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陽 李蘭權 林文慧 程妙仙 朱佳鈺 張杰
摘要:目的 比較研究在足部隱匿性骨折中運用X線、CT、MRI診斷的價值以及優缺點。方法 隨機選擇我校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于2017年1月~2021年5月份所收治的足部含有骨折的12例作為研究資料,其中包含X線4例,多層螺旋CT檢查6例,核磁共振(MRI)檢查2例,觀察分析三種檢查方法的陽性率和各自在檢查過程中的優缺點。結果 對于足部隱匿性骨折的檢查與診斷,常規X射線檢查具有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等優勢,但其密度分辨率不高,不能正確投照體位,因此準確率較低;CT檢查優勢表現為可全方位、多角度、立體、直觀成像,彌補平片中的不足之處;MRI的檢查無電離輻射,且為多參數成像、高對比度成像、多方位掃描,同時因水中的氫質子與脂肪、蛋白質等組織中氫質子的MRI信號強度不同,MRI能更好地顯示軟組織,使隱匿性骨折的檢出率大大提升。結論 對于隱匿性骨折與非隱匿性骨折,三種放射檢查方法其影像表現存在差異,更加凸出各自檢查方式的影像特點。
關鍵詞:隱匿性骨折;X線診斷;CT診斷;MRI診斷;影像學表現
隱匿性骨折,亦稱骨挫傷,是一種亞臨床骨折,指在常規X線平片中不能發現而實際卻存在的骨折。臨床上骨折常規首選X線拍片檢查,存在部分有難以發現的隱匿性骨折,是一種假陰性現象,這給臨床鑒別診斷和后期的治療帶來了挑戰。影像學檢查方法中CT、MRI等均有助于隱匿性骨折的早期診斷,但各有優缺點。本次研究就對隱匿性骨折分別采用X線診斷,CT診斷和MRI診斷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具體研究過程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校附屬醫院于2017年1月~2021年5月期間收治的12例含有隱匿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例,女1例;最低年齡為10歲,最高年齡為50歲,平均年齡為(30.67土13.51)歲;包含跟骨骨折患者2例,第一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1例,踝關節軟組織腫脹患者2例,足部檢查未見異常患者5例,并都建議行進一步檢查。
1.2 診斷方法
1.2.1 X線拍攝踝關節的正側位和足部的正斜位
拍攝踝關節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拍攝足部正斜位指導患者取坐位,管電壓選擇51KV,管電流選擇200mA,SID選擇100cm。
1.2.2 雙足CT檢查技術
①掃描范圍:足趾遠端至跟骨;②掃描參數:螺旋掃描方式,管電壓120kV;踝關節及雙足常規采用管電流260~300mA,常規為2mm層厚,2mm層間距;以上掃描均采用標準算法。若觀察骨骼的細微結構或細小骨折,可采用高分辨率算法。
1.2.3 雙足MRI成像技術線圈及體位
①線圈采取足踝專用線圈,或包繞式柔性線圈,或頭線圈,或體部矩形相控陣線圈。②成像方位:a.橫軸面;b.冠狀面;c.矢狀面。③成像序列及參數:a.幾何參數層厚3~4mm,層間隔≈10%X層厚,FOV160-220mm,矩陣約等于或大于256×192,獎勵次數≥1。b.成像參數T2WI序列:TR2000~6000 ms,TE80~130 ms;T1WI序列:TR300~700 ms,TE10~30 ms;PDWI序列:TR2000~6000 ms,TE10~30 ms,具體視其他參數及MR機型而適當調整。所有影像資料均由至少2名資深影像學醫師進行閱片診斷,以統一意見為準。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種方法單項檢查和聯合檢查對隱匿性骨折的檢出率,并分析X線、多層螺旋CT及MRI的影像學表現,以及檢查的優缺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檢查的4例X線病例有左、右踝關節正側位,足部的正斜位,影像表現為踝部諸骨骨質結構完整,未見明顯骨折征象,相應各關節關系大致正常,影像診斷踝關節未見明顯骨折征象,建議不適隨訪復查,見圖1所示。其中,一例影像學表現為右足第1跖骨基底部內側見小點狀高密度影,右足舟骨見線狀透亮影。右跟骨前份可見一大小為15.5×20.5 mm囊狀透光區,邊緣骨質增生、硬化,影像診斷為:1.右足第1跖骨基底部內側小撕脫性骨折可能,請結合臨床。2.右足舟骨線狀透亮影,考慮副舟骨。3.右跟骨前份囊狀病灶,囊腫。見圖2所示。
檢查的6例CT平掃-下肢以及三維重建,影像表現為:右踝未見明顯錯位骨折,必要時MRI。影像診斷右踝諸骨未見明顯錯位骨折,關節間隙正常,無異常軟組織影,見圖3;三維重建矢狀斷面,見圖4。
