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 潘富偉
【摘 要】 婁多峰教授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提出虛、邪、瘀是類風濕關節炎發生、發展的關鍵病機。基于婁多峰教授的“虛邪瘀”理論,以中醫學“中和”思想為指導,探析類風濕關節炎臨床防治的新策略。“中和”思想在“虛邪瘀”理論中的體現可歸納為調氣血、協臟腑,重視正虛候;因人而宜、順應自然,防治邪實候;調筋骨、通經絡,標本兼顧干預痰瘀候。
【關鍵詞】 類風濕關節炎;“虛邪瘀”理論;“中和”思想;婁多峰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累及關節部位的相關病變,以骨、軟骨破壞為主,但亦常累及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韌帶、神經等[1-2]。婁多峰教授是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提出虛(正氣虧虛)、邪(邪氣侵襲)、瘀(痰瘀氣滯)是RA發生、發展的關鍵病機[3]。筆者基于婁多峰教授的“虛邪瘀”理論,結合多年臨床實踐經驗發現,在診、治、防RA時,要重視中醫學的“中和”思想,強調“氣血、臟腑、經絡、筋骨的平衡”,構建“調氣血、協臟腑、通經絡、平筋骨、致中和”的學術診療思想,形成了本病診、治、防的系列經驗,且臨床療效確切。因此,筆者以中醫“中和”理論為指導,以“虛邪瘀”為切入點,探析RA防治的新策略。
1 “中和”思想的哲學淵源
“和”是我國先秦時期的重要哲學思想之一,它對我國人民的思維、價值取向等有著重要的影響[4-5]。早在《道德經》就記載:“沖氣以為和。”《周易》亦記載:“保合大和。”孔子在《論語》也有記錄說:“和者,無乖戾之心,有阿比之意。”因此,可以把“和”理解為協調、和諧,協調“不同”,使矛盾、不同觀點和差異達到一種整體統一或平衡,這不僅有利于其健康發展,還可以促進新事物的形成。早在先秦戰國末期《呂氏春秋》就記載:“天全,則神和矣,三百六十節皆通利。”“樂之務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適。”“調和五味。”體現社會之和、身心之和、飲食之和等“中和”思想。《中庸》作為道德哲學專著對“中”“和”之意亦有大量的闡釋,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持中狀態;“和”即能持中。對人體情志之和、人和大自然之和等進行了闡釋,認為“中和”是人體自身及與外界最佳相處狀態的描述。通過對“中和”思想闡釋,有助于從思維模式、文化背景等方面認識“中和”在中醫學中的使用背景以及緣由。
2 “中和”思想在中醫學中的體現
首先,“中和”是指機體狀態的最佳時刻。《黃帝內經》記載:“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陰陽和”是指人體陰陽二氣在此刻處于最佳狀態。其又曰:“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陰陽和”亦指經脈中的陰陽二氣或陰經陽經在此刻的最佳“中和”狀態。
其次,是指將“不和”的機體調整到最佳“中和”狀態。古醫籍記載:“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和。”體現了人體以“和”為正常的健康狀態,“不和”為病理狀態。因此,早在《素問》中就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體現了古人對“中和”理解為糾其太過與不及,使人體恢復互用平衡,亦是防治疾病的關鍵所在。
最后,近代醫家根據古醫籍以及各自的臨證經驗對“中和”進行了進一步的理解和定義[6-7]。研究顯示,廣義的“中和”之意包含現有的各種治法、治則,其內涵之意是指運用中醫治法、治則將人體病態調整到“和”的功能狀態,即糾正紊亂的氣血、臟腑、經絡、筋骨等,使機體達到最佳、和諧的“中和”狀態[6]。然而,歷代醫家對“中和”狹義之意爭議較大。有學者將其理解為中醫治則“八法”中的“和法”;亦有學者將其歸為半表半里之疾,須以少陽和解之法;再有醫家認為“和解者,合汗、下之法,而緩用之者也”,即寒、熱、燥、濕等結于一處而不得結,宜平其積而“和”之。
綜上所述,“中和”思想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精華組成部分,亦是影響中醫學發生、發展、興旺的重要因素。目前,眾多學者對中醫學“中和”思想進行研究,并將其應用于對疾病的診治、預后,以及養生等方面。筆者結合古籍文獻研究發現,傳統文化的“中和”思想結合婁多峰教授“虛邪瘀”理論在RA防治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3 “中和”思想在“虛邪瘀”理論中的體現
3.1 調氣血、協臟腑,重視“正虛候” RA臨床中常表現為小關節病變導致的滑膜炎,甚至肢體畸形等結締組織廣泛性炎癥,主要以軟骨、軟骨下骨,以及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及肌腱等為主,嚴重者后期可出現關節畸形、關節功能喪失,嚴重影響RA患者的身心健康[8-9]。本病屬中醫學“痹證”范疇,“虛邪瘀”作為RA的關鍵病機,其“正虛候”指人體精氣血津液等物質不足及臟腑經絡組織功能失調,即正氣虧虛是本病發生、發展的重要病因病機。
