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獨特的畫面表現力。中國畫是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是非常注重意境與空間表達的。“空白”是中國繪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畫面上有意識地留出空白,看似“虛無”,其實是有著豐富的表現內容的,它包含著作品的主題、意境、趣味等多種因素,是品評畫面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中國畫“空白”與中國傳統哲學的內在聯系為切入點,結合傳統與現在中國畫創作中對“空白”的運用,梳理當代繪畫語境下中國畫中“空白”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畫;“空白”;空間布局;意境
一、中國畫“空白”的內涵
中國畫“空白”的產生與運用,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的。老子提出“知白守黑”的辯證觀點:“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這種觀念深遠地影響著中國傳統繪畫對“空白”的運用。白是通過“經營位置”有意識留出來的,畫面中黑與白的布局是形成中國畫構圖的重要因素,所以空白也可以稱作“布白”或“置陳布勢”。《畫筌》是我國清代著名畫家及理論家笪重光所著,其中提到“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之見解,指虛實融合,反實成虛,化景物成情思,沒有畫的地方也蘊含著美妙的境界。同時,筆墨作為中國畫的主要表現形式,如果沒有筆墨結構,那畫面中的“空白”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繪畫中的“虛”與“實”是相互依托出現的,“空白”的布局也要經過深思熟慮,絕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留白的。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空白”以視覺形象的載體出現在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壁畫等繪畫題材中,“空白”位置的大小與外輪廓形狀的恰當與否,決定了畫面的基調與意境表達。
二、“空白”在中國畫構圖中的作用
中國畫注重意境的表達,要求意在筆先、氣韻生動,好的畫面并不是把客觀事物直接描繪出來,而是畫家用心去感受后,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呈現出來的,具有詩一般的境界。如果畫面中沒有“空白”的空間布局,那么畫面整體將喪失感染力與生命力,會讓觀者感覺到壓抑,所以中國繪畫能否運用“空白”呈現出畫面的完美銜接和意境渲染是關鍵。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提出:“以虛為虛,就是完全的虛無;以實為實,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動人;唯有以實為虛,化實為虛,就有無窮的意味,幽遠的境界。”在中國畫的創作中,為了表達畫面的意境,往往會對次要的客觀物象采用虛化的處理手法或進行大膽的剪裁,從而突出畫面中主要的形象。這種虛實藏露的表現方式,能使觀者在品讀畫面時產生沉思與聯想,能夠巧妙地激發人們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同時充分體現畫家的審美思想與情感。
三、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空白”的運用
在我國山水畫中,天空、云、霧、水汽、大地等往往都是用“白”來表達,“空白”是中國山水畫獨特的空間意境表現,這些在山水畫中的物象都可以理解為無須表現即可產生畫中意境的地方。在中國繪畫歷史中,利用“空白”去營造幽遠意境的傳世名作非常多。談到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與空白,就不能不提到我國南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畫家馬遠和夏圭,其藝術特點是通過空白來完美銜接遠近空間關系,各自分別有“馬一角”“夏半邊”之稱。他們的作品中注重畫面內容的取舍,只表現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對復雜的景物進行高度的概括,重點突出,層次簡單,可見他們對畫面“空白”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因此,其畫面中除了主體物象,其余部分的空白使畫面整體氣韻統一,達到遠景更加幽遠,近景更加突出,營造出無畫之處皆妙境的感覺。在夏圭《溪山清遠圖》中,整幅畫面上虛下實,山坡、巨石、江岸、樹木、橋梁等都集中在畫面下部,畫面境界顯得開闊,給人以登高俯視的感覺。畫面上半部分或以清淡的筆墨描繪遠山,或留出大片“空白”表現江水、煙云,巧妙地營造出了一種荒寒的意境之美,表達出非常充實和悠遠的景象。其畫面中“空白”看似未完成,卻體現出無限的想象空間。可見,中國畫中的“空白”比畫出來的實物更具豐富的內容。