檢查的2例MRI,其中一例影像學表現:左踝關節形態正常,左跟骨外后緣可見片狀長T2信號灶,邊緣欠清晰,其外后方軟組織內可見長T2信號灶,余所示諸骨未見明顯異常信號灶;左踝關節周圍韌帶走行正常,未見明顯異常信號灶,左踝關節及左側跟距關節間隙內可見少許積液影。影像學診斷:1.左跟骨挫傷并局部軟組織,左跟骨骨折待刪,建議結合臨床,必要時CT檢查。2.左踝關節及左側跟距關節間隙少許積液,建議治療后復查,見圖5所示;經踝關節外踝的矢狀斷層MRT1加權圖像,見圖6所示。
從檢查的結果可見,足部的非隱匿型骨折時,表現為明顯的骨折線,周圍軟組織的腫脹,骨質密度不均勻,軟組織內稍高密度,骨質形態不規則;而隱匿性骨折時,在X平片上很難發現異常,而在CT圖像上常表現為骨皮質不連續,骨小梁中斷,扭曲,錯位,關節面受累及塌陷程度等,以及局部軟組織改變。
3討論
隱匿性骨折又被稱為軟骨下骨挫傷,主要特點是由于骨小梁的壓縮或者斷裂引起骨松質局限性水腫及出血,而不伴有骨皮質斷裂及移位。區別于常規骨折的三大標準:畸形、異常活動、骨擦音或骨擦感。隱匿性骨折患者存在疼痛、軟組織腫脹和活動受限,而通過影像技術檢查未見異常。
隱匿性骨折局部性的病理表現并不能帶來骨密度的差異。從病理學上看,隱匿性骨折是骨小梁的微小斷裂,由于垂直力的作用,骨小梁斷裂后互相嵌頓、重疊,由于這種病理變化不能構成病變與正常骨組織密度的對比差,因而常規X線平片難以鑒別。在一些關節部位的X線檢查過程中[1],鄰近的骨與關節面的改變常常備受關注。其實,特別是對于隱匿性骨折,關節周圍軟組織的變化更應被緊密關注。有時在軟組織發生明顯變化時,骨與關節面仍不具異常表現。在沒有骨骼損傷的情況下,X線軟組織損傷的存在更是預示著進一步放射學檢查的需要[2]。另外, X線平片上足部積液是隱匿性骨折的可靠指標,在急性創傷后所攝的X線平片中,關節積液與X線平片無法檢測到的隱匿性骨折相關聯。
CT對隱匿性骨折線的形態、骨折的部位骨內結構的情況,及骨小片和原骨之間的關系顯示更加清楚,具體表現為骨皮質不連續,骨小梁中斷、扭曲、錯位,關節面受累及塌陷程度等,以及局部軟組織改變,從而能全面直觀觀察骨折情況,肌肉損傷、關節囊積液等。經一些既往研究可得,隱匿性骨折在CT中主要表現為骨皮質和/或骨小梁中斷、關節腔積液、軟組織腫脹化[3]。CT在顯示骨皮質異常方面明顯優于X線平片,對于較為隱蔽的線性骨折及游離體等有較高的判斷價值。尤其是螺旋CT中多軸位多角度的二維、三維重建,極大地利于隱匿性骨折的診斷,在三維重建中骨折線的顯示率極高[4~5]。
在核磁共振檢查結果中,如果檢驗結果表現出條狀或圖形不規則情況,且T2WI為高信號情況,在患者骨折處可以觀察到骨髓異常、水腫或有出血信號,并且圖形中出現無規則雜亂的點狀提示信號,則可以診斷為隱匿性骨折。核磁共振檢查可以通過在不同加權信號強度下,對身體各個部位進行顯影,然后根據產生的不同信號和強度,將疾病信息準確地表現出來,尤其對于已發生腫脹、積水和出血的部位[5~6]。同時,由于MRI對骨髓異常病變敏感且有多平面成像功能,在足踝部疾病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7~8]。
綜上所述,對于足部隱匿性骨折的檢查,X線、CT、MRI三種檢查方法針對各自的優點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也可選擇聯合應用檢查方法和三維重建,有利于降低漏診率,其中MRI的檢出率更高,對于臨床提供較強的診斷價值,從而提高檢出率,減輕患者的痛苦。
參考文獻
[1] 許永照,李楠,等,兒童和成人踝關節正常與積液X線影像的應用解剖研究[J],首都醫科大學報,1996,6(2)90-93.
[2] 劉玥,胡承雷,鄒文遠,李勝,周霖,石思李.踝關節隱匿性骨折的X線診斷價值[A].中國美容醫學,2010,19(4): 296-298.
[3] 張海軍.CT及MRI診斷隱匿性骨折臨床價值[J].當代醫學,2016,22(27):68.
[4] 周康榮.螺旋CT.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238-241.
[5] 余文行,徐寶琳.磁共振成像在踝關節隱匿性骨折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當代醫學,2021(18):133-134.
[6] 謝承佳,潘廣松,楊燕敏.磁共振在診斷隱匿性骨折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146-148.
[7] 張衛軍,劉帥兵,呼丹丹.超聲造影與增強CT診斷膽囊占位性病變的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22,49(03):84-87.
[8] 董相宇,方挺松,曾效力,等.MRI對急性骨髓炎感染患者骨髓及軟組織病變診斷價值(附60例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5,000(003):5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