教師所設置的議題必須是學生能議得起來并且有興趣議的話題,如此才能引發學生對政治生活的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當然,激發學生主體性的方法并不是只有這一種,下文還將介紹其他方法。
2.對話討論,幫助學生內化政治認同
高中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其思想具有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等特點[2]。根據這一特性,教師可采取師生間、生生間的對話辨析方式來幫助學生擺正政治態度。
政治認同素養是基于政治認知,在理性分析、判斷、選擇的過程中逐步養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設置一些有價值沖突的政治性問題,給學生開放思考和自主選擇的空間,引發他們去思考討論,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讓他們的思維在對話中碰撞,打破思維壁壘,并在碰撞中形成理性認識。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把自己的觀點和理由拋出,然后尋找實際案例和科學知識來支撐自己的觀點,用以反駁那些不科學的、極端的、破壞性的言論。思維碰撞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然后矯正自己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最終形成理性認識。如此,經歷了主動的辯論、探究過程,最終得出的理性認識就會深深地烙在學生的腦海中。這就是一個自然而然地強化學生政治認同的過程。
(三)參與型:提高教學“實踐性”
1.加強公共參與,促進學生能力養成
《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走出教室,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首次把“社會活動”列入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課,并且明確要求“社會活動”在整個課程教學中占到三分之一學時。為落實這一要求,教師可在議題式教學過程中,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或直接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展開議題式教學。學校必須重視政治參與實踐,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創造實踐條件。如教師可通過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社區、街道、農村、企業、市場等場所,開展相應的社會調查、志愿者服務、專題訪談活動等,推進高中生的政治社會化進程。相較于校內教學,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整合了多方資源,能夠為教學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更豐富的資源、更真實的環境,是我們的社會大課堂。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適時、有效的引導和總結,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整合內化和行為外化,真正發揮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參與的合力,發揮出政治認同素養的意義和價值。
2.以時政載體積淀政治認同素養的深度
與時俱進是思政課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征之一,高中思政課若想和鮮活的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就要選擇時政這一載體來實施。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每一課時的具體內容規定范圍,讓學生在范圍內自主選擇時事案例,并以“時政評述”的方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分析新聞時事發生的背景、影響因素、發展趨勢等。這一評述任務可提前布置給學生,然后在正課教學前安排五分鐘左右時間進行,或者在上課過程中結合相關議題展開,當然也可專門安排一節“時政評述”課。展開這一活動,可鍛煉學生的分析、表達能力,更關鍵的是能潛移默化地加深學生對政治生活的認知能力和政治判斷能力,使學生不斷積淀政治認同素養,達成深度認知。
四、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的有效性評價
政治認同素養作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其培育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適合個體終身發展和整個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需要的內在品質和關鍵能力。因此,教師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對政治認同素養進行評價”,或者說“如何判斷在教學活動結束后,這一核心素養在每個學生身上的實現效果”。
針對“如何對政治認同素養進行評價”這一問題,當前教育界給出的回答還是相對模糊的,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這是因為政治認同素養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領域的存在,它的實效性是難以直接觀測和度量的。筆者認為,針對政治認同素養的這一特性,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需要將其具化為一些動詞或者行為,用來描述目標最終會被怎樣完成。如在教學統編教材必修2中的《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時,教師可將政治認同素養層面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學生通過小組探究活動,能夠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對中美疫情防控成果差距作出科學的評價。”學生在執行這些具體任務時,其內在品質和能力就會外顯為他們的行為表現,而借助這些外在的行為表現,教師就可進一步推斷并評價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發展水平。這一評價方式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展開的議題式教學是一脈相承的,兩者都強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
當然,針對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評價沒有“一錘定音”的方式。政治認同素養本身的內隱性和發展性,要求學校必須建立更加科學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要求教師必須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當前,學校教育采取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方式往往是采用月考、期中考和期末考的形式。我們必須認識到政治認同素養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層面的存在,具有難以被直接測量的特殊性,如果我們僅僅采用單一的考試方式,必定難以對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作出全面而又系統的判斷。針對這一難題,筆者認為可采取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小組評價以及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既可根據學生平時的課堂學習表現和問題回答情況進行相應評價,又可把教師制訂的每節課對應的政治認同素養目標融入試題之中,通過觀察學生對時政的分析和解答,或者對開放性情境任務作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來考查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這種具有創新性的評價體系和前述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途徑是相輔相成的。
五、小結
政治認同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要。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認同素養不僅是新時代我國人才培養的基本訴求,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正如道德素質教育要經歷“知、情、意、行”四個層面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一樣,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也需要經歷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認可、政治參與四個層次。學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學時,要有效落實生活化的議題式教學、對話式的價值辨析、實踐性的公共參與,從而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最終達成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朱明光.關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1):4-7.
[2]韓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中的政治認同培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