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龍 袁星同
摘 要: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人民對交通工程的要求已從單純的功能角度轉入環保、舒適、美觀的方向。鑒于此,在對隧道洞內景觀已有研究調研基礎上,對隧道洞內景觀設計的意義、必要性以及影響因素進行比較全面的綜述和研究,使得隧道洞內景觀的發展符合隧道工程特性,可為今后隧道洞內景觀設計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隧道洞內景觀;景觀設計;交通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U45?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6903(2022)07-0109-03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各級交通部門堅持新發展理念,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高速公路的發展步伐。截至2020年,我國隧道里程和數量驚人,相對于2019年,隧道總里程增幅達到10.04%,隧道數量增幅達到7.49%,我國隧道規模已然成為世界領先[1]。
隧道將公路外環境隔離,形成視域狹窄、視點單一的駕駛空間,降低了路況復雜性,提高了駕駛操縱簡易性,避免了駕駛員受外環境因素的干擾。隨著隧道數量的逐年攀升,使得高速公路洞內行駛時間增加,長時間在幽暗的洞內環境下,使得駕駛員迫切尋求視覺連續感,不自覺的產生逃逸心理,從而會發生超速和超車等行為,增加駕駛安全隱患。隧道洞內環境的變化帶給駕駛員心理、生理以及駕駛行為上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從駕駛安全角度考慮,洞內景觀設計應得到重視。
關于景觀與人體之間的交互影響,國內外學者已經做出了相關性的研究,通過統計分析各類交通事故的傷亡原因和傷亡率,大量的實例對比分析得出:景觀對交通事故傷亡有直接影響,優秀的景觀設計很大程度上減低了事故的傷亡率。Pierre Thiffault 與 Jacque S Bergeron[2]研究了道路環境的復雜度對駕駛行為的影響,通過試驗分析得出:道路環境變化不明顯,周邊植被顏色和造型上缺乏特色,會直接導致駕駛員的審美疲勞,造成駕駛疲勞。Mok J H 等[3]學者通過對城市道路的調查統計,對比分析得出:道路景觀環境改善后,交通事故有較大的降低幅度。Liu Y C 與 Wu T J[4]選用城市復雜道路(道路環境一般)和單一鄉村道路(道路環境優美)兩種方案,邀請試驗人員進行實車試驗,對比分析兩種道路環境下駕駛員的駕駛狀態,得出道路環境確實對駕駛行為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環境優美的單一路況也會造成駕駛分心。
綜上,關于隧道景觀與人體之間的交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國內外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集中于自然景觀、公路景觀和隧道洞口景觀等方面,而關于隧道洞內景觀設計方面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鑒于此,本文基于隧道洞內景觀調研基礎上,對隧道洞內景觀特點、審美特性、景觀設計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提出隧道洞內景觀設計理論,給今后的隧道洞內景觀設計一點借鑒。
1隧道洞內景觀
1.1 景觀
隨著人們生存環境和精神層次的提升,其含義在不斷的變化。隨著地理學和生態學的發展,景觀的含義開始朝著科學系統的方向發展,景觀內涵也在不斷地延伸、擴展[5]。
1.1.1 視覺意義上的景觀
《辭海》中認為景觀是“具有審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地表景色”,表明景觀即是風景、景色,是一種視覺意義上的概念,景觀被意指為風景的含義,被文藝界沿用到現在[6-7]。
1.1.2 地理學意義上的景觀
由于旅游和探險活動的興起,景觀的意義不再僅僅拘泥于山水、地形地貌等呈現的景色,而是科學地了解、分析其在空間、時間上的演化,這個階段,景觀便指的是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各種實體[8]。
1.1.3生態學意義上的景觀
1970年后,隨著人口和大量工程建筑物的出現,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出現了嚴重問題,人們逐漸意識到將自然景觀改造成人工或半人工景觀是一種錯誤做法,自此生態學意義的景觀得到了足夠的重視,發展迅速。
1.1.4現代景觀
21世紀時期,景觀又被賦予為某一特定空間中土地及該土地上空間的綜合體。現代景觀具有豐富的內涵,可以理解為視覺的審美對象、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一個具有結構、功能內外聯系的生態系統,一個記載歷史、傳遞文化、承載希望的符號……
