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艷
摘要:理想的學程,應該是一個閉合的回路,立體交融的構建,沉浸體驗的生命歷程。我們可以啟動系統性思維,通過建立瑞吉歐檔案,用大單元設計主題活動,連通語文版的PDC,運用批判性學習等方法優化學程設計,建構體驗歷程,達到變革課堂、相互借力、師生共贏的效果。
關鍵詞:學程;依據;路徑;指向
學者布魯納認為: 我們教一門科目,并不是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由此,我們可以明晰:良好的教學,需要關注學程設計。那么,什么樣的學程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呢?理想的學習歷程,應該是一個長線項目,閉合的回路;應該是一項前后相續的接力,立體交融的構建;應該是一種主題推進的系列活動、沉浸體驗的生命歷程。
陶行知認為,“學”字的意思是要自己去學,并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思是生活或者生存。將兩個字放在一起來看,就是自主地學會學習和生活。有效的學程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為核心、為原點,教師可以構建一種更優化的學習場。學生在學習場里觀察、思考、實踐、反思,形成自己獨特的收獲,體驗生命中的各種波瀾,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綻放,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1? ?優化學程設計的實踐型依據——建立瑞吉歐檔案
一個好的教學三分之一是可以預設的,有三分之二是不確定的。此時教師需要有一種依據,以讓其適時地反思,提升教學效率。在瑞吉歐經驗中,檔案記錄是重要的學習策略,學程的優化設計可以此為依據。瑞吉歐檔案是必不可少的資料源泉,每天利用它能夠獨自或集體批判性地閱讀和反思教師和學生的學習經歷以及正在探索的方案,實現實時生成,柔性調控。建立瑞吉歐檔案有以下三個步驟。
1.1觀察與記錄:讓學程留下痕跡
學習過程中的客觀記錄與分析主要使用“過程式觀察記錄”的方法,它具體結合了隨即式、敘述式、原始口述式三種觀察記錄形式,并可進行系統整理,把整個學習過程展現出來,可以是“童言稚語”,或是思維的“異想天開”,可以是學生的作品,也可以是他們的“肺腑之言”。
1.2分析與整理:讓學程亮化主線
分析整理觀察記錄是對教學經過重新進行整理、澄清和思考的過程,它可以增進和加深教師對于學生當前學習情況的了解,把握他們的興趣、所面臨的學習困難和各種成長中的動力;可以發現課程生成的來源。教師對于其教學行為的反思過程和對于師生互動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的理解過程,可以幫助教師厘清教學是否明確,手段和目的是否合理,什么地方還需要改進,學生的反應是否合乎教育教學預期,為何學生會有這樣的反應等問題,使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更有方向性。
1.3分享與解釋:讓學程顯示學理
在共同的反思記錄檔案中,教師的角色不應只體現在最后的成果階段,而是應該通過運用豐富的海報、小冊子、幻燈片或者其他形式的產品直觀呈現,教師憑借詳細的觀察記錄,真正走進學生的學習世界,最終準確、科學地分析、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找到適宜的教育對策,然后根據觀察記錄確定彈性教學計劃。后續還可以不斷優化學程,從中找到學程設計優化的點,進行適當的教育。可以說,對學習的歷程建立瑞吉歐檔案,教師在進行集體審議時可以看到更多側面,為學生創設激發興趣、開啟智慧的主動探索之旅。
2? ?優化學程設計的中觀化路徑——用大單元設計主題活動推進
2.1大問題、大觀念引領,提升學程設計的“整體指數”
以往的語文教學大多是以一篇課文為一個學習進程,就像進入森林的旅行者,還沒有看清這片林子的整個面貌與植被類型結構,就懵懵懂懂地闖入森林去看一棵棵樹,這樣的教學會使學生不得要領。而優化的學程則以大單元設計主題活動推進教學,教師將一個單元的整體內容作為一個活動主題進行統整教學,用一個大問題引領,以人文要素為切口,以語文要素落實為載體,雙線同步推進共學共悟,實現人文、工具全面發展,在情境化的、突出主體性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建構每個學生的學程圈,從起點處探索,到終點處提升。
2.2推進大任務、大項目,提升學程設計的“驅動指數”
