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涓
從2009年之后傳統全球化呈現相對收縮的態勢。從宏觀層面看,七年來,全球國際貿易占到全球GDP的比重下降3%;從企業層面看,全球最大的25家跨國公司海外資產、海外雇員、海外銷售的比重都有明顯回落,大型跨國公司海外指數也出現連續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以后,全球貿易和投資在全球GDP占比是上升的,發展速度快于世界平均GDP增長速度。其中數字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全球數字經濟中,網絡空間的視頻、游戲、軟件迅速增長,雖然這部分比重不是很高,但增長最快的是數字生產者服務。如果我們不能利用好這一部分高質量的全球流動的數字生產者服務,將會影響整個制造業轉型升級。
數字技術為國際貿易復蘇做出突出貢獻
當前,學術界各方面對經濟全球化包括國際貿易、跨國投資、技術流動,都持相對悲觀的態度。但正是國際貿易的強勁增長,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復蘇的有力引擎,其中數字化貿易的表現是最突出的。
網絡空間的數字貿易是可以復刻復用的,是“遠在天邊、近在咫尺”;無論是國外視頻還是國內視頻都是如此,所以數字技術的全球鏈接并沒有額外的成本,跨境也特別方便。網絡空間就是一個網絡平臺,和商品貿易有距離和運輸成本不同,其全球化已經成為一個非常自然的現象。
2021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1.4%,跑贏各項GDP指標,“外循環”在這個特殊的時段不僅發展比較順利,而且成為帶動國內增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樣,全球經濟復蘇中,國際貿易復蘇明顯快于GDP的增速。由于2020年是一個特殊年份,所以我們把2021年和2019年做了一個比較,可以看到,無論是全球、中國還是美國,國際貿易的復蘇都顯著快于GDP的增長。
在其中,數字技術為國際貿易的復蘇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商品貿易總量中,數字技術含量最高的ICT(信息和通信技術)類商品貿易的比重明顯上升,即該類商品貿易的增長速度最快。至于數據貿易占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近30年經過了三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的比重比較小,2000-2010年期間開始明顯增長,而過去10年,全球數據驅動服務貿易占到整個服務貿易的一半。所以說,當前數字帶領的國際貿易是主要的增長驅動力。
數字技術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宏觀的貿易比重這個指標上,也體現在跨國公司微觀指標上。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發布的2021年數字跨國企業前一百名榜單,相比傳統的前一百榜單,數字跨國公司成長迅速,資產總額、銷售總額和凈利潤都看不出疫情的影響。總之,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數字貿易對全球經濟復蘇非常重要,起了非常強勁的引領作用。
全球數字生產者服務快速增長,帶動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生產者服務是嵌入制造全鏈條過程中的,最前端有研發、設計、制造、服務,整個流程的安排、生產線的組織;其后有企業內部的管理、產業鏈的管理、供應鏈的管理、市場營銷等。所以在制造過程中,服務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現代制造業的競爭能力除了硬科技之外,其他效率提升的節點都主要靠嵌入數字服務提升能力。目前數字生產者服務占服務貿易的比重在持續提升,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已超過50%,成為主體部分。所以,我們不能把數字化僅僅理解為網上看視頻、做游戲等等,數字生產者服務是數字服務中最重要的部分。
例如,數字設計服務平臺可以聚合全球最頂級的、專業對口的工程技術人才一起參與研發。波音787的設計是30多個國家1000名以上的技術人員同步在平臺上設計新產品,因為是有不同的零部件在不同國家的企業生產。以前工藝和功能的匹配是很復雜的問題,一般要靠頭部企業逐個匹配,現在數字平臺上直到最后形成實體樣機之前,所有設計、圖紙、零部件以及功能的匹配,全部可以在平臺上實現。過去串聯的研發工程現在變成并行研發,大大提高了進度,節省了工程時間和費用。因此,復雜數字技術嵌入工業設計,全球化的研發平臺非常重要,正在成為一個主流的模式,可以利用全球的科技人員,而不僅僅是買一些技術專利或買一些軟件。我們應該認真地對待這樣一個新的機會。再高水平的經濟體、再大的企業、再多的投入,也不可能在復雜產品上擁有世界最熟練、最成熟的工程技術人員,而是要動員分布在各國的科技力量共同努力,這是全球研發的過程。