1.2 隧道洞內景觀
近年來極端天氣的突增,保護環境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隨著“綠色國土生態工程”啟動后,“綠色交通”的打造提升到了日程上,設計者們也逐漸認識到隧道洞內景觀設計,有利于降低駕駛視覺負荷和心理壓力,對提升隧道駕駛舒適性和保證道路整體設計風格的重要性。
2 隧道洞內景觀審美角度
2.1 審美
21世紀是審美經濟年代,文化、審美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中,人們已不僅僅滿足于基本的生存條件,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隧道洞內景觀作為審美客體,也逐漸進入人們視野。隧道作為交通設施,由于其獨特的半封閉結構特性,與隧道外環境隔離,使之成為了道路上最大的封閉區間,因此隧道洞內景觀不同于一般建筑設施和道路景觀,它是隧道洞內所能看見的各種人造景觀與結構設施的綜合體。
2.2 審美視角
隧道洞內景觀是由具有不同造型、不同功能、不同顏色的個體組成的空間群體形態,宏觀上講,它屬于一種建筑藝術。視覺審美包含公路隧道洞內景觀審美在內的一切形態藝術審美的主要方法,有靜態視覺審美與動態視覺審美之分。
動態視覺審美是審美主體相對于審美客體處于運動狀態,一般是在車輛快速運行過程中進行的,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審美評價及心理反應均來源于車輛行駛過程接受的動態視覺信息。
動態視覺審美接受的信息及誘發的心理反應與靜態視覺審美具有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①審美主體對接受的視覺信息反應變得延緩甚至遲鈍,基本無法辨認審美對象的細節,只能辨別其宏觀形態,且景觀清晰度與主客體之間的距離、景觀尺度、車速具有密切的關系;②隨著車速的增大,駕駛員為了保證駕駛安全,會將視線往前移動,導致注視視野減小;③隨著車速的不斷提高,駕駛員的注意力就會越集中,隨之其心理緊張程度就會越大。
動態視覺審美與靜態視覺審美具有很大的區別,從某種程度上講動態視覺審美可以看作是靜態視覺審美中的遠景、中景、近景的逐漸變化,但心理反應仍存在較大差異。
綜上,簡單的把靜態視覺審美套用在隧道洞內景觀設計中,與行車過程中所見景色差異性較大,而對于功能、環境的等關鍵性指標,評價過程若僅僅依靠動態視覺效果的一瞬間的感受,設計結果未免過于草率,因此對于隧道洞內景觀應采用動態視覺效果與靜態視覺效果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設計,設計方案相對更加科學合理。
3 隧道洞內景觀設計
3.1 隧道洞內景觀設計影響因素
3.1.1功能因素
隧道洞內景觀作為隧道永久工程的一部分,決定了其與其他景觀的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不能拋棄其實用性而單純追求內在的精神享受,必須考慮重要的功能作用,使得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相交融、工程功能與人文審美相融合。
隧道洞內景觀的功能主要體現在防護功能、運營功能2個方面。
第一,防護功能也即其基本力學功能,主要用于承受上方土壓力,穩定隧道結構,同時保障隧道洞內線路避免落石漏水等危害。
第二,運營功能是指通過合理的結構設置可以緩和洞內外亮度差異,減少內外環境差異帶給駕駛員的視覺負荷,緩解邊墻效應給駕駛員帶來的壓迫感。
3.1.2環境因素
隧道洞內景觀環境影響因素包含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社會環境3個方面。
第一,自然環境主要包含地形地貌、自然植被、水體等因素。隧道洞內景觀設計之初應對景觀附近的地形地貌進行詳細的考察,充分發揮其有利因素,應盡量保證修建過程中不對水體產生一定的影響即可。
第二,人文環境。地域文化是一個區域經過歷史的洗禮,地域的不同導致文化的差異,不同文化背景是景觀設計的搖籃,其獨特性和藝術性是地域文化賦予景觀設計的最主要特征。隧道洞內景觀設計過程中應注重解決好文化環境與整體布局風格的協調一致性,使隧道融入到周邊環境,也有利于產生多元化的地域隧道洞內景觀。
第三,社會環境。隧道洞內景觀修建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環境資源的一種占有,有時候不可避免的會對附近居民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相對于對自然環境等不可恢復的影響,社會環境受到隧道洞內景觀修建的影響明顯要小得多,一般可以通過一定的經濟補償來進行彌補或恢復。
3.1.3美學因素
21世紀是大經濟審美時代,審美已不再處于藝術行業,逐漸發展到與我們休戚相關的各個行業中。提到景觀,人們第一個聯想到的詞匯可能就是“美”。隧道洞內景觀之美不僅僅是狹義上的洞內裝飾之美,而是多角度的視覺范圍內的所有個體融合之美,隧道洞內景觀布局應著重考慮與周邊環境渾然一體。
3.2 隧道洞內景觀設計理論
3.2.1基于色彩心理學的景觀設計理論