基于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要從大處、共性入手,大任務驅動,小步驟推進,前后有關聯,策略有升級,將本單元乃至整本書,甚至跨學段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突出地體現“以教材為例子”的思想。大單元設計主題活動要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更加明確地把書本、課文當作學習載體,使學生具備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教材掌握學習策略,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掌握課文內容。以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科普類說明文學習為例,本單元由四篇課文構成,《琥珀》《飛向藍天的恐龍》《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千年夢圓在今朝》和口語交際《說新聞》。我們將課文進行整合,設計了“我是科普宣傳員”的科學宣傳周大項目情境。大情境選定后,又根據各班特點設定了科普宣傳的主題情境,有化石博物館、恐龍博物館、新材料博物館、航空航天博物館等,內容為:《琥珀》一文,讓學生做一個博物館的講解員,講解一顆琥珀化石誕生的故事;《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讓學生借助圖示,簡明扼要地介紹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文,讓學生向觀眾科普納米高科技;《千年夢圓在今朝》一文,讓學生做一個同題演講,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最后進行新成果發布,完成一個完整的學習圈。
2.3大時空、大歷程推進,提升學程設計的“沉浸指數”
大單元教學將教師和學生視為學習者和共同建構者,從教材內走向教材外,從零散的知識走向相互關聯,建構一個大的時空,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有效促進師生自主發展。
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學生在單元學習之前,“以尋找天空與大地的神奇”為任務,有意識地觀察自然,分享自己的發現。課上,學生再次交流感興趣的發現,學習單元頁,觀察插圖。課堂上,教師要帶領學生巧妙地理解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意思,引發學生閱讀與欣賞、表達和交流的期待,一起走進“探秘奇妙的世界”這一單元大情境之中。從學生“畫一畫空間圖和時間軸”,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了天空和大地的珍藏,再到“天空中的一日游”這項活動,學生通過主問題驅動、結構圖式串聯學習,感受作者對自然的贊嘆和熱愛之情。這種大時空、大歷程的推展,學生能夠有深度地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中培養進階性思維,參與完整而又螺旋上升的學習歷程,形成有意義的循環學習歷程。
總之,大單元教學摒棄了“先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然后逐步組合,最后綜合運用”的傳統教學思維,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直面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三維目標高度融合。進行大單元教學,在真實情境中溝通教材篇與篇之間的聯系,使每個單元的內容變零散為整合,從而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有效發展了語文素養。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種種境界的綜合,就是說,使每個分立的課程所發生的影響糾結在一起,構成了有機體似的境界,讓學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大單元設計主題活動讓學生的學習歷程更加豐富、生動,更具深度和廣度,讓學生擁有了整體觀照的眼、關聯思維的腦、智慧操作的手。
3? ?優化學程設計的強驅型項目——連通語文版的PDC
PDC是英文project(項目)、 drive(驅動)、 create(生成)的簡寫。在學程設計過程中探究性學習比例比較小,PDC就是要增加探究性學習總份額,用項目驅動學生的欲望和興趣、實踐和體驗、思維和意識;用項目生成學生的經驗與技能、素養與情感、態度與價值,在“項目—驅動—生成”中,激活、改變、發展一個人,完成對學生生活和世界的價值構建。
仍以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科普類說明文學習為例,這個單元的目標重在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究科學的興趣,培養閱讀科普類文學作品的方法,要求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運用策略解決。閱讀文本之后,學生會提很多瑣碎的問題,可能不是從科學研究的角度,而是純粹的個人興趣角度。因此,教師的準備工作要盡可能做得充足,PDC項目學習需要教師掌握更多相關知識材料,在教學前期要進行更大量的準備工作。以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如果以分課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只需要關注課文內容;而如果要進行項目學習,教師則需要花更多時間研究單元語文素養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否則對于學生的質疑和思考則難以給出應有的反饋。