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無論是畫面的空間布局還是畫面呈現出來的意境,都能給人一種寒氣瀟瀟的感覺。畫面中只有一葉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釣,舟旁以淡墨寥寥數筆勾出水紋。畫家通過大量的留白,使觀者感覺到處處都是水波煙霧,這就是中國畫“空白”手法精妙之處。如果畫家在創作時去除了運用“空白”的創作思想,而是實實在在用筆墨在畫面上添加流水和煙霧等,這樣畫面意境就會缺失空靈之感,變得平淡無味。正所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作品通過留出來的空白呈現出了空疏寂靜的藝術效果,具有畫龍點睛的妙處。
“空白”作為畫面層次空間構建的關鍵,在元代山水畫中體現畫家心境上的自由與向往。其中,畫家倪瓚以極簡的畫風表現出一河兩岸,蕭疏清雅的畫面意境。他的經典作品《漁莊秋霽圖》呈現出平靜的山水面貌,畫兩座山石,修長的樹木用枯筆概括。中景用一片空白表現水面,沒有引人注目的丘陵與涼亭點綴,前景與遠景在畫面中拉大空間距離。整個構圖都是以水平線橫向排列的,形成了強烈的縱深感與層次感。畫面高處的天空與最下面的近景都采用了“空白”的表達方式,以空白切割實景,虛景在墨色中反襯出來。整幅畫以岸坡樹木與遠山之間的“白”把空間營造出來,表現出天水一色、空靈荒寒的意境。中國傳統山水畫講究情景交融的意境,在這幅畫中通過“空白”得以體現。
中國山水畫經過歷代的變遷,“空白”的表現方式始終在不斷發展著。到了近代,我們經常看到在山水畫中,兩山之間的留白作為云與霧,目的是拉開兩山之間的距離,形成深遠的視覺張力。山水畫家黃賓虹在《黃賓虹畫語錄》中談到:“看畫,不但要看畫之實處,同時要看畫之空白處。”簡言之,留白不是一種省略,而是用以增加畫面的視覺美感,可見在山水畫創作中呈現出自然生動性與意境表達才是畫家關注的首位。黃賓虹畫中的“空白”經常在整幅畫中間位置的上方,高山聳立,塑造山石的質感和陰陽關系,所運用的筆法蒼勁有力,皴法多變,在畫中的山腰下面有一片抽象的空白,從而使上下的山形成了鮮明的黑白虛實對比,這種空白給人以云霧掩映的神秘感,通過云霧遮擋半山腰的空白處理手法,使畫面中的山谷變得更低,并且整個山的層次豐富,氣勢一目了然。正如白居易的詩“此時無聲勝有聲”,這能體現中國人在美的表達上是注重含蓄的,所以只有明白了“空白”所表達的意境時,才會下筆如有神。
四、中國傳統花鳥畫中“空白”的運用
中國傳統寫意花鳥畫中,也采用了大面積的“空白”表現方式,“空白”的運用看似隨意,其實不然,畫面中的每一筆都是畫者經過深思熟慮的,看似運用大寫意繪畫語言,卻蘊含著中國傳統繪畫的美學思想與畫者本身的藝術素養。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空白”在空間布局上還起到了畫面分割的作用,而很多的大寫意畫“空白”并沒有對應實在的物象,而是具有一種純粹的意境之美。在花鳥畫中,畫面常常采用大面積的空白,給人以非常自由的感覺。以意象為主的花鳥形象,在似與不似之間,同時畫面構圖大開大合,黑白相互呼應,給人一種意氣縱橫的感覺。如朱耷的《魚石圖》,整個畫面中僅有一石、一魚,空闊的畫面中沒有任何陪襯,沒有任何背景,只有一條孤零零的魚,魚的周圍沒有水紋,而是大面積的“空白”。在整個畫面中,魚與石的空間布局簡潔單純,充分體現出了中國畫“經營位置”的精髓。《魚石圖》中運用“空白”這種藝術語言呈現出來的虛實、動靜、聚散的變化,形成了繪畫作品中的節奏與韻律,形成畫面中獨有的意境和審美。
齊白石在現當代中國畫寫意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早年曾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寫意畫家。齊白石在畫面處理上,大都采用了“空白”的處理方式,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其作品以民風與傳統相結合,在創作題材上他注重生活,擁有獨特的創作視角,并達到了中國現當代寫意畫的高峰。齊白石對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等無一不精,并將經典的筆墨意趣與書法巧妙地在畫面中進行布局,形成了墨色與空白相對比、相呼應的形式美感。例如《墨蝦》中,他并沒有對水進行描繪,而是留白,卻可以讓人聯想到蝦在水里面游動,活靈活現。畫面通過形象的表達,給人感覺水是靜止的,水與蝦的融合讓畫面中的“空白”顯得不空,而是有著交錯的空間。蝦與蝦之間依靠墨色的濃淡來體現遠近疏密關系,蝦的結構也是運用墨色的濃淡對比表現出來的,在濃墨與淡墨的穿插之間給人以身臨其境的觀感,看起來十分生動。《蛙聲十里出山泉》也是齊白石的經典之作,采用豎軸的形式構圖,給人以泉水自然流淌出的視覺沖擊。山石用渾厚的濃墨簡練概括,四周配淡墨渲染,和諧自然、渾然一體,泉水用錯落有序的線條勾勒出來,采用大面積的空白是為整體構圖服務的,正所謂“氣韻生動”,提升了畫面的氛圍感。畫面中間部分的空白是給流淌河水的空間,與周圍山體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主體更加突出,層次鮮明,齊白石通過深思熟慮的構圖,給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畫面中的山、河流、蝌蚪由遠及近,十分生動,使畫面產生了鮮活的生命力。因此,在一幅好的中國畫作品中,注重“空白”的表達才是中國畫創作的基本規律。