中醫學“中和”思想認為,人體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需要氣血津液保持動態平衡,內養臟腑、外濡養筋骨,使機體達到中和平衡狀態,才能“百病無生”。“中和”思想認為“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指出RA的發生、發展與氣血的紊亂密切相關,筆者強調在防治本病時要以調理氣血為先。氣和血在生理上互根互用,病理上相互影響,治療上調治氣血則相得益彰,乃為治本之法。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記載:“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無論是外在的皮肉筋骨受損,還是內傷臟腑,都會導致氣血紊亂失調,進而引起經脈痹阻不通,最終導致氣血、臟腑失“和”。正如《正體類要》記載:“肢體損于外,氣血傷于內,營衛不貫,臟腑不和也。”心主血、脾統血,肝肺之氣可行血,臟腑功能失調可引起氣滯、氣虛、氣逆等,或瘀血、結血等。由于臟腑在功能上相互影響,在病理上亦相互作用,人體以心、肝、脾、肺、腎為中心,通過經絡、脈絡系統,把全身各個組織器官相互聯系成一個整體,相互協調、相互影響。健康的生命離不開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協調平衡,任何一個臟器平衡被打破,都會導致機體發生相應的疾病[10]。
婁多峰教授認為,先天稟賦不足、勞逸失度、病后產后等為RA的主要致病因素,均會引起氣血虧虛、臟腑功能紊亂失調,進而引起正氣不足。因此,筆者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認為,RA臨床防治不僅要通過扶正治療正虛,還要注重調和人體氣血、五臟等功能,使其保持和諧功能狀態,達到疾病的防治目的,還能促進身心合一,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3.2 因人而宜、順應自然,防治“邪實候” “邪”指風、寒、濕、熱等外淫之邪,即外來病邪。若機體正氣虛弱,又值嚴冬或暑夏,或飲食起居不慎等,引起風、寒、濕、熱等外淫之邪侵襲肌膚經絡,便可依據各種邪氣致病特點,致行痹、或寒痹、或著痹、或痛痹等,病久經脈痹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形成RA纏綿難愈的特點。因此,《黃帝內經》記載:“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引文所說的“道”“陰陽”“術數”,其哲理雖高深,但核心思想是“中和”。明代醫家張介賓注:“術數,修身養性之法。”雖然歷代醫家注解各有不同,大都認同廣義的“和于術數”主要體現在天人之際,即探索順應、運用自然法則和規律,選擇適合的養生保健方法,從而祛病延年,達到“和”的狀態。風濕病中的“邪實候”即通常和季節氣候反常、居住環境欠佳,以及飲食起居調攝不慎等因素有關,在RA的發生、發展中起關鍵甚至主導作用。
筆者認為,在RA的防治中貫徹“中和”思想亦為重要。中醫學認為,人體和大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機體的生理、病理變化和自然界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且存在一定的規律可循,誠如《黃帝內經》記載:“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由于RA往往反復發作、纏綿難愈,因此在臨床中需要根據不同的患者進行“個體化”辨體施治。①著裝方面:不僅要選擇適合自身的衣物,也要順應四季及時增減。春裝可寬松舒適,“以使志生”;夏裝可涼爽透氣,“使氣得泄”;秋裝衣物宜合體、收斂,“無外其志”;冬裝應保暖,“去寒就溫,無泄皮膚”。②良好的起居作息習慣對于RA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亦是天人和。所謂“病初易治、病久難愈”,婁多峰教授的“虛邪瘀”理論,以虛為本,邪侵為標,風寒濕邪是基礎,本病之所以纏綿難愈,要在起居作息習慣中加強防范意識,勞逸結合,順應自然規律,以增強免疫力,養成良好的習慣,防止疾病的復發。③注意飲食,搭配合理,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止疾病的發生、惡化。筆者認為,合理的膳食主要體現在五味調和,即酸苦甘辛咸要平衡,不可偏嗜某種口味;膳食平衡,誠如《黃帝內經》中記載:“五谷宜養,失豆則不良;五畜為益,過則害非淺;五菜充饑,五果為助。”不可貪圖口腹之欲,過食肥甘厚膩,也不應挑食、偏食;飲食有節,既要按時進食,又要適量進食,亦不能過快進食,正如《呂氏春秋》記載:“食能以時,身必無災。”
然而,古籍醫典中記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不能獨傷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婁多峰教授在臨床實踐中亦常說:“痹病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因此,對于“邪實候”的RA患者,筆者強調運用“中和”思想、因人而異的扶正祛邪,中和盛衰:即邪盛為主,正氣相對不虛者,應祛邪為主;邪正的盛衰消長者,應分清主次、先后,采取扶正兼祛邪,或祛邪兼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或扶正祛邪同用等法對于久病不愈、反復發作者,應發作時祛邪為主,恢復期扶正為主,靈活應用。