色彩使我們的生活繽紛多彩,給我們視覺帶來不同的享受。因此,在設計時,應該遵循色彩心理學規則,合理運用色彩給人帶來的視覺體驗和心理影響,使得色彩設計合乎審美常態,增加視覺享受。所以色彩設計,應該把握住統一原則、調和原則、對比原則和均衡原則。
色彩帶給肉眼的影響明顯,對于駕駛者的心理改變作用較大,給駕駛行為造成一定的改變,主要表現形式如下:①交通運輸中,紅色指示燈給我們的都是警告的信號,綠色指示燈給我們的是安全的信號,因此在通行過程中,當駕乘人員看見紅色時會不由自主地警惕起來,從而降低車速,反之看見綠色時則會放松警惕,比較容易超速;②色彩存在視覺錯覺,在高速駕駛過程中,這種錯覺感往往都會擴大,當錯覺感增大到一定階段時,就會影響駕駛員的正常判斷,給駕駛安全帶來隱患,比如強烈色彩對比在隧道洞內會給駕駛員帶來視覺吸引,對道路上其他信息的接受度降低,影響駕駛員對交通信息的及時收取和處理能力,極易造成交通事故;③對于交通系統中色彩使用比較單一的情況,例如我們的道路環境都是粘貼復制,在這種沒有標志感的道路上駕駛,駕駛員很容易產生枯燥感,枯燥感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會使人產生逃逸感,追求視覺上的新鮮感和愉悅感,在這種逃逸心理中,很容易發生超速肇事的事件。
綜上所述,色彩可以很好地調節駕駛狀態,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是提高隧道交通運營安全的良好方法。
3.2.2基于交通心理學的景觀設計理論
公路隧道洞內昏暗狹窄的駕駛環境,與洞外的明亮開闊的駕駛環境形成強烈的反差,給駕駛員視覺和心理上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生理指標和心理指標可以直接反應駕駛環境的優劣,對隧道洞內景觀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參考指標。
視覺刺激會極大的影響瞳孔直徑,并且瞳孔直徑與人的心理活動、思想認知存在直接的關系,說明人體瞳孔直徑可以很好的反應人類的心理變化。
4 結語
通過對隧道洞內景觀設計的調研,并基于隧道審美主體和審美視角的特性,對隧道洞內景觀設計對交通安全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①通過對隧道洞內景觀的界定,得出隧道景觀設計是現代化工程和美學結合的大勢所趨,研究意義重大;②隧道作為交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對駕駛員的視覺和心理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力;③提出了基于色彩心理學和交通心理學的理論上,對隧道洞內景觀進行設計的方法,是提升交通安全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2020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交通運輸部.2019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R/OL].海外網,2021-05-20.
[2] Thiffault P,Bergeron J.Monotony of road environment and driver fatigue: a simulator study[J].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2003,35(3):381-391.
[3] Mok J H,Landphair H C,Naderi J R.Landscape improvement impacts on roadside safety in Texas[J].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2006,78(3):263-274.
[4] Liu, Yung-Ching Wu, Tsun-Ju. Fatigued driver's driving behavior and cognitive task performance:Effects of road environments and road environment changes[J].Safety Science, 2009,47(8):1083-1089.
[5] 公偉,武慧蘭.景觀設計基礎與原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
[6] 俞孔堅.論景觀概念及其研究的發展[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987(4):433-439.
[7] 杜玲玲.高速公路三維虛擬景觀設計方法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3.
[8] Naveh Z.,Lieberman A. S..Landscape Ecology[M].Berlin: Springer-Verlag,1984.
收稿日期:2022-02-24
作者簡介:郭文龍(1988—),男,湖北武漢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地鐵軌道交通管理。