3.1優化學程的整合度:尋找關聯,確定項目
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確定本單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尋找單元內部的聯系,尋求整合路徑。本單元的幾篇課文所介紹的知識都有一定深度,內容涉及化石的形成、恐龍的演化、納米技術的應用、航天技術的發展,包羅萬象,因此,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我是科普宣傳員”的身份,讓他們帶著身份去了解科技的發展歷程,激發他們對科學技術的興趣。
3.2提升學程的引領度:整合情境,驅動項目
學習都是情境化的。學程設計的項目化,需要整合情境,提升驅動指數。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單元人文主題及語文素養要求,創設科普宣傳員參加新聞發布會的情境,串聯多篇課文的提問策略和解說任務。最后,根據學習情境,設計學習單,學習單上的要求和問題均應指向單元所有學習項目。
3.3提升學程的探究度:開放時空,生成項目
PDC將學生從瑣碎的問題中解放出來,尋求大知識、大情境,他們能完整地講述化石的形成,探究不同類別化石對地球發展和演化的作用;他們探究恐龍化石,通過恐龍化石研究地球上曾經存在的恐龍種類和恐龍消失之謎。PDC項目讓他們跨越了古今的大時空,跨越了新舊技術的交替,讓他們更加關注歷史與未來的聯系和創造,這樣的學程充滿了生動性與豐富性。
4? ?優化學程設計的學科化指向——加強批判性學習
4.1啟動“1+X”閱讀,增強學程的批判能量
“1”指的是教材中課例的教學 ,“X”指的是與課例相關的名家名篇,學生通過關聯閱讀,可以讓學習更加立體多維。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的“民間故事”教學中,我們就啟用了“1+X”閱讀方式。教學《牛郎織女》時,教師基于“民間故事”的根本,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閱讀,帶領學生進入廣袤的文學海洋,通過不同版本的《牛郎織女》文章進行對比閱讀,感悟葉圣陶版本《牛郎織女》中“想象、留白”的設計之美;通過《牛郎織女》與中國其他民間故事進行對比閱讀,體會民間故事口耳相傳、歷久彌新的經典魅力,感悟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通過《牛郎織女》與關于牛郎織女的詩詞歌賦進行對比閱讀,了解牛郎織女故事的演變過程,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拓展學習領域,為學生創建一條完整系統的語文鏈。
4.2提出漂亮的問題,拉升學程的鮮活指數
在學習歷程中,要拉升學程的鮮活指數,學生就要提出漂亮的問題,而不是漂亮地回答問題。統編教材二年級語文上冊《葡萄溝》一課中,學生賞讀了坡上葡萄,趣畫了五彩葡萄,完成了寫作《采葡萄》后,學生提出了一個“漂亮的問題”:為什么葡萄溝的葡萄干最鮮甜?在經歷語言的實踐活動,科學的查訪資料活動,向科學教師請教探尋的活動后,學生找到了答案。他們的學習過程一目了然,思維過程螺旋式上升,學習結果清晰可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圈。
4.3允許適度的解構,加大學程的生長度
學習時師生可以適度地解構,促進學生對傳統文本形成另一種解讀。《牛郎織女》中有許多情節寫得很簡略,如“牛郎常常把看見的、 聽見的事告訴牛,有時候跟它商量一些事”“仙女們商量瞞著王母娘娘去人間看看”。
4.4倡導復眼看世界,形成學程的多焦距
在學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多種觀察方式,用更多的方式觀察世界,可以給學生不同的內心體驗、不同的學習收獲。《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教師抓住了一個“小”字,讓學生去想象。有的學生想到“小女孩很小就出來賣火柴,生活一定過得十分艱苦”,有的學生想到“小女孩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命運十分悲慘”, 有的學生想到“新年的太陽升起來了,照在她小小的尸體上,女孩失去了生命”。學生歷經不同的學程,產生了不同的閱讀感悟,但最后都聚焦于對制造小女孩悲慘命運的社會的譴責。
5? ?結語
啟動系統思維,優化學程設計的過程,是一種融通創生、自主建構學習觀的過程,是建立探索與創生的行為觀的過程。它盤活了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為教學擴容,達到了變革課堂、相互借力、師生共贏的效果,為師生在課堂上的學力相長、精神成長提供了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韓進之. 試論布魯納的教育心理學[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22-29.
[2] 江蘇省陶研會.陶行知文集[C].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3] 江蘇省陶研會.陶行知文集(修訂本)[C].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