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慶

提振消費將成為經濟復蘇中的重要一環。
多措并舉
7月29日,商務部召開“2022年上半年商務工作及運行情況”專題新聞發布會稱,將多措并舉促進消費持續恢復。
消費促進司副司長安寶軍表示,消費是最終需求,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對經濟具有持久拉動力。商務部將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消費促進,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狠抓政策落實,促進消費回升。認真落實已出臺的扎實穩住經濟和促消費一系列政策措施,進一步擴大汽車、綠色智能家電等消費,推動地方結合本地區實際出臺配套措施,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發揮實效,促進消費回穩向好。
二是突出創新引領,激發消費活力。加快推進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健康有序發展,拓展數字生活新服務。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成功舉辦消博會,并繼續辦好進博會等重要展會,擴大品牌品質消費。
三是優化平臺載體,提升消費能級。在城市,加快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推進步行街高質量發展,開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示范創建,加快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促進城市消費提質升級。在農村,加快健全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改善優化縣域消費渠道,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加快發展冷鏈物流,補齊鄉村消費短板弱項。
四是抓好活動組織,活躍消費氛圍。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組織開展國際消費季、中華美食薈、老字號嘉年華等重點促消費活動。
疫情影響
確實,疫情對消費形成不小壓力,消費要恢復到疫情前的增長態勢還有一段路要走。
最新一期基于3000多名中國消費者的問卷調查顯示,未來消費可能溫和復蘇。
瑞銀實證所(UBSEvidenceLab)于2022年6月進行了第五輪中國消費者問卷調查,調查顯示二季度疫情對消費影響明顯。
在防疫限制收緊的城市,3-5月線下活動所受直接影響或達20%。雖然防疫限制放松后被壓抑的需求釋放以及線上消費可以部分抵消負面影響,不過調查結果似乎與宏觀數據一致。后者顯示3-5月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下降7%,其中餐飲業同比下滑20%。
“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中未包含的大部分服務業表現可能更為疲弱,尤其是旅游和住宿行業。”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稱。
收入緩增
應該說,消費與收入密切相關。
僅42%的受訪者表示過去12個月內其工資有所增長,低于2021年調查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調查結果小幅弱于2020年調查結果,而當時中國經濟剛剛開始從最初疫情沖擊后復蘇。
此外,受訪者投資收入增速也較此前放緩。
在宏觀層面,二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從一季度的6.3%放緩至2.6%,而人均消費支出同比下降2.4%、一季度為同比增長6.9%。
與此同時,瑞銀實證所(UBSEvidenceLab)對200多家公司展開的最新勞動力市場調查顯示,二季度增加招聘的公司數量少于一季度,表示月均工資上漲的受訪者比例有所下降,同時預計三季度將增加招聘的公司也少于此前調查。
消費緩增
由于收入增長走弱,僅8%的受訪者表示過去12個月間的消費有所增加,低于2021年的18%和2020年的12%。
盡管如此,受訪者月收入用于消費的占比從34.7%小幅上升至35.8%。
調查還顯示,儲蓄率依然高企,表明面對疫情相關的不確定性,由于收入和就業市場仍面臨壓力,消費者的擔憂情緒猶存。
與之對應,受訪者中各種信貸工具持有者占比下降。
溫和復蘇
雖然市場預計消費從疫情沖擊中恢復,但復蘇力度能有多強?
與3-5月相比,43%的受訪者預計未來3個月收入將有所增加,而42%的受訪者預計消費將有所增加,均超過預期收入和消費下降的受訪者比例。
受訪者預計其收入和消費將從二季度低位反彈,部分可能受益于政策刺激。但受訪者收入預期較為疲弱。
盡管收入預期走弱,仍有37%的受訪者預計未來12個月將增加消費,與2020-2021年的水平(36%)基本持平。
同時,居民儲蓄意愿依然較強。59%的受訪者計劃增加儲蓄。
汪濤說:“調查結果明確顯示收入和消費預期已經見底,預計未來幾個月有望復蘇。盡管如此,受訪者對未來一年的收入預期仍弱于2021年和2020年,財務保障預期不及之前調查,儲蓄率依然高企,且消費者對新增債務仍持謹慎態度。我們認為,這些因素以及疫情相關的不確定性將繼續抑制消費復蘇的力度。”
事實上,7月份部分地區疫情反復之后,18個主要城市的地鐵客運量再度走弱,7月全月依然同比下跌12%,僅略好于6月的下跌13%。若沒有出臺大規模的刺激措施,下半年消費復蘇力度可能會相當溫和。瑞銀預計全年GDP口徑的實際消費增長1.2%。
中信證券指出,從中期看,疫情常態化的管控將成為全國趨勢,線下消費的復蘇有望在區域零星的疫情管控中逐步走入正軌。
在此背景下,線下消費復蘇整體趨勢持續向上,從結構上看,運動消費、娛樂賽道有望最先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