五、中國畫中的“空白”在當今時代的意義
我國傳統繪畫體系與創作觀念是博大精深的,有著豐富的底蘊。“空白”作為中國畫藝術創作的一種特殊表現方式,是有強大生命力的,在當代依然是被畫家們所重視的。中國畫作為一個不斷發展的藝術體系,人們總是在繪畫創作中給予它新的活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中國繪畫體系正在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繪畫的觀念也是多種多樣的。在山水、人物、花鳥畫創作中,“空白”這一傳統藝術語言仍然是無處不在的,并在畫家長期不懈的探索與實踐中歷久彌新,使中國畫“空白”呈現出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在當今時代,畫家們在創作過程中也有著不同的追求,畫面中的“空白”繼承了傳統意義上的空間表達,在繼承中國畫傳統技法的同時,又以開放的視野,吸取了平面構成的形式語言,其表現手法與形式語言更加靈活多變。在當今新形勢下的中國畫創作,由于有了新的思想主題,再加上新的繪畫材料的運用,所以呈現出了新的表現形式與新的審美特質。在運用各種綜合繪畫材料后,繪畫作品的形式感與厚重感增強,繪畫作品具有了裝飾性和當代氣息。例如,畫家唐勇力的繪畫作品就采用了大面積的白色肌理,具有很強的裝飾性,這就是一種新的“空白”語言。在傳統人物畫中,背景大都是空白,不會破壞畫面整體的空靈意境。但是在唐勇力的畫中,一反“計白當黑”的傳統,背景也不是單純的留白,而是利用脫落法,利用留下來的大塊小塊“白”將人物與背景融為一體,構建成一個極具裝飾性的畫面。這種繪畫方式給了“空白”新的擴展語言,使畫家在創作過程中對布白能有更加靈活的運用,打破了“工筆”與“寫意”的界限,具有超越現實的功能,將視覺與結構韻律相結合。
在多元化發展的藝術趨勢下,中國畫創作步入了一個開闊自由的創作空間。中國畫的“空白”在當今畫家的作品中,產生了個性化符號的藝術形式。不同畫家的性情與審美興趣不同,對“空白”的領悟與理解也有不同,所以反映在了他們的繪畫形式語言之中。在繪畫創作和表達方式上,每位畫者都在力求探索并賦予“空白”這一獨特表現手法新的畫面表現力,呈現出新時代的效果。如今,學習繪畫的教育形式和教學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尤其在課堂上加入了西方繪畫的學習,帶來了不同于中國繪畫思想的新美學特征與表現形式。畫家吳冠中注重對真實自然的概括與抽象,他提倡中西相結合的創作思想。在《水鄉行》中,吳冠中以抽象的繪畫語言描繪出江南水鄉的場景,采用了點線面與黑白灰的形式因素,完美地融入了畫面的造型之中。畫面中大大小小的黑白明暗相互映襯,在這種點線面與“空白”相互映襯的畫面里,體現出了江南水鄉小鎮的生動場景,然而又完全不同于生活的真實。虛與實的對比,營造出空靈、明快的抒情意境,體現了當代水墨畫家對“空白”藝術形式的成功探索。
中國傳統文化歷久彌新,中國畫的“空白”藝術,顯現出了中國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美學思想。從古至今,“空白”被歷代畫家所運用,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改進和發展。在當代繪畫語境下,對中國畫“空白”藝術進行深入理解與研究,對中國畫的現代發展是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空白”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與審美意象,不僅體現了中國畫的獨特性,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在多元化的今天,繪畫藝術得到了大發展,我們需要正確認識當代中國畫“空白”的內涵,審視中國傳統繪畫“空白”的藝術精神。研究者應該把握中國畫的美學思想,探索中國藝術的發展規律,并在長期的探索與實踐中,證明中國畫“空白”這一表現形式是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的。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空白”美學思想,還在延續著,仍然啟示著繪畫工作者們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胡東放.中國畫黑白體系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2]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笪重光.畫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5]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張映輝.秘響旁通:現代黑白繪畫論析[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周晴,魯迅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人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