數字貿易服務平臺也正在發揮很大作用。海量的供應商和客戶在平臺上通過智能化的方式進行匹配,可以滿足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并且和平臺的規模經濟很好地匹配起來,實現既有個性化又高效率的匹配,這是以往很難想象的一種貿易模式。全球國際貿易格局中,平臺是非常重要的載體,平臺有自己的治理體系和網上國際貿易糾紛的解決規則。因此,平臺不僅是國內市場的共治者,也是國際貿易市場上的共同治理者。以前消費者投訴和賠付要通過國家之間的規則和程序,現在平臺上的各方主要按照平臺規則、平臺守則來交易,效率更高、監管更有效。
數字時代最好的產品是集合全球多國能力的產品
當前,數字時代的國際技術交流合作日益頻繁,最好的產品基本上是集合全球多國能力的產品。不能簡單地以某國家進口技術的多寡來評價該國的技術實力。中國是ICT出口大于ICT進口,印度大量地做軟件外包所以ICT軟件出口最多,但國內做不了高端產品;美國是ICT技術出口和進口基本匹配,集成全球優秀技術做出了最有競爭力的產品。所以在技術迅速迭代、利用全球技術不是那么困難的情況下,每個經濟體從品質、投入、速度各方面考慮,會盡可能地集合全球的技術優勢發展自己。各國競爭力比較強的產品基本是進口技術和出口產品匹配比較好的產業。
數字時代,技術開源是主流。需要多鏈接,數據不斷更新,技術能夠運用到越來越多的場景,這是任何一個企業自身閉環做不到的。所以把軟件基礎部分開源以后,通過分步式的開發走得越來越遠,連接越來越多,應用場景越來越廣,這樣的技術才有意義,除了自已誰也不用的技術,不符合數字時代最本質的特點,海量、鏈接和智能匹配,這些都需要開源的數字形態。
在科學發現領域,全球合作也日益深化。美國最近新發射的太空望遠鏡韋伯,比此前的哈勃望遠鏡提升許多。現在大科學項目也是多國合作的項目,韋伯是美國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和歐洲航天局合作的項目,歐洲航天局的成員單位有二十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的科技工作者一起來做這個項目。我國去年批準加入了世界平方公里陣列天文臺項目,在1平方公里的地面布設數千碟形天線組成巨型望遠鏡陣列,可極大地提升巡天的深度、廣度和速度。但是這樣的項目,無論是資金能力、科技人員的力量還是數據分析能力,單個國家都做不了。所以現在高能物理基礎研究項目、人類基因組項目、大型宇宙探測項目等,大都是全球合作的項目。這類項目的合作,需要一個數字平臺把多方連接起來,平臺本身就非常復雜。總之,數字時代的研發、銷售和科學發現都是多國合作的項目,既有理念也有數字技術的支撐,這一切才有真正的平臺和載體。
利用數字全球化的機遇提供發展新動能
中國月活移動端用戶達到11.8億,人均每日上網時長7小時,中國每天國民移動端上網時長將近80億小時。所有互聯網平臺不管是干什么,社交也罷,購物也罷,娛樂也罷,總歸要在網上實現。我們有這么大的互聯網市場,真正可以做到規模經濟和競爭效益的雙重效應。一個超大市場允許規模效應和競爭效應同時存在,相關企業能夠在國內成長起來,就可以成為非常有競爭力的數字企業,走出去也會很有競爭力。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5G基站、5G用戶數量都是全球的60%-70%,這些是數字經濟的發展所依托的重要基礎設施。我們也有很好的制造業基礎,有全球最大的制造業集團,產業生態完整,因此企業可以投幾十億、上百億,從頭部往下延伸,投入可以被分攤,帶動的產業規模特別大,這是中國非常大的優勢,我們可以在很多產業做到全球鏈接企業數量和產值最大的互聯網平臺。
中國產業門類齊全,很多產業研發從開始到消費端,鏈條都是齊全的,這也和國際上很多中小經濟體不一樣。我們在任何一個環節如有創新創意的加入,前后延伸的鏈條都很長,產業規模都很大,可以形成非常有成長性的產業。所以數字技術能夠帶來多環節增值,提升全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這些都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非常好的機遇,一定要利用好這個機遇。以現在中國的市場、中國的企業、中國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中是很有競爭力的。
總體上看,數字時代,跨境鏈接、跨界鏈接的成本極大地降低,收益可以顯著提升。在數字時代,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和產業分工新一輪的紅利已經出現,而且會延續相當長的時間,推動數字全球化時代到來,將成為疫后復蘇和長期發展強勁的推動力量。我們的產業基礎和企業競爭力,和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已經極大地改善,數字技術發展潛力尤其巨大,我們要推動數字時代的高水平開放,利用數字時代的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繼續提升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