3.3 調筋骨、通經絡,標本兼顧干預“痰瘀候” 婁多峰教授“虛邪瘀”理論中的“痰瘀候”,即痰瘀氣滯,經脈、氣血運行失常,甚則痹阻,即“不通”,本病因不僅是風濕病發病的關鍵病理因素,也往往是本病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結局。筆者發現,RA后期由于久痹痰瘀互結、阻滯經絡、氣機凝滯,病情隨之不斷加重,常引起骨質損傷,經絡、筋骨痹阻不通,肌肉萎縮等癥狀。關節、筋骨、經脈作為RA的關鍵病位,在臨床治療上應重視調筋骨、通經絡,兼顧標本,方能立竿見影、收獲奇效。
婁多峰教授常說“無瘀不成痹”,四肢關節,尤其是四肢關節的末梢部位,由于氣血供應相對較弱、濡養不足,局部筋骨、經脈、肢節等易受風寒濕等邪氣的侵襲。正虛邪阻,虛、邪交結,瘀滯關節,則為腫為痛;發病后氣血運行進一步受阻,加重局部皮肉、筋骨失養,形成惡性循環。輕則肌肉萎縮、筋攣骨枯,關節功能受障礙;重則骨節破壞,肢體廢用。脈絡作為氣血運行的通道,承載全身營衛氣血以滲灌四肢百骸,其氣血流行通暢無滯是維系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病理實質在于“不通”。因此,筆者在臨床中重視在RA患者關節、筋骨、經脈等疼痛部位的診治,針對局部的痛點、或結節、或條索等,采用精準針刺、灸法、手法、藥物和導引等療法,恢復局部的筋骨平衡,疏通阻滯的經脈,使其達到“中和”狀態。
另外,筆者認為,RA發生、發展過程中通常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本病的病因病機不外乎虛、邪、瘀,虛為內因,邪為外因,瘀為病理產物、致病之標,亦可作為病因獨立存在;久痹患者常伴有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病因病機特點。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強調以患者為本,重視扶正,強調祛邪,不忘通絡,加強和患者的溝通,對患者的生活習慣進行干預,達到良好的醫患合作狀態,進而提高臨床療效。
4 小 結
RA臨床致殘率頗高。目前,西醫學主要運用非甾體抗炎藥、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糖皮質激素和生物制劑等進行臨床干預管理[11]。多數患者由于不耐受其不良反應,或難以承擔經濟等因素尋求中醫藥的干預措施。“中和”為中醫學的核心思想,其目的是在尊重自然規律或事物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取得機體自身、與自然、社會的一種最佳和諧狀態。筆者基于婁多峰教授的“虛邪瘀”理論,從中醫“中和”思想方面探析本病的防治策略,指出對于“正虛候”患者應重視調和人體氣血、五臟等功能,使其恢復、保持“中和”功能狀態;防治“邪實候”時要因人而宜,順應自然規律,起居作息有度,飲食合理,即“法天順地,形神共養,協調平衡,保養精氣”為原則;對于久病不愈,多痰多瘀“不通”的“痰瘀候”患者,應辨其虛實、標本,或以祛瘀通經絡為主,或以濡養筋骨為主,或以扶正為主,或以祛邪為主等。總之,要“以人為本”,改善疼痛及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使其“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各如其常”。
參考文獻
[1] 婁高峰.婁多峰論治風濕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
[2] 李沛,潘富偉.婁多峰教授“治未病”思想防治類風濕關節炎探討[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10):47-49.
[3] 婁玉鈐.風濕病“虛、邪、瘀”理論淺析[J].中醫雜志,2008,49(7):669.
[4] 方滿錦.《黃帝內經》中和思想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
[5] 賈成祥.中和思想的內涵及其在中醫中的應用[J].中醫學報,2021,36(9):1809-1813.
[6] 李笑宇,王志紅.中醫“和法”的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11):2497-2500.
[7] 陳慧娟,陳麗云,嚴世蕓.略論“中和”思想對中醫治療觀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5,56(23):2067-2068,2070.
[8] 李沛,潘富偉.婁多峰教授“虛邪瘀”理論在風濕病健骨養骨中的應用探討[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1,10(12):30-32.
[9] 楊林江,婁玉鈐.應用婁多峰教授“虛邪瘀”理論對強直性脊柱炎進行分期辨治調護[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1,10(12):38-41.
[10] 李沛,潘富偉.平樂正骨平衡理論在防治痛風中的運用[J].中醫學報,2017,32(9):1669-1671.
[11] 謝文慧,張卓莉.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目標的研究進展[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9,23(3):195-198.
收稿日期:2022-02-08;修回日期: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