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棋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承擔著千百年來群眾最為樸實的期待與夢想。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大幅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來到城市,從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來到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謀求生計。而在一些人口凈流入大城市,動輒上百萬的房價讓很多新市民、青年人難以企及。在買不起商品住房的情況下,如何讓他們在城市里留得下并住得體面,成為考驗各級黨委政府執政能力的一道難題。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21個部委聯合發布《“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在住房保障領域明確提出,“人口凈流入大城市要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人口凈流入大城市還要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以中小戶型為主,供應范圍以面向戶籍人口為主,逐步擴大到常住人口”。這是我國首部有關公共服務系統的規劃,其制定和實施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應有之義。
寧波作為國內率先實施住房保障工作的城市之一,近些年相繼實施了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限價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政策,“甬有安居”民生幸福品牌深入人心。但隨著大量市外人口在寧波擇業,寧波的住房保障工作持續承壓。如何進一步織密織牢住房保障網,讓更多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難群體“住有所居”乃至“住有宜居”,筆者認為還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要站得高望得遠。住房保障體系的構建是一項長期性和系統性工程,而編制住房保障規劃是穩步推進住房保障體系構建的基礎。這方面香港的經驗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眾所周知,香港是全球各大城市中住房供應最為緊張的城市之一,普通家庭標準的雙人床只有1.2米寬,很多香港居民住在“鴿子籠房”。為此,從20世紀50年代起,香港政府就啟動住房保障工作,構建了租購并舉的住房保障體系。2014年,香港運輸及房屋局發布《長遠房屋策略》,明確未來10年住房供應目標和公私營房屋占比,并且根據每年實施情況,制定周年進度報告,及時調整住房供應目標和公私房屋占比。內地地區目前僅有上海和深圳兩個城市編制了相應規劃。寧波要加強這方面頂層設計,摸清住房保障需求底數,基于需求情況和地方財力,科學編制專項規劃。同時,根據每年實施情況,合理調整規劃目標,對政策進行修訂完善。
二是要扶上馬送一程。過去我們的保障性住房主要是廉租住房、公租房、經濟適用住房等,保障的重點是本地居民中的低收入群體,屬于“補位式”“兜底式”保障,而那些剛進城的新市民、大學生因為戶籍或者收入不符等原因,往往成了政策的“空白區”。也正因為這種現實的“左右為難”,不少年輕的優秀人才選擇回到中小城市發展。而實際上,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盡可能吸引更多外來人口尤其是年輕人留下,才是城市未來活力的保證。因此,我們要為新市民群體,尤其是年輕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在他們剛起步時,為其提供一個靠譜的落腳之地,讓年輕人租得起房,在暫時租居的房子里能有安全感、有尊嚴。這不僅體現了城市對年輕人的善意,也是為城市自身發展打基礎。
三是要把事做細做透。當前部分地區保障性住房存在“剃頭挑子一頭熱”問題,一面是政府部門大費周章推出一批保障性房源,另一面很多新市民、大學生不愿意去住。這主要是因為一些政府部門認識不到位,將保障性住房建在遠離中心城區的偏遠地帶,交通、教育、醫療及其他便民服務設施未及時配套到位,不能滿足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要讓群眾真正愿意來住,還需要政府部門多動腦筋、多下功夫。比如,在推進城市有機更新過程中,對一些老舊小區、舊廠房、舊寫字樓進行改造,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應。比如,在一些相對偏遠的保障性住房小區,可以通過租金優惠等方式吸引優質商家入駐小區,開設超市、理發店、快遞站點等為群眾提供生活服務。此外,保障性住房往往面積較小,居住生活空間有限。為不斷改善居住質量,需要相關部門將工作做得更細一些,聘請專業的設計公司對房屋內部戶型格局進行優化調整,提高居住的舒適度。
責任編輯:張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